![]() | 小鼓亦名“鼓儿词”、“木皮子”。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邹县石元郎创立“石门”,已传10代,约有200年的历史。流传于鲁南邹、滕、峄等县农村及枣庄市区。原系看唱本,击小皮鼓演唱。唱词为诗赞体10字句,间有少量说白;曲词自由,开头为4句一番,下皆为双句体,属于无弦索伴奏的吟诵一类。其来源一说系自民间曲调《李翠莲》演化;一说由士人吟诗腔调发展,唱者多属农村知识阶层,尊孔子,亦自称“儒门”。其书目与民间说书……[详细] |
![]() | 源出花鼓,清末产生于临沂、枣庄一带。早期为坐唱“盘凳子”演出形式,后发展演变为山东柳琴戏,长期以来,两种形式并存。曲调流畅活泼,节奏明快,并有多种花腔,尤以尾音翻高八度的“冒调”深受群众喜爱,谓之“拉魂腔”。又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柳琴戏”。……[详细] |
![]() | 山东评书源于讲故事,相对唱词而言,又称“评词”。演唱者只用折扇一把,醒木一方,讲今论古,敷衍故事,夹评夹议,情趣横生,演出形式极为方便。传统书目有《说唐》、《说岳》、《杨家将》、《呼家将》等袍带书;《大红袍》、《包公案》、《刘公案》等公案书,《三侠五义》、《大小八义》等侠义书:亦有说《三国》、《水浒》,《聊斋》等古典名著的。新书有《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等。说山东评书的有利津的商……[详细] |
![]() | 原名“唱三弦”,均为盲艺人演唱,系济宁三弦平调传至阳谷的一个分支。因该形式流行于阳谷县境内谷山一带,定名“谷山调”。传统演出方式,亦是盲艺人自弹三弦,腿上绑节子击节演唱。唱腔为六声徵调式,始终为1/4节奏。以流水板为主,但亦有长达十几板的婉转拖腔和俏口垛句,并可任意吸收民间曲调,演唱起来毫不单调。谷山调书目与三弦平调略同。唱段有《唐王探病》、《包公夸桑》、《八戒拱地》等30余个,中长篇书有《五女兴……[详细] |
![]() | 是与三弦平调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一个曲种。约在1920年前后,原唱盲人调的桑运昌,结合由高唐传来的时调(又名“丝调”)创出新腔,名“如意调”,流行于茌平北乡。后经城关夏亮修继续加工,成为目前曲调。因为在茌平城南流行,故称“南城调”。初为自操5件乐器的演唱形式,即盲艺人左手弹大三弦,中指食指夹鼓槌,面前架鼓,脚蹬梆子带动小锣,左腿上绑节子。鼓与小锣开场或大过门时用,演唱时只用三弦、梆子、节子伴奏,现仅保……[详细] |
![]() | 又名“平调三弦”、“平调清腔”,为山东稀有曲种之一。清末,由青州武大锣传至济南,再由其徒梨花传至济宁,授徒程四妮,四妮再传王凤玉、王凤仙,后分别传至曹州、濮阳。1900年左右,徐州曾有演出。后因其曲调过于委婉,难唱大书,渐被琴书、坠子取代。起初多为女艺人、盲艺人演唱。演唱时,手操琵琶,脚踏“摇金”(即铁尺、金牌,后改为手持),三弦琵琶伴奏。唱腔为七音宫调式,由“大清腔”、“曲溜子”派生出“评头”、……[详细] |
![]() | 苍山县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苍山县志》记载,在苍山流传较为广泛的传统民歌59首,新民歌17首,儿歌9首。苍山民歌和其他地方的民歌相比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苍山“土话”歌里唱,苍山人问对方吃饭没有,不说“吃饭了吗”,而是说“吃饭了呢”,这个“呢(读音为ni)”在苍山话里什么都能指代,歌里也这样唱,如《绣荷包》里唱道“显显你的手艺呢。”“绿豆绿来红豆红,谷子小麦正桩粮,俺家民歌是颗兰花豆,嚼着喷……[详细] |
![]() | 东阿“下码头王皮戏”,是植根于东阿县牛角店下码头村,流行于东阿、平阴、冠县、茌平等地的民间戏剧,为境内所独有。该剧主要描写了元宵灯节,王皮与十八个老婆上街观灯的情景。由于十八个老婆都极不满自己的婚姻,纷纷起来埋怨。通过他(她)们的嘲谑,讽刺了封建社会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据老艺人讲,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朝臣孙司马(幼名孙广四,卓号孙老钱,园里庄人)传授过王皮戏。因戏中主角叫王皮而得名……[详细] |
![]() | 章丘扁鼓的起源,史料上没有记载,关于它的出处,众说纷纭。据相公镇巡检村老民间艺人姜兆金等人讲,相传扁鼓最早是由先民们从山西带过来的,在济南已流传六百多年。扁鼓乐队的规模,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各种类型扁鼓乐队的组合形式,乐器配比均不相同。常见的是:大型扁鼓乐队有两面特号鼓,四面大号鼓,十面中号鼓,十面小号鼓,两面大低音锣,两面中音锣,两面小锣,八副大帽钹,四副中钹,两副小镲,单设一个指挥。这……[详细] |
![]() | 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济南商河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0日。商河人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年复一年,世代相续,血汗滋润了土地,劳动改变了一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艰难岁月里,铸就了劳动人民刻苦耐劳、勇敢刚直的性格,人们饱经磨砺而不甘自馁,在这苍凉浩瀚的鲁北平原上,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发展了生产,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歌舞-商河鼓子……[详细] |
![]() | 琴曲,也叫“临清小调”,是临清的一种传统小调。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建国后由省和县文化部门对小调讲行挖掘整理,并改名为“琴曲”。建国后,琴曲发展很快。1958年中央民族乐团曾来临清,搜集了大量的琴曲资料。当时临清松林区文工团曾根据“琴曲”改编了很多演唱曲目,如:《红姑娘》、《懒老婆》等。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张军还将琴曲《吴塌拉扛活》整理改编后发表在当时的《曲艺》刊物上。“临清琴曲”和“临清时调”同出于……[详细] |
![]() | 花鞭鼓舞流传于山东商河一带,是旧社会穷艺人乞讨卖艺的工具,据老艺人王厚风、王安奎、张凤云等口述;光绪二十九年间,当地以卖唱为生的王立礼、王文义两兄弟在北京卖艺时拜流荡在京的艺人李桂珍、李明雄兄弟为师,学会了花鞭鼓舞。回乡后苦练技艺,并把花鞭鼓舞传给了当地艺人。宣统三年,王立礼和王立义俩兄弟的精湛技艺被清朝官吏看中,召进宫廷为皇帝表演,在打花鞭鼓舞中栓鼓的绳子断了,皇帝马上命四王拿来一捆黄龙绳送给兄……[详细] |
![]() | 逛荡灯是流传于新泰市谷里的民间艺术形式。为祁福纳祥,祈求国泰民安,群众创造了逛荡灯形象,最早的记录始见于隋,唐时期。逛荡灯为一文官形象,以大双罐,罗汉椅为主要材料制成,外着青色长袍,通高3米有余,活灵活现。逛荡灯的使用仅限于春节后到正月十六这段喜庆时期,游玩时,罐内点燃大红蜡烛,壮汉顶起罗汉椅,行走在庆祝队伍最前列,巍巍壮观,每到一处,人们燃放鞭炮,顶礼膜拜,极其虔诚。因逛荡灯寓意吉祥,因而受到人……[详细] |
![]() | 绣球灯舞,这种民间舞蹈艺术,出现于全国不少地区,而齐河县祝阿镇官庄绣球灯舞却以其独特的造型、高难的技艺独步于民间舞坛,声震一方。追寻它的足迹,官庄绣球灯舞可谓是源远流长。相传,在三百多年前,劳动人民在饱受兵荒马乱、漂泊流离之苦后,迎来了“康乾盛世”,为了庆贺这一较为安定的生活,每年春节过后,淳朴善良的村民纷纷组织起来,正月十五闹花灯,表达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官庄绣球灯舞就在那个时候诞……[详细] |
![]() | 抬花杠又称花杠舞,据当地民间艺人讲,是由明弘治年间,人们抬着花篮去祭祀大姑神衍生而来的艺术活动,主要流传于武城县南屯一带抬花杠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其表演形式为两人抬一杠,中间为一0.6米见方的杠柜组成,杠柜上扎竹苗,竹苗上饰绢花、纸花并栓上许多铜铃,顶端竖立一支鸡毛掸,下挂一盏罩红布的华盖,合成一体意为“吉星高照”。表演者不能用手扶杠,利用头、肩、背,靠颤力变换动作。有头顶杠、转肩、换肩、转背、颤……[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