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特产

山东省民俗文化

  百兽图。百兽图又叫“百兽竹马”,与独杆跷同时起源于清光绪23年。百兽图是民间杂耍的一枝奇葩,表演的主题主要是驱赶瘟疫、降福求瑞,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具有浓郁的神话传奇色彩。全场表现的是八仙骑兽过东海,给上天王母娘娘祝寿的故事。一般在春节至元宵节前演出。专家认为,一个节目同时表现八仙在其它民间舞蹈中是没有的,在山东独一无二,因其浓厚的欢庆色彩和避邪祈福等习俗因素,在当地具有广泛影响。“百兽图”的表演……[详细]
  独杆跷。独杆跷又叫“独脚跷”,发源于清光绪23年(1897年)左右,由大洼村王氏在双脚踩高跷的基础上独创的,至第三代传人王兆杰时已日臻成熟,建国后已传至第六代。其道具为一根高约1.8米、直径4.5厘米的圆木棍,上端钉上一横木抓手,在0.9米处安装一块供人踩踏的踏板,即为独杆跷。其经典剧目为《刘海戏金蟾》。两人在一面普通的戏曲用锣和鼓的伴奏下,表演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其艺术造型奇特,独树一帜,形象生动……[详细]
  “花鼓锣子”为莱芜市颜庄村所独有。颜庄位于莱(芜)、新(泰)路之要冲,既是商贾来往、匠人聚散的重要集镇,又是迎神赛会、焚香祭祀的主要场所。经济的繁荣,民间艺术的活跃,是“花鼓锣子”形成的重要基础。清末民初时期,本村的老艺人张凤旨、苗传美、刘俊田、杨春庆、吴庆乾等人十分要好,又都怀有一技之长,他们时时聚在一起,自娱自乐,成为本村春节年关、迎神赛会活动的中心人物。经过多年的试演,他们逐步将乞丐的敲花鼓……[详细]
  渔鼓亦名道情,是与道教音乐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据《辞海》道情条载,道情“渊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因此也叫‘渔鼓’。……明清以来流传甚广,题材也有所扩大,在各地同民间歌谣相结合而发展成为许多种曲艺”。凡流行山东境内者统称曰“山东渔鼓”。其发展与道教兴盛于齐鲁有关。元明以后,道士邱处机所创“龙门派”大兴,自……[详细]
  历史渊源1400多年前的隋朝时期,磁村当地的村民就开始利用地表层一种黑石烧制陶瓷,因此这里陶瓷业发展很快,官府就在这里设了“铁坞、盐坞、窑坞”。后来,当地村民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华严寺,以保佑一方水土,由此原济南通颜神(博山)的大路就改在了华严寺的脚下。但当时有大片水域相隔,水中鸳鸯戏水成对,过路的人要赤足趟水,逢有骡马过水更有难言之苦。为此,人们兴建了“鸳鸯桥”,这座桥气势宏伟,用料讲究,坚如磐石。……[详细]
  济南皮影戏是由李克鳌带进来的,有77年历史了(1918年至1995年)。李克鳌原籍山东邹县李家楼人,农民出身,做过卖馍馍的生意。因为他颇爱皮影艺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跟曲阜的皮影艺人张盛旺学习。那时张盛旺已经是孤身艺人,后来在李家养病,病故前说:“我在你家吃住,欠了你不少帐,我的这些影子(指皮影人)都留给你了。弄这些影子很不容易,就算顶了帐吧。”从此,李克鳌便继承了这份艺术……[详细]
  “颠倒横斜任意铺,半页仍存半页无。莫道几幅残缺处,描来不易得相符。”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是我国书画史上一种特殊的画种——锦灰堆。“锦灰堆”又名八破图,也叫“集破”、“集珍”,起初只是画家成画后对剩余笔墨的几笔游戏,通常是对书房一角的随意勾勒。翻开的字帖,废旧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参差的秃笔,杂乱无章层层叠叠挤入画纸,给人以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雅气横生、耐人寻味的感觉,有人称之为“……[详细]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据有关专家考证,《诗经》中周王朝的“大东”所描述的地理位置,横跨今山东临淄、曲阜一带,而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县正介于临淄和曲阜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是“大东”的核心地区。今天的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的织女……[详细]
  【阳谷哨】是流行在聊城地区阳谷县的一种泥制民间吹奏乐器,是民间艺人根据古乐器“埙”改造而成。形似小鸭,顶面七个按音孔和一个唢膜孔,底面有两个按音孔。七声音域十度以上。可运用单吐、双吐、花舌等演奏技巧。善模仿布谷等各种虫、鸟叫声,故当地群众称之为“咕咕虫”。能吹奏欢快的民间乐曲和各种戏曲曲调。……[详细]
  莱芜和庄乡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齐鲁古道必经之路,历来是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所建的古老的齐长城青石关就在此境内。历史上著名的“艾陵之战”“长勺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带。传说夏禹治水时,原山一带还是一片汪洋,禹王到此曾泊船野营。乾隆下江南私访时曾游历此山,因乾隆是于十八年二月十九日登山,所以后来人们就特定此日为庙会期。每届庙会,原山四乡百姓齐来赶会,博山区、沂源县一带山民也远道而来。庙内庙外集众数千……[详细]
  章丘梆子,也叫“东路梆子”、“山东讴”。流行地区以中东章丘为中心,是蒲州梆子经河北流入山东后形成,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以前,即在这一带流行。此外,还保存有昆曲、本地乱弹、扬州乱弹、柳子、拨子、罗罗、二黄等声腔。乐器以大胡琴、胡琴为主。……[详细]
  两夹弦繁衍生长于菏泽、定陶、巨野、鄄城、单县、东明一带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群众称它“两夹弦”或“五大音”。它与流行在黄河以北的聊城、德州、滨州地区的“四根弦”(也称“一勾勾”、“河西柳”、“哈蟆嗡”)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两夹弦起源于鲁西南民间流行的花鼓丁香。这种民间演唱形式,因经常演唱《休丁香》(张郎休妻)而得名。最初只有两三个人,在集市庙会上演……[详细]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梆”,是一个历史悠久、比较古老的剧种。它是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开封一带传入山东境内,受到山东当地方言的影响,尔后逐渐衍变发展起来的。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山东就有当地梆了存在而且还有山东籍的梆子演员晋京演出。可见山东梆子在清初已相当盛行,至今至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山东梆子戏主要流行在荷泽、济宁、泰安一带广大地区。其中,以曹州府为中心的叫“曹州梆子”,以……[详细]
  鲁南花鼓是一种独具鲁南地方特色的鼓舞形式舞蹈。它以山东大汉特有的粗犷、威严,融合了山东妇女的泼辣、柔美,形成一种刚柔相济、细腻奔放的艺术风格。鲁南花鼓早产生于台儿庄运河两岸,广泛流传于鲁南、苏北地区。其产生年代不详,据传说大约已有200年之久。在古老的运河两岸附近的村庄盛行此舞表演,如张山子镇张山子村、马兰屯镇南洛村、泥沟镇北洛村、邳庄镇黄庄村等。特别是黄庄的鲁南花鼓在当地最负盛名,曾于1958年……[详细]
  提起青岛的集市,名气最响、规模最大、历史最长、商品最齐全的,均当李村大集莫属。李村大集不同于现在的农贸市场,农贸市场是天天有,主要以供应新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日常消费食品为主,以居住在周边居民为固定消费群体的交易场所。李村大集却是形成一百多年来,除了“-”时期被人为地强行改变交易日期,中断了一段时期以外,几乎一直延续逢农历二、七赶大集的习俗。交易品种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小到针头线脑、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