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特产

山东省民俗文化

  因年代久远,道听途说的较多,纯属娱乐,如果伤及别人,先说声对不起;刘,据老人说,本是日照第一状元才,自幼天资聪明绝顶,上私塾到乡试都是第一,人虽小,但声望极高,在同学和其老师中,认为一旦参加科举必中状元,就在准备上京参加科举前几夜,其母亲与邻居吵架后,也觉儿子必中状元,在为他做的时候,一边高声道:现在我儿高中状元在即,有恩则报恩,有仇则当报仇,说话给仇家听。一边用力用烧火棍乱倒锅门脸(古有传说:此……[详细]
  东平陵城,始自春秋,兴于两汉。汉代为济南郡,济南国治所。曹操在184年,曾任济南相,而济南历史上唯一的皇帝王莽,就出生在东平陵城。1977年,东平陵故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抚州泰山背的传说从古以来,南城流来的汝水和宜黄流来的宜河水,就像慈母的双臂一样,环抱着今天的抚州城。在这里,河水倒映着蓝天,闪耀着令人心醉神迷的波光,千年流淌不息,滋润灌溉着万亩土地。在这里,泥土肥沃,树木葱郁,庄稼绿油,青草丛生,瓜果遍地。在这里,万物旺盛,百禽欢跃,群畜逍遥。在这里,众生灵欢喜跳跃,牛欢马啸、鸟语蛙鸣、蝶飞蜂闹——共享这里赛神仙的日子。传说有一头修道的公山羊,修行已有百年了,它……[详细]
  在柳埠镇一带,人们对农历的“五月十三”这一不属于任何节日的一天比较重视。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酒割肉,包水饺,过得十分隆重。传说:这一天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是肯定要下雨的。于是,又有了“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的预言。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日,通常处于夏至或小暑季节间的前后,正常的气候都有降雨的过程,气候不正常的年份亦有不下雨的。而民间称此日若下雨,便是关公在“磨刀”,其磨刀的用水是从南天门处降下凡……[详细]
  华阳宫古建筑群是济南市一处古老的道教官观。地处济南市东北向,在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的平原地带。北依华山(又名华不注),南临镜光湖(又名金光湖),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相间有序,布局有致,是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古建筑群体,同时,遗有五百余平方米的古壁画。因此,1979年9月3日被济南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阳宫,因位居华山之阳而故称。华山,又名“华不注”山,“华”,古通“花”,“不”,(夫……[详细]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1,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详细]
  武城县四女寺村是一个历史名镇,位于德州市德城区与河北省故城县三县(区)交界处的大运河南岸,其贯以“四女”地名的由来,源于一个美丽、动人而又千古流传不衰的民间传说。相传,西汉景帝时,此地(安乐镇)有一乐善好施的傅氏夫妇,年届五十,膝下只生四女,皆姿色出众,聪慧过人。因父母无男儿,四姊妹为侍奉双亲,改着男装,矢志不嫁,共祝二老长寿,同时为表心愿,各植一槐,对天盟誓:“槐枯则嫁,槐茂则留”。为争养双亲,……[详细]
  阴阳板是流传在邹城市东八里沟一带的求雨祭祀舞蹈,因是两板相击而舞,故又称打阴阳,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八里沟村位于邹城市东北的丘陵地带,旧时完全靠天吃饭,因多旱天,故求雨祭祀活动较多,天长日久也就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求雨祭祀形式。阴阳板表演两人一对,一男一女,人数不限,少则百余人,多则数千人。男子赤胸,身披八卦带,着灯笼裤,黑布鞋。女子扎头巾,带头花,穿大襟褂、彩裤、绣鞋。阴阳板表演分为行进和场子两种……[详细]
  相传,有一次康熙皇帝到奉天去祭拜祖坟,路过敖汉地界,为了看看民情,扮成商人,带着侍从,沿着老哈河边延村走了起来。这一天,一行人走至半路坐下歇着,康熙站在沙坨上,深深地舒了一口气,欣赏起了这大漠风光,他看着、看着,不由得走下了沙坨。时值盛夏,老爷儿在天上照着,白茫茫的干沙窝,热得个蒸笼,康熙皇帝平日在宫廷时,哪受过这样的罪呀,他又热又渴,眼前一阵迷糊,竟然不知东南西北了。康熙皇帝在沙窝里转来转去,越……[详细]
  昌乐城南20里有一座方山,山西坡的半山腰间有一座庙。庙内外石碑林立,古树参天,紫薇丛生,青藤绕槐。院内有一山泉,终年清澈,步云桥下,水流潺潺,此处景色宜人,堪称一邑之胜。大殿内雕梁画栋,正面有一尊身着官服的金面神像,这就是当地群众称颂的“方山爷”。传说很早以前,昌乐城营建之初,有四座拱形城门。因西门外党年闹鬼,直闹得百姓日夜不得安宁,几任县令又人妖不分,面姓无奈,只好将西门严严实实地堵了起来。明朝……[详细]
  山东落子亦名“莲花落”、“莲花乐”,俗称“光光书”。因原曲衬词“落莲花,莲花落”而得名。翟灏《通俗编》引宋代僧人普济《五灯会元》云:“俞道婆常随众参琅琊,一日闻丐者唱莲花落,大悟”。可见早年本为僧家警世歌曲。山东落子宋代已在民间流传,元明流行甚广。山东落子是一种流传于山东境内的曲艺形式,它演变自古代的“莲花落”。落子乐器主要是大钹(俗曰光光)、竹板、节子,而不用弦乐。山东落子的唱腔曲调单纯,半说半……[详细]
  峄城区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狮子龙灯系列表演活动,老百姓喜闻乐见,其中以独杆轿最受欢迎。独杆轿是峄城人民的首创和专利,它在全国民间艺术门类中独树一帜,属于稀有艺术品种。独杆轿是用一根一丈多长的竹杆,两个人抬着,一个人坐在竹杆上,配合锣鼓点,做出各种有趣的表演。坐轿的演员身穿官衣,头戴乌纱帽,轿前二人,各执一面旗牌,分别写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独杆轿是为了纪念清代乾隆年间峄县知县张玉树而发明……[详细]
  东高庄建村于元朝。传说若干年前,村内有高氏三兄弟:老大名高柴(见注),0名高朋,老三名高兰,其家境并不富裕。老大高柴作为长兄,为养家糊口,常年在外地教书,直至年底,才把一年来省吃俭用、含辛茹苦积攒的钱带回家来。这年,高柴回家时,在船上遇到劫贼,被杀害后又尸抛大海。传说高柴曾有前妻,但没留下子女,续娶继室后,才生下一女一子,女孩被称为“高柴女”。高柴女18岁那年,生身母又病饿而死,还给她撇下一个6岁……[详细]
  相传在晋代(公元226年)以前,颜家庄(今博山区八陡镇)的颜文姜被取进郭家门(今博山神头),没到一个时辰就死了丈夫。文姜的婆婆视文姜为“丧门星”,对其怀恨在心,百般折磨刁难。文姜心地善良,忍辱负重,孝敬公婆,照料小姑,最后为救公婆、小姑和一方百姓,文姜舍身堵泉眼,坐化为神。大旱之年,颜文姜为征东的唐王送水,解了三军的燃眉之急。她的孝诚感天动地,千年传颂。民间修建了颜奶奶庙,昭示后人;唐王为其重修庙……[详细]
  很早以前,在现在的东戈附近,住着一家姓张的老两口子。他们都已年过半百,但膝下无儿女,夫妇俩以做豆腐为生,每天早起晚睡,非常勤恳。有一天夜里,夫妻俩半夜起床,收拾活计,无意中张老汉看见东南有灯明闪动,就指给老伴看,张大娘心眼好,劝张老汉去看看,别是有人迷了路。张老汉朝着灯光走去,到了近前,见是一个土坑,土坑旁边有一盏马灯,土坑里五光十色,腾腾热气。张老汉觉得奇怪,跳到坑内想看个究竟。刚下去,土坑突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