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既为中华儿女创造5000年的历史文明提供了一个施展聪明才智的大舞台,同时,好像故意要考验她的不畏艰辛的儿女,每每以不羁的洪水摧毁黄土地上的生命财产。这就有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防洪抢险的历史。这样,就有了打硪、硪工和行将消失的歌谣——硪工号子。打硪是打夯的另一种形式,在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主要用于修堤、筑坝、铺路的时候以夯实地基。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修筑洛阳柴河水库及白道河水库过程中,工地上曾……[详细] |
落腔是一种河南安阳内黄县的汉族戏曲剧种,原名落子腔,也称安阳腔。主要流行于豫北及与之毗邻的晋冀鲁交界的漳河流域。落腔由汉族民间曲艺“莲花落”演变而成,是宋代路歧人和露台弟子借以谋生的一种说唱体歌曲,通常是七言句的顺口溜,有时也作故事的引擎,发展到元代便成为一种长调。到清代则演化成为一旦一丑登台演唱故事的形式。历史也有写作“唠子腔”或“捞子腔”的。1927年中华书局分省地志《河南戏剧》载:“安阳腔一……[详细] |
背装,是河南省嵩县民间的一项古老而独特的社火表演。背装,在民间故事中又称垴装,由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旧县镇西店村从先辈文化遗产众多项目中经十几代人继承、改进,并结合现代杂技艺术发展起来的民间绝技。背装艺术造形独态,设计精密,故事性强,反映了嵩县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同时也创造演绎了灿烂的民间文化与艺术,展现出民间艺术的魅力。背装艺术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与舞狮、旱船、鼓铙等民族艺术相比,更具艺术感染力……[详细] |
洛阳牡丹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而由此涉及的牡丹文化更是给世人形成了不可抹灭的生活习俗。这些方面包括牡丹诗词、书画、传说、服饰、生产等,一直流传至今,生生不息。洛阳地处中原,位于黄河南岸(东经11108,至112059,北纬33035,至35005,之间),属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5℃,降水量600-800毫米,是种植观赏牡丹的发源地。洛阳牡丹“始……[详细] |
古代劳动人民在重大节日、喜庆或丧事中,为避灾祸、求平安,以相形面物代替活物,敬天地、求神灵、祭列祖,过后可食之。唐代就有生面塑、熟面刷色和熟面染色塑。到明代已经发展到独立的艺术欣赏品,清代由简单的动物、瓜果面塑向人物面塑发展,山东曹州面塑以仕女、文官、武将以及名著人物最为闻名。从上个世纪初的王、郭、贺、杨姓面塑艺人开始,对面塑原料的制作进行了改进,后传至李姓高足,所制面塑原料采用小麦精面和江米精粉……[详细] |
南庄村木偶剧社处于汝阳县陶营乡,这里东接平顶山汝州市,西连伊川、嵩县,南靠汝阳县城,北于龙门石窟相望,又座落在东西、南北走向的两条公路的交叉点上,可谓地势平缓,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物流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相对丰富。在这里木偶戏虽是演员八、九个、扦子不足三十挂、全剧社固定资产也不过万余元的“小玩艺”,但在这方圆数百里却独一无二。她表演形式新颖别致、技术性强,因而颇受群众、特别受到广大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详细] |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制鼓技艺伴随着我们的祖先最早的狩猎、战争、祭祀等活动,诞生于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洛阳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心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洛阳陈家制鼓技艺与文化,对研究我国鼓文化的起源及发展演变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洛阳陈家制鼓技艺历史悠久,据不完整的陈氏家谱记载,陈家制鼓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明代,其制鼓传人至今已至第十九代。经过历代传人的研究探索,形成了纯手工制作、用料讲究、工序精细、……[详细] |
曹屯排鼓自明代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排鼓伴随社会民俗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对社会形式与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最初,曹屯排鼓主要用于祭典、朝拜神灵,除参与祭典隆重的庆典活动外,概不参与其它活动,以示神社的神圣。伴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曹屯排鼓已走入民众的生活当中。目前曹屯排鼓所演习的鼓舞套路、曲牌多为300多年前形成,并经历代艺人传承下来。表演中所用道具如:排鼓、铜器、火铳……[详细] |
大铜器历史起源郏县铜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郏县,辐射到襄城县、禹州市、宝丰县、汝州市等周边县市。郏县铜器始于三国时期,曹操指挥襄阳之战大胜后命宫中乐师、工匠制造了铜制器皿,并创作出了以各个战役而命名的曲牌,如:“得胜鼓”、“呼雷炮”、“五虎下西川”等。此后传入民间,多用于求神、祭天、唤雨、驱邪消灾、节日庆典等大型活动仪式。是中国古代民族民间艺术之珍品,是我国北方打击乐种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最响亮的打击……[详细] |
洛阳海神是一种古代音乐,据说,武王伐纣统一中国建立周朝,在洛阳大封天下,受封者除内陆诸侯外,还包括遥远的东西南北四海之神,宫廷每年都隆重祭海(神),于是便产生了配合祭海的音乐,这种音乐就是洛阳海神乐的源头。由于“海神乐”是洛阳独有的民间音乐,故又称为“洛阳海神”,演奏团体称为“海神社”。海神明清时期曾在洛阳盛行,目前仅有景花村海神社一家,其余已不复存在。有管、笛、笙、二胡、云锣、云板、木鱼、碰铃等……[详细] |
朱仙镇年画始于唐代,盛于明清。相传开封朱仙镇是中国“木版水印年画”的发源地。这种年画富于浓郁的乡土气息,刻线粗犷奔放,构图饱满紧凑,人物造型浪漫夸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古拙的艺术风格。年画的品种有门神、灶画、中堂、对联等,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人物、故事和传说,深受群众的欢迎。 ……[详细] |
在洛河两岸,流传着一个脍灸人口的洛神宓妃的故事。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边。那时,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当中,并教会有洛氏百姓结网捕鱼,还把从父亲那儿学来的狩猎、养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给了有洛氏的人们。这天,大伙儿劳动之余,宓妃拿起七弦琴,奏起优美动听的乐曲来。不巧,这悠扬的琴声被黄河里的河伯听到,这个浪荡公子便潜……[详细] |
淮阳泥泥狗历史悠久,有飞禽、走兽、玩具等造型,它取材广泛,造型美观,精致大方,古朴淳厚,不务华丽,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古色古香,既有楚漆器文化的格调,又有方格纹古陶、绳纹的画法。每个泥塑都有孔可吹,其声鸣鸣,深受群众特别是儿童的喜爱。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据说淮阳泥泥狗的来历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伏羲生活的时代,人烟稀少,一日天塌地陷,一场凶恶的洪水……[详细] |
剪纸是洛阳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 在节日中用有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的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 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洛阳剪纸分为简刻和繁刻两类,前者粗犷豪迈、 造型简朴,后者结构繁茂、精巧秀美根据剪纸时用纸色彩不同,分为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两种 。建国后,洛阳剪纸艺术得到……[详细] |
南阳汉画馆(新馆)位于南阳市区卧龙岗龙首处。始建于1935年10月,是我国目前建馆最早、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专门收藏、陈列、宣传、研究汉代画像石的石刻艺术博物馆。现馆藏汉画像石2000多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 南阳)……[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