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特产

河南省民俗文化

  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河南筝乐又称中州古调。中州筝派的渊源与历史河南筝曲的形成与河南豫剧、河南大调曲子、河南曲剧等民间戏曲音乐和民间说唱音乐密切相关。河南地处中原,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传统。商周时代的“桑间洑上之乐”,春秋时代的“郑卫之音”,一度曾给雅乐以极大的冲击。后来,秦国也竟然丢下击瓮叩缶的传统秦声而唱奏起郑卫之声来。不过这是的郑声还未有筝,随着秦筝传入中原,筝渐用来演奏河南的民间音乐。唐李……[详细]
  “云彩灯舞”是灵丘县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流传在灵丘县大涧村一带。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人们就走上街头,手持云彩灯翩翩起舞,以示欢庆,并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后来,经过众多民间艺人的加工,“云彩灯舞”在音乐、表演形式、服饰,以及彩灯的制作、彩绘等方面不断有所创新,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灯舞形式,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舞蹈起源对于“云彩灯舞”的起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元宵节夜晚,灵丘县大涧村的乔三……[详细]
  铜器舞始于清朝中叶,流行于许昌县艾庄乡一带,人数不限,少者30人,多者30余人。演出时,队前设各色绸制三角牙旗20面,旗杆丈尺,旗面5丈,排列左右;另设缎锦旗一面,右上角书“××县××村”,中书“××社(会)”。起舞时,火铳轰鸣,鞭炮不断。余者,鼓、锣、铙、钹、镲各持一色,随着锣鼓节奏的疏密和力度强弱,走出不同舞步,变换各种画面。热潮时抛槌、举锣、飞镲、扬拨,边打边舞,其舞姿古朴典雅,粗犷奔放,气……[详细]
  扁担偶也称扁担戏、独角戏、筒子戏。20实际20年代由河北吴桥传入内黄并被完善。一支扁担、一只木箱、一个布棚、一名演员,即可表演一台戏。演唱时扁担一支,布棚一撑,即成戏台。演员藏于布筒内,双手端着木偶手指前线指挥动作,双脚指挥锣鼓,嘴里按出场人物伴唱。为区别人物唱腔,除用嗓子变音外,嘴里还含一口硝,即伴唱,又伴奏。所唱剧种有平调、乐腔、大平调,剧目多为小段。扁担戏多次被推荐到省市参加文艺汇演,并多次……[详细]
  这天,文王访贤终于访到了潍水河,就让儿子纪发(也就是后来的武王)拉着车去请子牙,子牙一看纪发来了,就“专心钓鱼”,任凭纪发怎么请,就是不回头,嘴里唠叨着:“钓钓钓,钓钓钓,大鱼不到小鱼到”!无奈,纪发只得回家转告父亲纪昌,大臣们可都不高兴了,说:“那么一个无用的鱼翁,却拿架子,太子去请还请不来,干脆把他哄走算了!”文王赶紧阻止,说:“众卿不可造次,既然我们有心访贤就要心诚。备车!”于是,备好车,文……[详细]
  在传统汉族民间舞队的表演序列中,旱船舞一般都是单人旱船,即船上只有一人表演(不含船下的梢公),由一个坐船女在船中间支架整个船身。双人旱船的发明者在表演时觉得撑船人(梢公)表演时没有坐船的情节,因此不够完美,而单人旱船的构造也无法使撑船人(梢公)坐,会造成前栽后仰而使表演失衡。对单人旱船进行改制后,将船身增长,设计为前后两个坐船女共同支撑船身,两个冲船人(头道篙、二道篙)分别化妆成戏剧“肖恩打渔”中……[详细]
  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兰”,身为花家的大女儿,花木兰在父母开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带来荣耀。不过就在北方匈奴来犯,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木兰年迈的父亲竟也被徵召上战场,伤心的花木兰害怕父亲会一去不返,便趁着午夜假扮成男装,偷走父亲的盔甲,代替父亲上战场去。花家的0为保护花木兰,于是派出一只心地善良的木须龙去陪伴她,这只讲话像连珠炮又爱生气的小龙,在……[详细]
  柘城大仵民间舞蹈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了。除鬼会属柘城县大仵乡人自创外,龙灯舞、狮子舞、竹马、旱船等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名扬四海。今年,柘城大仵民间舞蹈被列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柘城大仵民间舞蹈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引进和创编之后,形成了民国末年的成熟兴盛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是过渡期,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活跃期以来,又有了新的发展。1995年,柘城县大仵乡北街村成立“大仵乡北街村民间舞……[详细]
  齐天圣鼓俗名猴鼓,艺人模仿孙悟空的击鼓姿态和鼓点节奏,节目极富鼓舞性、趣味性、幽默性。是灵宝市阳平镇苏南村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堪称中原一绝。06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齐天圣鼓的历史起源齐天圣鼓起源于唐朝。相传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回来后,正在洛阳的唐太宗,在行宫接见了玄奘并盛情款待一行。宴席之后,孙悟空欲返花果山,宫廷乐队和宫女鼓乐欢送,正好花果山众猴前来迎接,两队相逢,鼓乐喧天。孙……[详细]
  “高抬火轿”是一项不多见的大型民间集体表演项目,观赏性极强。历史记载该节目形成于明清,经历了400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为百里怀川广大群众喜爱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历史记载该节目经朱元璋第九世孙、布衣王子朱载堉亲自修整,并保留有朱载堉“锣鼓经谱”和“醒世词”、“情理词”等内容。朱载堉还将当地盛行于宋代的“抬花轿闹新春”风俗赋予了更新的形式、更深的内涵,将白天表演改为晚上,将普通花轿改为火轿,布轿改……[详细]
  苏家作龙凤灯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6年),由苏家作艺人黑旦所创。龙凤灯舞的形成旧时苏家作人务农耕作之余,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比较丰富,每年春节和苏家作村火神庙会期间(农历二月十九日),苏家作人为庆贺一年的劳动成果,期盼来年获得更好的收成,都要把如龙、凤、麒麟、老虎、孔雀、荷、鱼等象征富贵吉祥的动植物形象制成花灯,除在各家门口悬挂外,还根据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把这些花灯组织起来,各扮角色,进行耍类跳舞活……[详细]
  靠山簧又叫靠山吼、靠山黄、“豫西调”下五音、或西府调,也被称为靠调戏,它是河南梆子中的牡丹,是清代,乾隆年间流行于河洛一带的“十字调”梆子腔与传布在伏牛山麓的“靠山簧”(俗称“靠调”)相结合的产物。靠山簧最早多流行于豫西山区。以宜阳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临汝县、汝阳县为多。冯纪汉所著《豫剧源流初探》一书称靠山吼为豫剧西府调形成的基础。目前人们对“靠山黄”解释说法不一。一说为靠山里的黄戏。另一说……[详细]
  蝴蝶釵锣鼓镲、锣、鼓等是优秀的民间打击乐器,主要流行于怀川一带,但蝴蝶镲是在温县余村传承的一种打击乐器技艺。余村位于县城西20公里的猪龙河畔,与武松桥西的孟州武桥村为邻,是水浒英雄孙二娘开店的遗址地,是宋朝陈氏四进士的出生地,历史上曾称为进士村。蝴蝶镲锣鼓是宋朝余村的先人们为庆贺四进士的荣升,特创编的庆贺鼓镲乐谱。乐谱分12节,将易文化阴阳五行揩理、天体运行规律和传统文化融于谱乐之中,即一年12个……[详细]
  和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1810~1890)所创。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特色。……[详细]
  西周村舞虎周村的舞虎(俗称耍老虎)是从舞狮演变而来,创于清朝康乾盛,距今有二百多年。经过十几代人编演,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高超表演艺术。老艺人根据老虎性格特点创造出了此狮子更凶猛、更剽悍的动作,因此难度更大,解放前“周村虎”走遍了老怀庆府八县,还曾远去西安宝鸡等地表演,因此,在怀府八县享有盛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