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特产

湖北省民俗文化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流行于湖北,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汉剧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首创皮簧合流,丰富完善了板腔体音乐的表现功能。其曲牌有四百余首,包括唢呐、笛子、丝弦三类。伴奏乐器有胡琴、二胡、月琴、三弦、笛子、琵琶、唢呐、锣、钹等,并夹用马锣的“川打”,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汉剧……[详细]
黄梅挑花地理标志产品
  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这种工艺不同于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其产品最初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是民间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千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精挑细作,工艺日臻完善。至近代更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思、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瞩目于世。其构图无论是花鸟虫……[详细]
柏泉绿茶地理标志产品
  柏泉茶园位于著名的武汉近郊柏泉古镇,山水环绕,更有古村、古寺、古井与之相伴,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古代茶农的纯朴生活中。2021年4月被农业农村部公示为“2021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街有一座拥有58年历史的国营茶场——【柏泉茶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柏泉茶场生产的茶曾被誉为东西湖人的“口粮茶”,红火一时。但在20年前,柏泉茶场走向没落,茶农进城打工,茶园几近荒废。4年……[详细]
通山红茶地理标志产品
  通山红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乌润显金毫且匀净,甜香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红亮,叶底红匀。通山县是中国古老茶区之一,盛产好茶。清《康熙湖广通志》载:“茶出通山者为上”,说明通山茶文化历史悠久,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延续。如今承载着实现绿色崛起的梦想。特别是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中俄17世纪“万里茶道”的阐述和湖北省、咸宁市打造千亿、百亿茶产业的相关举措相继 ,县委、县政府抢抓政策、历史、市场多重机遇,吹响了“……[详细]
江夏碧舫地理标志产品
  江夏碧舫,又称“碧舫茶”,产于湖北武汉市武昌的扁形炒青绿茶,因武昌古称江夏,又因碧舫茶形似竹叶,冲泡杯中犹如高雅画舫,故名江夏碧舫。江夏碧舫以一芽一二叶,经杀青、理条、摊凉、回锅整形、摊凉、辉锅和拣剔包装制成。2021年4月被农业农村部公示为“2021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江夏碧舫,属扁形炒青绿茶,其外形宽扁平直,两头尖削,色泽碧绿;内质香气清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叶底绿……[详细]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布在湘西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详细]
余店大白菜地理标志产品
  余店大白菜广水市余店镇农业服务中心余店镇位于徐家河水库上游、先觉庙水库东岸,境内河流、塘堰、水库星落棋布。正是独特的区位、气候及土壤条件蕴育出了余店质嫩味美的白茄子、白黄瓜和大白菜。相传乾隆皇帝微服私访途经应山时对余店大白菜赞不绝口,曾一度把余店大白菜定为宫廷贡品。时至今日,“三白”蔬菜逐步发展成为余店特产而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余店“三白”蔬菜以其价廉物美而享誉荆楚,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每到上市季……[详细]
  伍家沟村系湖北省丹江口市西部六里坪镇的一个行政村落,毗邻丹江库区,素有“九沟十八洼,一百单八岔,岔岔有人家”之说。伍家沟故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等六大类别,已经出版《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一、二集,共76万字。20世纪80年代,在伍家沟村已发现民间故事一千多个,民歌千余首,该村因此被相关机构命名为“民间故事村”。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状况与河北耿村齐名,民间文艺界有“……[详细]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的崇山峻岭间,自古以来,这里富庶稳定,教育文化事业相对兴旺,但交通却十分不便。特殊的地理、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构成了当地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承传的特殊环境,因而民间文化积淀十分丰厚。据调查,下堡坪乡及周边流传的民间故事有两千多个。这里能讲50个故事以上的有一百多人,其中能讲100个故事以上的有二十多人,能讲200个故事以上的有4人。现年67岁的谭家坪村农民……[详细]
  枝江民间吹打乐是由打击乐器、丝弦乐器、唢呐等结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间器乐体裁。其中打击乐器包括鼓(大鼓、堂鼓、板鼓、书鼓、战鼓等)、梆子(木鱼、木梆、竹梆等)、锣(大锣、小锣、苏锣、马锣、京锣、云锣、虎音锣等)、钹(大钹、小钹、川钹、小京镲)等,丝弦包括二胡、京胡、四弦等,唢呐包括高音唢呐和中音唢呐,另有大号等乐器。常用曲目有《山歌调》、《六字流板》、《正宫流板》、《春来》、《万年欢》等。枝江民间吹打……[详细]
  湖北长阳土家族“撒叶儿嗬”,是清江中游地区土家族非常独特的一种歌舞。历史悠久,据《蛮书》记载,土家族先民古时就有“击鼓以悼哀”、“其众必跳”的风习。“撒叶儿嗬”是一种传统祭祀歌舞,乡亲们聚在孝家堂屋里的亡者灵柩前,男人载歌载舞,女人们穿戴着鲜亮服饰围观助兴,这种活动往往通宵达旦的举行。土家族认为人的生死有如四季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享尽天年的老人辞世是顺应自然规律,值得庆贺。土家人就这样用绝妙的歌腔……[详细]
  汉川善书简称“善书”,又称“未开言”,是广泛流行于湖北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等地的曲艺说书品种。它在汉川最为兴盛,且蕴藏的传统最为深厚。汉川善书形成于清末民初,由清初开始的“圣谕”宣讲活动发展演变而来。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徒口说唱,民国时期发展为二人或多人分行当说唱。其表演程式分“宣”、“讲”、“答”、“对”等项,内容多高台教化和劝善祈福的色彩。唱腔曲调有【大宣腔】、【小宣腔】、【丫腔】、【……[详细]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详细]
  潜江民歌是指流行于市境内,由劳动人民在劳作、生活及风俗习尚等活动中创造的民歌。其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品种之多样、风格之独特,令相关专家学者称奇。从某种意义上说,潜江民歌亦是本土人民斗争的武器,劳动的号令,抒情的载体,娱乐的工具。潜江民歌是楚歌遗风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周代,她属于《周南》,列于十五国风之首,是雅乐、燕乐的主体;战国晚期,屈原、宋玉津津乐道的“扬(阳)阿”即是潜江民歌;《四面楚歌》唱……[详细]
  被誉为“南派”木版年画传人的老河口陈义文先生创作的木版年画,先后参加1986年“湖北民间艺术展览”和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有3幅作品走出国门到东南亚各国展出,有1幅作品被选入湖北版初中美术教材,大量作品被许多省级博物馆收藏。  陈义文木版年画除色彩浓艳丰富之外,还有线条精细致密繁复、表现细致的特征。因其作品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地方民间色彩和芳香的泥土气息,它所体现的原本意义上的历史价值是其他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