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花锣鼓”,是恩施市民间吹打乐中一种十分盛行又尤为突出的吹打乐,有别于其它形式的民间吹打乐。恩施“花锣鼓”由鼓、锣、钹、小锣(也叫勾锣)加唢呐组成。而鼓则为单面鼓,当地人叫作盆鼓,这种鼓仅一面有鼓皮,另一面空心,打击时音色明亮清脆,其鼓面直径不足20厘米。“花锣鼓”的打法繁多,演奏时,鼓必须占有突出位置,鼓手也必须是技艺精湛者,恩施市的“花锣鼓”在四大乡和城区各有其独特的打法,最为盛名的要算北……[详细] |
鹤峰县因其独特地理环境成为湘鄂边界诸文明的融汇之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民歌体系。“田歌”,是鹤峰诸多山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歌种类之一,来源于土家人特殊的劳作方式,是土家人以组织生产,激兴鼓劲的田间民歌。鹤峰“田歌”丰富多彩,热情奔放,深为当地群众喜爱。鹤峰田歌包含“麻水穿号儿”、“大坪挽号儿”、“太平荷叶儿锣鼓(又称吼锣鼓)”、“北佳燕将班”、“走马薅草锣鼓”、“茅坝山歌”等。这些田歌都是农忙薅草时……[详细] |
仙桃雕花剪纸,又称“沔阳雕花剪纸”,流传于湖北仙桃市一带,具有悠久的传承发展历史。据《沔阳县志》记载,沔阳剪纸在明末清初即已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以构图匀称、雕工纤细见长。制作仙桃雕花剪纸时,由艺人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出俗称“花样子”的绣花纹样,雕刻时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刻刀多系以闹钟发条和手术刀加工而来,蜡盘则以菜油、白蜡及香炉灰合成物盛于小木圆盘中构成。艺人雕出的“花样子”多为“喜鹊登梅”……[详细] |
晒龙袍恩施土家人每年六月初六这天,家家户户把家中的衣服、被子、书画等物搬到太阳底下暴晒,借用阳光杀死蛀虫及细菌,同时达到防霉、防蛀的作用。晒龙袍的来历相传元进时期,朝庭派兵镇压土家族人民,民族英雄覃土王抗击暴元,在六月初六这一天不幸战败,血染战袍,但他宁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从此,每年的六月初六,当地人各家各户都要以晒衣服代替战袍(因覃土王战袍上绣有龙,故称龙袍),表示哀悼。恩施有的地方过这个节日……[详细] |
湖北评书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0现的一个十分……[详细] |
八宝铜铃舞,土称“解钱”,即通过土老司主持的祭祀仪式给土家的先祖神灵送钱。它的仪式共有12步,包括请师、申法、请水、接路、接马、打大卦、架桥、安营、背娃娃、唱神歌、交官钱、送土王,而仪式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摇铜铃而歌、摇铜铃而舞。据传是酉水流域的土家大族田氏子孙,为祭其南北朝时战死的先祖“田好汉”田思飘。《南齐书》记载:“齐建元二年,五陵酉溪蛮田思飘寇抄,内史王文和讨之,引军深入,蛮自后断其粮。豫章王……[详细] |
湖北小曲由“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组成。汉滩小曲又称“汉口滩小曲”、“外江小曲”,主要流行于湖北境内的汉口、沙市、宜昌等大中城市,以坐唱折子戏为主。天沔小曲也叫“内河小曲”,主要流行于汉水沿岸湖北境内的天门、潜江、沔阳、汉阳、汉川等县镇及农村,以敲碟子演唱民间小调著称。湖北小曲的曲牌据称原有二三百个,上世纪30年代末逐渐失传,现存100个左右,既有本地小曲和从长江上游和下游传来的小曲,也有抗战时……[详细] |
“地盘子”是咸丰县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流行民间百余年。其表演形式分为“双人地盘子”和“三人地盘子”两种,“双人地盘子”流行尖山一带乡村,“三人地盘子”流行水井槽、朝阳寺、罾沟、金银坝、燕朝一带乡村,水井槽、朝阳寺一带最为盛行。清末民初,朝阳寺李宗顺、刘桃安、李仁堂三人善木工活,善雕刻,三人交谊甚厚,尤喜娱乐,每逢春节就联合起来跳“花灯”,三人边跳边进行即兴改造,将民间传说“七仙女下凡”故事中……[详细] |
土汉文化交融发展的艺术结晶——长阳南曲长阳南曲是湖北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自古称为《南曲》(亦称丝弦)。1962年定为现名,主要流传在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境内,以资丘最盛。它以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在曲坛享有盛誉,被誉为“郁香的山花”。根据长阳南曲曲牌、曲体等方面的历代流传情况足以说明,它是在明清俗曲——我国整个曲唱艺术总的源流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最早传入土家地区的时……[详细] |
摆手节。过去,土家人祭祀祖先和土王,于正月初三至十五,到土王祠“摆手”。土司时期的敬土王、祀祖先的节日活动残存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只在来凤的极个别偏僻的土家村寨可见。现在,正式将这一节庆活动命名为“摆手节”,作为全州四大民族节日之一。每到摆手节,就会出现“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壮观场面。“土王宫畔水生波,福石城中锦作窝;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这是清代土家族诗人彭施……[详细] |
白兆山与李白的传说诞生于湖北省安陆市,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坐落在安陆城区西部20余公里的白兆山,又名碧山。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系太白金星转世,白兆山系李白在天庭与吴刚饮酒下棋时碰落的一颗棋子。由于李白醉酒将玉皇大帝命其传旨的“人间三天吃一餐饭”误传为“人间一天吃三餐饭”而被贬人间。公元727年,李白仗剑出游,来到安陆,见碧山有如一枚巨大的棋子,顿有所悟,感慨道:“山名曰白兆,始知李白来!”于……[详细] |
仙桃麦秆剪贴又称邓氏麦秆画、麦雕,是以麦秆为主要原料,以刻刀、烙铁、蜡盘、剪刀为工具,经加工处理,巧妙制成工艺品的一种剪贴艺术。仙桃麦秆剪贴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怀王墓发掘出的麦杆画作品至今两千多年。2013年10月公布为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4年12月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麦秆剪贴乃中国一绝,世界独有,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道光年间传入沔阳(……[详细] |
汤池亦名玉女汤、玉女温泉,位于距应城市区西22公里处的汤池镇。汤池自古有玉女汤传说,南北朝文学家盛弘之所著(荆州记)记载:“昔有玉女,乘车自扭此泉。”唐代大诗人李白写下了长这22行的五言古诗(安州应城玉女汤作),“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相传古时候,汤池是个沼泽地,水青草绿,土地肥沃。四周的百姓在沼泽边开田种谷,生活安乐。沼泽北边有座天灵山,山洞里有一个癞蛤蚂,经过干百年的日精月华,变成了癞魔……[详细] |
20世纪70年代,房县城东城门的门楼墙上,还镶嵌着明嘉靖十六年由朝廷命名授予的“忠孝名邦”石刻匾额。据史书记载,这里的“忠孝文化”中的“忠”指西周太师尹吉甫精忠报国的事迹,“孝”指汉代孝子贤臣黄香孝敬父母、爱民勤政的故事。黄香出身贫寒,从小养成了孝亲爱人的习惯。黄香故事至今在房县仍家喻户晓:黄香9岁时,母亲不幸病故,他悲痛欲绝,日夜为母亲守墓。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孝敬。夏天,他将枕席扇凉,再请……[详细] |
《双合莲》,近代民间叙事诗。它产生并流传在湖北崇阳一带。诗篇叙述发生在清末道光年间一个真实的爱情悲剧故事。郑家湾聪明美丽的姑娘郑秀英,经包办婚姻强制嫁给夏家,秀英逃回娘家,与母亲相依为命。桂花泉胡三保(胡道生)很有才学,妻亡后心灰意冷,不求功名。一日巧遇秀英,二人相爱。秀英用一尺绫子写上二人生辰八字,中间画一莲花,剪作两半,各拿一半做定情的凭证;这就是诗篇题名《双合莲》的由来。郑姓家族长认为此事“……[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