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特产

湖北省民俗文化

  花挑自古流行于麻城县北山福田河、双庙关、两路口一带,它是湖北省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深受大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据双庙关民间艺人刘世斌、王正元口述,花挑历史悠久,传说自唐代兴建双庙观庙宇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和五月十八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庙会。当时参加庙会的人甚多,非常热闹,有的求神拜佛,有的做小生意,有的则表演各种民间艺术,双庙观的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在赶庙会时便创造了花挑歌舞。开始只……[详细]
  八十八行,是流行于鄂东一带的一种自娱性的广场艺术,因在灯节期间演唱,故又称为灯戏或灯调。八十八行大约滥觞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盛行于太平天国时期,到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表演风格八十八行行业众多,有表现农林牧副渔的,有反映手工业劳动的,有表演经商活动的,有宣扬神话故事的。因行业复杂纷纭,故名八十八行。八十八行剧目丰富,思想内容健康曲调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表演朴实自然,风趣幽默。无论是语言、音乐,还……[详细]
  “肉连响”,是湖北省利川市土生土长的、以独特的肢体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少数民族地方舞蹈品种,流行在该市的都亭、柏杨、汪营一带,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而得名。“肉连响”以往曾称“肉莲湘”,动作与民间传统舞蹈“打莲湘”相仿。因舞蹈以其肉体碰击发出响声为其突出特色,乡民习惯称之为“肉连响”。“肉连响”舞蹈动作诙谐、明快,深受群众欢迎,但因表演难度大,动作要求高而使习……[详细]
  隐逸文化一千六百年前,陶渊明以其诗人式的优雅与空灵,写下千古名篇《桃花源记》,从此“桃花源”便成为国人心中与世无争、超然世外的精神家园。地处秦巴腹地的竹山,因为历史上曾置设武陵县、南山有村名桃源等诸多因素,竟与人人神往的“桃花源”沾上边儿。近年来,央视来作过“探索发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来探过源,新浪、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刊发信息数以万计,各路徒步探访者更是络绎不绝,大有一路走红之势。20……[详细]
  每年的正月十五都可以看到,两人表演的有情节的哑剧舞蹈---大头和尚戏柳翠!表演时,男戴和尚面具,穿道袍,持佛尘;女戴姑娘面具,红衫绿裤,持绸巾。二人以夸张的舞蹈动作嬉戏,非常幽默、滑稽。传说很早以前,深山里有座古寺,寺庙内长着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柳树。这柳树经一千多年的1,变成了一个俊俏的大姑娘,取名柳翠。她偷偷地爱上了庙里的一个大头小和尚。一天,庙里只有小和尚一人看家,柳翠便装作前来进香,便挑逗小和……[详细]
  采莲船在传说中为观音娘娘坐船筹款修桥铺路,后人为了纪念观音娘娘的善举,就通过采莲船表演来表示赞颂,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成为在重要节日以祝贺为主要内容的表演,特别是在春节期间,撑起采莲船为每家每户拜年、送上祝福。特征:主要形式为唱祝词并夹以锣鼓家业伴奏和行船表演,一般没有乐器伴奏,可和狮子、龙灯等一起表演,气氛更加热烈,表演期间农户人家会燃放鞭炮表示欢迎,有时还会摆阵考一考表演班子,表演人员要通过演唱……[详细]
  清末,汉南江上村村民何克得因受在武昌的太平军高人指点,得到了张小尔武狮的真传。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衍变张小尔的武狮,传至汉阳江下村,目前为止江下村的武狮已是张小尔武狮最后一支嫡传武狮。特征:分为“天狮”、“地狮”两种,“天狮”由两人在9张桌子上玩耍,“地狮”由10余人在地上表演。武狮系列:玄门中桩,其中有醉八仙、关分刀、板凳、九节鞭、齐眉棍。武狮动作:三砍、狮子打睡、狮子走梅花桩、惊险跳葫芦,狮子喝……[详细]
  汉阳高龙,因独特的造型、独特的表演艺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名扬全国。然而,这项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在上世纪曾一度中断表演,目前更是因为后继乏人和保护乏力,濒临失传。“汉阳高龙独树一帜,是中国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仅仅依靠民间艺人的坚守是不够的。”现场千年高龙舞汉阳“巍巍昆仑,莽莽乾坤。黄河长江,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龙的灵魂。嗨呦呦,嗨呦嗨呦……”2月8日,春寒料峭。在武汉市汉阳区龙阳湖畔,……[详细]
  薅草锣鼓,又名打闹歌,俗称打闹,主要流行于土家族部落中。打闹歌是土家人在薅草(就是用锄头给地里的庄稼除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在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薅草锣鼓乃是大户人家才能请得起的,因为小户人家是不会请数十甚至数百人为其薅草劳动的。薅草锣鼓的锣鼓声节奏鲜明,深沉浑厚,其打法为│ХΧ○│,……[详细]
  武当山下的古均州(今丹江口市)自战国始,就有了吹打乐。多为道教法事所用。明永乐皇帝大建武当山后,武当道教达到鼎盛,均州吹打乐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后又随着南阳、襄阳、郧阳土生土长的“三阳”民乐的逐渐成熟,均州吹打乐从体系上更加规范,成为武当山乃至毗邻地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广为流传的民间吹打乐。均州吹打乐种类繁多,曲目丰富,源远流长。据不完全统计,均州吹打乐包括三大类别、七大品种。均州城位于武……[详细]
  兴山围鼓,又称“八音子”(唢呐用八个眼孔吹奏而得名),起源于武当山附近地区,100多年前通过谷城传人和保康传人两条途径传入兴山。传入前是受道乐强烈影响并吸收当地民歌及地方戏曲曲牌营养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既能唱又能奏的民间音乐品种,是以唱为主的“八人班子”的坐唱形式,除击乐外还有笙箫管笛。笙箫管笛在兴山声断音绝,日趋衰亡。现今的兴山围鼓以吹打为主,极少演唱,广泛用于红白喜事以及平时自娱,其编制为豉1架(……[详细]
  通城拍打舞(通城县):流行于通城一带的民间舞蹈形式。拍打舞是表现渔民喜获丰收的舞蹈。舞者扮为渔夫,作乘船姿态,随“安旦”节奏用手掌拍打胳膊、双腿及胸部两胁,表达喜悦之情。其动作激烈,情绪欢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朝鲜族舞蹈艺术得到蓬勃发展。许多朝鲜民间舞蹈经专业工作者加工、整理后搬上了舞台。农乐舞、剑舞、长鼓舞等也都以新的内容和主题在舞台上表演。专业舞蹈工作者还创作了舞剧《为了永久和平和幸福》、……[详细]
  来风旧司乡岩朝门村三棒鼓,属于祖传,历史很悠久。相传岩朝门田氏三棒鼓,近十代在鄂、湘、川、黔边区享有盛名,广为流传,其抛刀绝活精彩绝伦。演唱内容现场发挥,演唱特色,是把有一定重量有锋利的铁器,轮番的抛向空中,其动作惊险而极轻松,具有民间传统技艺传统特色。  在鄂、湘、川、黔边区,人们常常这样称赞旧司岩朝门田氏三棒鼓:旧司三棒鼓,历史很悠久,田氏相传十代有,绝技前人留。手抛刀和棒,耍出新花样,边打边……[详细]
  唢呐,古称琐嘹,苏尔奈.又称喇叭、小唢呐、海笛。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据历史资料考查,金元时期传入我国。在明代又将唢呐编入《回部乐》中,称“苏尔奈”。我国有20多个民族流行唢呐,流行地区不同,其称呼也各不相……[详细]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品种之一,它是广大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人民借助民歌这一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抒发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马河镇地处荆门西北,位于漳河源头,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东接栗溪、南临漳河、西与当阳、远安相望,北连南漳。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厚道,聪慧乐观。千百年来,在劳动生活和求生存的斗争中,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民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