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特产

湖北省民俗文化

  开业庆典开业时要举行仪式。一般都要张灯结彩、贴对联、鸣放鞭炮、挂匾受礼、宴请宾客。店内张贴“公平交易、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目下一言为定,早晚市价不同”等条幅。多数商号雇有店员(营业员),其规矩同手工业者收徒大体相同,初期不给工钱,只管吃、穿、住,终日在店内劳动。3年期满留用,通过面议(多通过中人)支付工钱。具有才华的雇员,店主又信任其品行的,往往被委以重任,派往分店管事或当店主的总管。更具……[详细]
  清乾隆年间,恩施灯戏由重庆传入恩施,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现分布在恩施、利川、建始、宣恩、来凤、咸丰及渝东地区等20余县市。恩施灯戏何以能历久弥新?恩施灯戏属单本折子戏,角色行当主要有小生、小旦、小丑三种。灯戏主要特点是“三小”,即“小情节、小人物、小戏班”。灯戏里的演员大都是农民,演的大多是百姓的故事,故事情节也是日常生活中的逸闻趣事,基本上不涉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历史事件,可以称为“下里巴……[详细]
  中国是酒的国度,酒文化源远流长。而房陵(今湖北省房县)的酒文化基本上和中华民族的酒文化同步,虽然有许多个性,但共性是主流。中国是酒文化之邦,中华民族又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皎皎者。因为中华民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地域辽阔,物产丰饶,孕育了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管任何种族都会和饮食文化紧紧连在一起。饮食文化的文明程度又和附着的民族紧紧的连在一起。因此,中国的酒文……[详细]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中国人是豆腐的发明者,一锅豆浆经石膏点化,便成了豆腐。在利川市柏杨镇,这里的人推制豆腐,不要石膏等凝固剂点化,便可以推制出如玉如膏般的豆腐,再加以压榨、烘烤便成了香味扑鼻的豆干,所以柏杨镇推制的豆干被称为“武陵土家一绝”,被称为“固体豆浆”,把柏杨镇称为“豆干镇”也不为过。柏杨镇最有名的豆干当数沈家的。沈氏家族便在这个古老的小镇,三更起,五更熬,用自己独特的祖传工艺和香料配方,辅……[详细]
  鄂州青铜镜修复及复制技艺,2016年入选第五批湖北省非遗代表作名录,是以鄂州出土的战国至唐代铜镜为模本,经制模、泥范造型、泥范焙烧、合金配制及熔炼浇铸、铸后加工、透光等十八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可照容的铜镜工艺过程。其技艺可追溯到商代,传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鄂州市地处江南,早在商代,鄂县(今鄂州)所辖的大冶铜录山就有青铜铸造业。三国时吴王孙权引进浙江铸镜匠师,利用辖区矿产资源,开展大规模青铜……[详细]
  潜江灯会,是湖北潜江地区春节、元宵期间,广大民众自发参与,通过花灯赏玩赛巧、民俗游街闹春、商贸赶集等活动,以酬神祈福、庆节娱人为目的的综合性传统民俗活动。潜江灯会历史悠久。汉唐以来,潜江多隶属于江陵、荆州等府郡。唐代的《酉阳杂俎》中明确记载:“江陵旧俗,孟春望夕,高列彩灯,士女缘江,喧闹纵观。”明清时期,潜江归属荆州府,在《荆州府志》中就有“上元张灯自十一日起,至十三、十四、十五三夜尤盛,影灯裁绘……[详细]
  房县“舞火龙”,也叫玩龙灯、耍龙灯。舞火龙是最具房县地方特色的元宵节民俗活动,玩灯历史悠久,相传始于盛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进入腊月扎火龙,正月十三出灯,正月十四至十五玩灯,正月十六灯会就要结束了,叫做“倒灯”。每逢元宵,火龙都会一展风采,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观赏,深受人们的喜爱。房县火龙已入选湖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房县都会举办文艺大巡游活动,将舞龙灯、诗经、黄酒、扭秧……[详细]
  湖北省鄂州市嵩山百节龙是一项嵩山村村民在春节期间自发组织开展的大型龙灯游祭民俗活动,传承至今390余年,2016年入选第五批湖北省非遗代表作名录,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作为灯会载体的龙灯有101节,总长425.58米,故谓之百节龙。龙灯扎制从头年开始,历时四个多月,制作工序繁杂讲究,有着严格的制式规格。嵩山百节龙游祭时间在春节期间,整个腊月会陆续收到“接龙”……[详细]
  亦称“花样”、“雕花”,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主要流传于鄂州市,当地剪纸艺人活动的范围遍及周边五省。鄂州雕花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早年的《武昌县志》中就有清代光绪年间雕花剪纸发展状况的记载。1885年鄂城开始形成带徒学艺、专事花样制作出售的雕花剪纸行业。1935年鄂城花样剪纸工会成立,以戴汉生、廖云鹏为会首,会员达到150人,在以鄂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域内形成了……[详细]
  亦称“太平船会”。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民俗类项目。是湖北省鄂州市泽林村于每年大端午(农历五月十五——五月十八日)举行的传统节俗活动。康熙《大冶县志》中有“扎茅船”、“送瘟神”的记载,乾隆年间人们改扎茅船为旱龙舟,以庙会形式举行陆地巡游,延续至今。历史上,泽林村每年梅雨季节前后,豸毒丛生,当地百姓就扎茅船放进泽林河“送瘟神”,驱瘟辟邪,祈愿平安。旱龙舟扎制有着严格的制式规格,龙舟为三……[详细]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主要流传于鄂州市湖畈、山野及市郊周边地区。300余年来扎根乡土,与民同乐,伴随着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延存至今。牌子锣是一种混牌子自由连缀的民间乐种,曲牌很多,其调式大多是以传统五声音阶调式为基础,少数曲牌加入“Fa、Xi”二音而成为七声音阶;其曲牌旋律时而级进(二度、三度)、时而大跳(六度、七度、八度)。演奏牌子锣的乐器由吹管乐和打击乐两部分组……[详细]
  随州神农祭典是神农故里举行的祭祀中华民族始祖的盛大民俗活动。唐代李吉甫编撰《元和郡县志》记载:“厉山,亦名烈山,在(随)县北一百里。”北宋王存等编《元丰九域志》记载:“随州:神农庙,在厉乡村。”历史文献中多有随州是炎帝神农诞生地之说。历史传说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炎帝神农诞辰日。是日祭典始于南北朝,盛于明、清,民祭官祭并行。如今,炎帝神农故里谒祖祭典仪式在随州市厉山镇举行。除当地民众踊跃参加外,还……[详细]
  利川市是名冠全球的“坝漆之乡、“坝漆”因产于本市毛坝镇而得名。“坝漆”又被誉为“国漆”,素有“涂料之王”的美称。坝漆的前世坝漆,是指主要产于咱们利川市毛坝镇的生漆。生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在国外,大漆又常常被人们称为“中国漆”,是通过割开漆树树皮而流出的乳白色胶状液体,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涂料。坝漆历史悠久,最早记载见于清初。因毛坝集镇处于南北湘川的古驿道上,是商贾必经之地,因……[详细]
  南剧是流行于恩施州境内具有深刻影响的地方大剧种之一,常在庙台演出,又长于演唱连台大戏,俗称“施南调”“高台戏”。南剧剧目丰富,号称“八百出”,但实际是不止这个数,现存的手抄本剧本就有1300多个,剧目980出,这些资料现存于湖北省艺术研究院(原省戏工室),是研究南剧历史的重要文化遗存,十分珍贵。南戏剧目主要取材于历史演义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南剧表演分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详细]
  汉江硪歌属主腔与号子相结合的曲体结构,曲调可细分为慢、中、快、急四种曲调,一般以五声调式为主,主腔与号子四度、五度、八度相呼应,形成了一唱众和、独具自然和声的演唱特色。汉江硪歌大致可分为打抬硪曲调、打飞硪曲调和打木硪曲调三种。打抬硪时,所使用的打硪工具是农家在禾场上压谷子用的石滚,绑上四根木杠由8人或者12个人提打。打飞硪时,是用四角都凿有绳孔、重约八十余斤的大方石,由八个人持绳抛打,时高时低,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