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 > 都江堰区特产

都江堰区民俗文化

   延续2000多年的清明放水节(古代又称“开水节”),源于4000年前的江神信仰和2000多年前对江水的祭祀。据1974年在都江堰渠首出土的李冰石刻像的铭文考证,至少在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都江堰市民间就改祭祀江神和江水为祭祀李冰的春秋祭祀活动,形成辐射整个四川盆地的岁时节令民俗清明放水节。都江堰芒城古人类遗存,是距今4500年前的古蜀人的生活聚落遗址。考古发掘证明,都江堰市古人类在4500……[详细]
  成都道教音乐又称川西道教音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宗教音乐。流派纷呈、形式多样、曲目丰富,在中国道教音乐中有着突出的地位与影响。2008年6月,成都道教音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都道教音乐是流传在四川成都辖区内道教名山、宫观和各区市县城镇、乡村中民间火居道坛使用的音乐。成都道教音乐的源头可追溯至一千八百多年以前东汉时出现的五斗米道斋醮科仪音乐。经过历代道教乐人的传承,现已发展演变为……[详细]
  青城武术发源并流传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地区,受青城山区地形狭窄崎岖之影响,手法多于腿法,器械多用短兵,以剑法、拂尘、鞭杆为代表。青城武术与道家文化紧密相连,源自汉朝,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年6月,青城武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植根于青城山水,青城武术轻灵飘逸、小巧连环、轻步行走,善在高低不平的山地环境攻防;其亦柔亦刚、以柔克刚,轻灵飘逸、舒展大方的风格,也是源自山水文化的影响。……[详细]
  传统金铜手工艺是在铜工艺品上运用錾刻、镶嵌、错金银等技法,在整个传统金铜手工艺的操作过程中均会用到特殊制作的錾子,操作者的手艺要精妙成熟。此种工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具有较深远的历史文化性,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手工艺。成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宝库。根据史书的记载,早在战国初期蜀王就迁都于此,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它的文化积淀已达到4000多年,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三星堆和金沙文……[详细]
  聚源竹雕是川派竹雕的代表。聚源镇在古代被称为“导江县”,来源于4500年前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禹贡》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都江堰水利工程大量使用竹子编结的竹芭、竹席、竹绳等。证明都江堰市竹文化的历史十分悠久。作为兼有实用和观赏作用的竹雕工艺,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现存最早的竹雕艺术品为汉代作品,现存记载竹雕工艺为六朝时文献。川西平原在唐宋时期竹雕艺术水平已经很高,到明清时已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详细]
  望娘滩是流传在都江堰市及岷江流域部份地区的神话传说故事。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地处岷江上游和中游结合部的岷江出山口。属成都市辖。东南距四川省会成都市48公里。介于北纬30°44′~31°22′,东经103°25′~103°47′之间。境内地势西北高、多山区,东南低、为平原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岷江从市境西北入境,东南出境,流长47公里,将市境分为河西、河东两大地域。河西诸山属邛……[详细]
  柳街薅秧歌主要流行于都江堰市柳街镇的民间歌谣,因其主要起源于薅秧时节田间地头的传唱,而成为当地薅秧时必不可少的民间文化活动,有极强的针对性,后来逐渐成为当地内容广泛的民间歌谣创作活动。柳街镇地处都江堰市的平原地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历来是都江堰市的稻米主产区,而且历史十分悠久,特别是清代中期,随着清政府“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的实行,柳街迅速成为主要的水稻耕作区,并由此在传统薅秧季节演唱薅秧歌的基础……[详细]
  青城洞经古乐是指流行于都江堰市以青城山为中心的民间音乐,流传范围遍及都江堰市广大城镇和乡村,成为集民间小调、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之大成的洞经音乐独立流派。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境内的青城山也是中国道教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被列1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青城洞经音乐最早的起源,跟青城山古代的巫觋音乐直接相关。蜀地的道教音乐大多起源于上古先民在举行巫觋活动时所演奏的祭祀音乐,青城洞……[详细]
  青城武术发祥地是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青城武术是整个青城山功夫的总称。2008年7月年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城武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且受道教文化影响极深。青城山是中国道教起源地、世界文化遗产,八百里古青城,引无数文人、隐士、仙家、圣贤等留踪青城,被各方人物尊为神仙洞府、羽士修真之圣地。八百里古青城,孕育出了独具地域特征和道家文化底蕴的青城功夫东汉142年,张道陵在青城山创立道教开始,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