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民俗文化

  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即利用麻头、破布、鱼网和树皮抄造植物纤维纸,发端于东汉元兴元年(105)。耒阳是蔡伦的故乡,在蔡伦亲授造纸术的基础上,对蔡伦古法造纸技艺进行完整系统的传承和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耒阳享誉湖湘乃至全国的产业。唐宋时期,耒阳是湖湘主要产纸地,产品有包皮纸、湘薄纸、皮纸、钱纸、五色纸等,明代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衡州府耒阳纸载入万历《湖广通志·方产》。清代,蔡伦古法造纸在……[详细]
  《小儿提风疗法》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治疗小儿疳疾方法,效果显著,对保护小儿精气神具有神奇的疗效,对下一代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保障,是永顺县石堤镇老土医周大成的祖传秘方。《永顺县志》记载:“土民患病崇神鬼,多赖延巫驱邪,兼以草医治疗。”又载:“诸如外科中医彭廉家,民国8年就位县红十字中医馆,医技精通”。《中国土家族历史人物》记载:“外科名医彭廉泉(1868—1952)是永顺县石堤镇水塔村人”。《土司王朝……[详细]
  “岳州扇”全国三大名扇之一,据岳阳县志记载,始于明末清初,从湖北省洪湖传入,是一种优秀的民间工艺品,解放前,主要是利用岳阳优厚的楠竹资源及快捷的水、陆交通为全国各地扇厂作嫁衣,提供扇骨等半成品,远销沈阳、北京、武汉、上海、南京、苏杭等地,早期为全国扇骨生产集散地,也是上海王星记扇庄、苏州扇厂、杭州扇厂定点供应基地。历经几代人努力,特别是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整合楠竹资源,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涌……[详细]
  双桡龙舟,起源于湖湘人民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种文艺表演和竞渡兼备的水上体育项目。龙舟是两层人划桨,坐着划的叫坐桡,站着划的叫插桡,还有吹唢呐的、击鼓鸣锣的、放铳的、掌舵的,一艘双桡龙舟少则几十人,多的可容纳140余人。1996年在汩罗举行的国际龙舟表演赛中,叶家河村双桡龙舟荣获第一名。……[详细]
  江氏正骨术始于清末,一直传承至今,家族传承脉络清晰,通过百多年四代人的临床实践,形成独特的江氏正骨术,疗效显著,影响广泛,极具文化、学术、经济和社会价值。2012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江氏正骨术成功申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兰溪山歌,原是劳动的号子,既反映劳动生活,又有打情骂俏的爱情故事。清代枫林桥建成后,五月初五和十五定期在桥驳岸对唱山歌,其曲牌有60多种,分高、平、低腔,板式、唱法众多,群众自编自唱。1956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反映枫林桥民俗风情的山歌《绿鸟姐绿肚皮》风靡全国,一直流传至今。……[详细]
  上刀梯,又名爬刀梯或踩刀梯,是苗族传统的民俗表演节目。苗老司在傩事司事的过程中,凡是学艺者在应届满师时,必须要进行隆重的迁阶活动。上刀梯就是迁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迁创一般是三天三夜,也有七天七夜的法事。在最后一天的时候,上刀梯就是最重要的法事活动。做法是,在宽敞的平坝里,选择一块平坦的地面,竖起一根一丈八尺这的杉木柱,上面安装有锋利无比的24把飞刀。法力高强的可安装三丈高的木柱,上面装有3……[详细]
  “中华老字号億昌麻香糕手工技艺”是一种古老的糕点制作技艺,该技艺传承至令,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产生于1821年,主要利用洞庭湖区深水糯米、芝麻、庶糖为主要原材料,通过十多道制作工序加工而成,产品薄脆香甜,酥松可口。“億昌麻香糕手工技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独特、底蕴深厚。“億昌”麻香糕是中国糕点食品行业中工艺较复杂、加工时间较长、工序较多的一种糕点;先后经过糯米炒制、制作糕粉、糕粉吸潮、炒芝麻、制麻屑……[详细]
  浦市镇位于我县东南部的沅水西岸,东与辰溪县隔江相望;南邻达岚镇、西连白洋溪乡,北接白沙镇。全镇面积238.68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明清时期,浦市商贸、文化极为发达和繁荣,在不到二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一条青石板古驿道、三条商贸古街、六座古戏楼、十三省(地)会馆、二十多座货运码头、四十五条巷弄、五十多家封火墙“窨字屋”、七十二座寺庙道观、九十多座坊,因商贸交流、文化融汇,故享有“小南京”之美称。浦市窨……[详细]
  八拳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广泛,内涵丰富,攻击性强,自成体系,发源于明朝末年,是中国武术流派中一支风格特异的纯攻击型拳种,历史中杰出的代表有黄兴、李肖聃、向恺然、羊定国等,至今已有十代传承。2014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八拳成功申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湘西苗族服饰款式及风格多样。湘西苗族支系多达20余个,服饰成为划分支系的外在标志。湘西地区苗族女 饰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湘西苗族服饰分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庆的礼服,便装为日常生活中的穿着。日常装的制作较为简单,装饰较少,而盛装除了质地讲究、制作精细以外,其部位的装饰十分突出。如衣袖、衣领、盘肩、衣襟、衣背、衣摆、裤脚等都要挑绣各种图案和纹样,有的还缀上银饰,显得非常华美。各部位装饰……[详细]
  火宫殿庙会源于我国上古时代人类对火的崇拜,以敬火、拜火、用火、管火的祭祀礼仪而发展为融宗教、民俗、饮食、消防于一体的多元文化载体,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视火为神灵,围绕崇拜火神进行以官府主祭、民间社团参加的祭祀活动而形成的宗教文化。《史记》、《路史》、明万历五年(1577年)、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长沙府志》、《善化县志》都有火神庙祭祀的记载。二、以唱大戏(湘剧)、玩杂耍、唱……[详细]
  椎牛苗语叫‘家聂虎锷’译成汉语意为吃牛合欢古朴的传统宗教习俗。古时苗家为了消灾灭病,生活安康,家道兴旺,才祈求神灵保佑,许下椎牛心愿。许愿有许一年、二年、三年的,但许愿后就要按照年限进行,不能失信。一般小户人家是用一头大水牛,大户人家除用一头大水牛外,还要二头黄牛和二头肥猪。古时椎牛一般为期三天第一天上客,第二天椎牛,第三天散客。上客这一天大早,主人就带着酒壶和锣鼓唢呐至寨口迎接远方客人。每当客人……[详细]
  浏阳市地处湖南省东部湘赣边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和浓烈的民族精神相结合的特殊地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浏阳文庙祭孔古乐就流传于此。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源于古《韶乐》,是在远古流传的古乐基础上加以修正丰富而成,具有浏阳特色,故又称为“浏阳古乐”。它以祭祀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为专门内容,形式上融乐歌、舞、礼于一体,其乐、舞程序完整、内涵丰富、形式独特,乐舞活动持续200多年,文化厚重,历史影响深刻。……[详细]
  湖南杖头术偶戏,遍布全省,在不同的地区称为“木脑壳戏”、“棒棒戏”、“矮台戏”、“低台戏”、或“观音戏”,最早见于史籍为公元865(唐威通六年)。湖南杖头木偶戏曾以表演传统剧目著称,《拦马》、《鸿门宴》、《芦花荡》、《盗仙草》、《水漫金山》、《打面缸》都是根有艺术特色的剧目。通过继承与创新,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创作的《金鳞记》、《八百里洞庭》、《马兰花》、《火云鸟》、《猎人海力布》、《石三伢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