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民俗文化

  浏阳花炮始于唐,盛于宋。有“浏阳花炮响天下,天下花炮数浏阳”之美誉。鞭炮烟花与中国的古代礼仪制度分不开。如燕尔新婚,生子添丁,高堂祝寿,华厦落成,乔迁新寓,破土奠基,生意开张,亡者礼葬等无不燃放花炮。传统的浏阳花炮技艺,全靠手工制作,有12道流程、72道工序。如扯筒子、褙纸、洗筒、筑底泥、装硝、封颈、钻眼、插引、结鞭、切纸、腰筒、制药、掺煤、碎黄土等,都系手工完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研制成功安……[详细]
  乾州春会的历史渊源乾州,今吉首市乾州古城区,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体的民族杂居区。据《乾州厅志》载:“乾州命名之初,村民谓其地坪坦而微者三,有乾象。沅溪自离方曲曲朝抱。离之先天乾地,当名乾村。后小河其来自兑今乾,艮水由后绕之,地在诸水中而土高,有州之义,名其村曰乾州。”因此而沿用至今。乾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边区要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乾州经历过无数次风云变幻及重大历史事件……[详细]
  土家族过年和汉族不同,要过“赶年”,在土家语里称“起老嘎卡”,土家族过赶年是湘西土家族民间最大的节日。过赶年时间是:如腊月大,过二十九日;如腊月小,则过二十八日。因为总是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叫做过赶年。土家族过赶年,具体分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即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到过“赶年”这天,每天都有具体的安排;二是敬神阶段,即在过“过赶年”这天的下午三时左右,按照顺序先后敬供历代祖先、彭公爵主、灶神、土……[详细]
  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民间舞蹈很多,有长鼓舞、度曼尼舞、伞舞、关刀舞、穿灯舞、蝴蝶舞等等,其中瑶族长鼓舞最能反映瑶族质朴、浪漫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瑶族人民的个性和情致。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表演形式主要有4人合舞、双人对舞等。动作主要有造屋、制鼓、耍鼓、模拟动物、祭祀等。舞姿刚健,风格淳朴。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详细]
  大布江拼布艺术,起源于明,盛行于清和民国时期,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原生态造型艺术,具有独特的表现技法和艺术语言。其艺术特色是构图对称而饱满,用色大胆而奔突,造型简练而夸张,往往以平面构图为主,偶尔也会结合湘绣技法,使画面产生一些光影和立体效果。我们现在所说的拼布艺术,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只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一件再也普通不过的事物,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那时候,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人们的衣帽鞋袜等物品都是……[详细]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湖湘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贡献给中华民族的一份独特财富。湖南,地灵人杰,上古时期的炎帝神农氏,为使民免于病而尝百草,长眠于湖湘大地,留下“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注: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刘安·淮南王》)的千古佳传;在马王堆墓葬0土了许多具有宝贵价值的古代中药实物和医书药典,用实物证明了湖湘……[详细]
  铜官镇位于望城县北境的湘江东岸,距省会长沙25公里。铜官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由湖湘文化孕育出的人和事更是涵盖了铜官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到各个领域。铜官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湘江水域沿镇而过,形成了天然的水上通道。铜官地貌呈小丘陵状,广阔的地层下面蕴藏着丰富的陶土资源,《水经注》载:“铜官山,土性宜陶”。迄今,起伏的山峦上,烟囱林立,厂房鳞次栉……[详细]
  苗族“六月六”苗语叫“奏月奏”,又叫赶歌节,苗语叫“够傻”或情人节,是湘西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苗族男女老幼,特别是年轻人,身穿节日盛装,三五成群,从各个苗寨来到歌场,结伴对歌,互诉衷肠,会亲访友,叙谈家常,是苗族人快乐而美好的日子。正是这与众不同,使苗家的六月六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价值。也有的把六月六当作一年之中晒衣服的最好一天,这一天叫着“晒红绿”。也有传说:这一天是晒龙袍。如这天天下……[详细]
  坐歌堂是瑶族古老的文化精华,是瑶族对歌形式之一。新田县境内瑶族村寨,因地处新田、常宁、桂阳、祁阳、宁远五县交界之地,形成一个约有40000人讲“勉语”(过山瑶话)的文化圈。因此,这里的瑶家坐歌堂形成了瑶族“陪客”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形式。瑶家坐歌堂由“进乡—敬烟—敬茶—劝酒—缘份—谢主—离别—相送”等八个部份组成,歌本以口传和手抄本传世,曲调凭口传心记传世。传承谱系比较复杂,一般是家族性传承。也有爱……[详细]
  风湿骨痛贴丹灵疗法,瑶族方言称“贴灵丹法”。形成于明末崇祯年间,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沱江、东田、白芒营、水口、码市、大圩等地。罗氏世代从医,擅长治疗顽固性风湿、骨痛等,传至罗振习兄弟等人,已是第15代。风湿骨痛贴丹灵疗法共分四步:1、贴丹。取患者疼痛部位,贴以秘制丹膏;2、抽毒。在取下丹药后,消毒并对丹孔抽吸瘀湿毒液;3、内服瑶药方剂。采用“见荤则补”、“见酒则打”(瑶语为活血、破血之……[详细]
  据《晋书》、《临湘山志》、《长沙县志》记载,陶公庙建于505年陶公庙位于长沙县榔梨镇正街,汉代榔梨所属为临湘郡(今长沙)治。榔梨镇处于浏阳河畔,城市之郊,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而陶公庙又踞山带水,闹中有静,是乐静读书、参禅悟道的好去处。(南朝梁天监四年),距今1506年,是当地士民景仰陶淡和陶烜的清名盛德而兴建的。陶淡和陶烜是叔侄,两人弃家修道,结庐-于榔梨临湘山,后羽化成仙,成为体恤民生、有求必应的……[详细]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苗族、侗族人民踩芦笙的传统节日。最初的芦笙场,在距离塘保苗寨东面两华里的山坳上,场坪方圆不到900平方米,四周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场中间有一株古树,树脚有一块民国乙卯年(1951年)竖的石碑,碑高1米,宽62厘米,厚8厘米,碑文记载着芦竹场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年一度的芦笙节,附近各寨的苗族和侗族同胞,都身着民族节日盛装,不畏炎夏盛暑,翻山越岭,来到这山里,……[详细]
  釉下彩瓷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其历史悠久,早在中唐时期,湖南长沙铜官窑首创了高温釉下彩绘的技术。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是长沙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首创釉下五彩瓷,从而闻名世界,其釉色晶莹淡雅,别具特色,开创了陶瓷装饰新的一页。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清末,为了降低日用瓷中的铅毒,醴陵市独创了清雅、素洁的釉下五彩瓷。醴陵釉下五彩瓷又称为……[详细]
  湖南安化是千两茶的原产地,当地茶农在百两茶的基础上,独创出千两花卷茶,至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安化千两茶(又称花卷茶)”,最早出现在清朝同治年间,千两茶制作工艺独特,采用正宗上等安化黑毛茶原料,经蒸、踩、捆、压等数十道工序加工而成,其形如柱,老秤重一千两(约合36.25公斤),俗称“千两茶”。为所有茶类当中最大的单体茶。千两茶制作技艺是人类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8年6月入选……[详细]
  长沙弹词是流行于湖南湘江、资水流域的长沙、益阳、湘潭、株洲、浏阳等地的汉族戏曲剧种。2008年,长沙弹词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长沙弹词是城市曲艺的一种,它源于道情,因用长沙方言说唱,也称长沙道情,有200多年的历史。长沙弹词在清同治年间就已经形成。初以鼓板唱道情,清代戏剧家杨恩寿的《坦园文录》中,曾详细记述了长沙弹词先人张跛在1863年(同治二年)演唱《刘伶醉酒》时的情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