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鼟(tēng)”是击鼓的声音,“歌鼟”原来是“多声部苗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对歌时唱的一类歌曲,而这种歌贯穿于苗民各种生活之中,由此,它成为“多声部苗歌”的代表。而后约定俗成,苗民便把“歌鼟”视为“多声部苗歌”的总称。“锹里”一带民俗活动较多,几乎所有的民俗活动都有特定歌唱方式的参与。如“坐茶棚”、“坐夜”、“结婚”、“打三朝”、“立夏节”以及“踩芦笙”、“歌会节”、“祭祖”等都与歌鼟密不可分。……[详细] |
![]() | 二酉藏书洞传说是流传于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说出处位于沅陵县西北15公里处的二酉苗族乡境内。二酉藏书洞位于沅陵县城西北二十里处二酉山上,二酉是一个地名,历史上流传有二酉藏书的故事。若干世纪以来,人们对二酉藏书经过众说纷纭。后来,《辞源》对“二酉藏书”作了较明确的注释:“二酉,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北。太平御览四九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详细] |
![]() | 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又称“黑饭节”、“乌饭节”,是出族群众除春节外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民间节庆活动。主要流传于以黄桑坪古苗王国为中心的绥宁县及周边的广大曲族地区。“四·八”姑娘节是一种集祭祀活动,饮食习俗、歌舞表演、情爱婚俗、服饰展示等于一体的民族节庆活动,历史久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民俗浓郁。据《绥宁县志》、《峒溪纤志》等史志记载,绥宁曲族“四·八”姑娘节源自宋代,是曲族人民为纪念用“黑饭”……[详细] |
![]() | 挑花,俗称数纱,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苗族地区流传久远的民间工艺。它有别于绣花,从第一针起,所有的走针引线,全在布料的表面挑花行针,是苗族妇女娴熟的手工技艺。苗族妇女自己纺纱、织布,织的布叫“家织布”。因手工纺纱,不像现在机织布的纱那样细匀,家织布的纱较粗。因此纵横分明,经纬清晰。用家织布做头帕,长约丈余,宽1尺左右,头帕上有各种花的图案。挑花是在家织布头帕上,挑出各种不同的花样。挑花的……[详细] |
![]() | 酒鬼酒酿制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湘西北酉水流域的考古发现,及大量的历史文献证实:它起始于春秋战国,初雏在秦汉,基本成型于唐宋,成熟在明清,并臻于完美。千百年以来,一直是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普及面最广、影响最深、工艺最完善、口感最好的民族民间酿制技艺代表。酒鬼酒酿制技艺民间俗称“烧酒”,主要使用高山云雾糯高粱、优质山泉为原料。其中传统的酿制工具使用古老的天锅、地锅相接,充分利用丰富的地理微生物环境。采用“……[详细] |
![]() | 土陶,在龙山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很厚有民族文化,从我县境内历来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土著先民就制作了灰陶、黄陶、黑陶、白陶、彩陶等古陶器。龙山陶矿资源十分丰富,大都分布在太平山、新城、石羔山、华塘、三元、洗洛、白羊等地,面积高达50多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12%。据《龙山县志》记载:“陶瓷在明清时,颇有盛名,与醴陵窑齐名”,也正是这个时期,龙山土陶从繁荣走向衰退。1958年,……[详细] |
![]() | 绺巾舞为苗族祭祀性舞蹈,以手拿的法器(绺巾)而得名。多用于傩愿、接龙、椎牛等祭祀活动之中,流布于湘西州花垣、凤凰等苗族聚居县。花垣司刀绺巾舞是起源于湖南花垣县的一种祭祀舞蹈,现发展演变成民族群体性的娱乐舞蹈,其舞蹈寓意是压邪、镇恶、灭害、除灾、谢神、还愿等。2008年,苗族绺巾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几千年来,苗家人创造了鲜活的苗族文化,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苗族……[详细] |
![]() | 花垣县地处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面积1108.69平方公里,总人口27.7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78.6%,为全省苗族聚居县之首。花垣山清水秀,险奇秀美,独特的苗族人文环境,承传和发扬了古老的苗族花带。花垣苗族花带,是苗族东部方言苗语区花带的杰出代表。现存的花带起源于古汉书上记载的南蛮“断发纹身,以示与龙蛇同类,免其伤害”的传说。苗族花带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苗族人民民间手工技艺,是苗族……[详细] |
![]() |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武陵山区的林莽间自强不息,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一般都居住在交通闭塞,群山环绕的恶劣环境,但是凭着苗族人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不仅创造了难以胜数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文化,湘西苗族服饰绘画就是其中之一,它主要分布在保靖的水田河镇、葫芦镇、夯沙乡。湘西苗族服饰绘画历史久远,对研究苗族人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商品贸易有着不可轻视的重要价值。历史价值:记录苗……[详细] |
![]() | 木雕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初形成于商周,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有工艺木雕和艺术木雕之分。湘西苗族木雕属工艺术木雕类,它的形成与湘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民俗风情及文化氛围紧密相连。它的雕刻艺术即保留了苗族文化讲究象形、对称的传统审美观,融入汉族的文化元素,并始终与建筑艺术相生相伴。它与其他地区木雕的显著区别在于,苗族木雕造布局上十分讲究对称,造型上略显粗犷、豪放,功效上讲求实用。经工匠们的……[详细] |
![]() | 石羊走马灯是湖南省武冈市头堂乡石羊桥黄沙村杨姓村民新春闹春、庆贺丰年、谢祖祭祖、喜迎贵客时表演的一种队列调度式的民间舞蹈。它起自元末明初,至今己传有五百余年历史。影响深远,己入编《武冈县志》和《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黄沙杨姓村民为纪念爱国先祖杨家将,教育后代忠心报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点灯走马的舞蹈步伐,表演出古代冷兵器时代所特有的宏大壮观的战争场面。所扮演的人物为杨家将中的穆桂英、杨宗保、杨……[详细] |
![]() | 衡阳县石市竹木雕刻艺术源远流长。石市竹木雕始发于秦汉之前,至汉代,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明清时期竹木雕刻艺术发展走向顶峰。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目前正逐步走向凋敝。抢救和保护石市竹木雕刻不容缓。石市竹木雕从题材、刀法、造型、美学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以佛教文化和山海经的神话故事等为题材。刀法细腻、洒脱,线条流畅、舒展,造型奇巧、立异、奇特,形态逼真、生动,具有很好的审美价值和鉴赏价值。在审美……[详细] |
![]() | 苗族插绣是生活在高山大界深处的苗族妇女,根据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生活的感受,用五色丝线在苗布上插绣而成的立体图案花色。构图古拙淳朴、色彩热烈原始、绣法独特、立体感强烈。苗族插绣的主要特点:一是插绣的绣针十分原始,是用鱼刺、鸡翅骨或苗山石窝上生长的菊竹削制而成,针管内空,直径一毫米左右,针尖斜削面钻一圆孔,将丝线从针管穿入经针尖圆孔导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主要用特制的金属插绣针。二是用材讲究,用……[详细] |
![]() | 湘西南会同,地处怀化市南部。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流传在连山的斗牛舞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连山斗牛舞起源古老,流行在会同县连山乡、团河镇、高椅乡一带。是人们祈求农作物丰收的图腾舞蹈。它与神农炎帝时期的原始农业和牛耕种植水稻有关,而会同先民是南方最早的农耕民族之一。因此,斗牛舞的原生态应是远古初进入犁耕时代,距今已是近五千年。斗牛舞表演人数为八至十六人不等,有牧童二人,每头牛由……[详细] |
![]() | 酉水船歌是流传于酉水流域的一种口头文学,它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即有槽船在酉水河中摆渡和进行短途运输。里耶出土的秦简、《禹贡南条水道考异注》及屈原的《涉江》中均有有关酉水船运中关于酉水船歌的记载。沈从文在其《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风滩茨滩不为凶,上面还有绕鸡笼”,记录的便是酉水船歌中的滩头歌。酉水船歌是酉水流域船工们即兴演唱的一种劳动歌,主要表现为喊、唱、吼等带有远古气息的演唱形式,表现的船工们与自……[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