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特产

广东省民俗文化

  龙眼点睛民俗又称龙头祭,是指农历五月初三,顺德大良、容桂、勒流、杏坛、伦教,南海西樵、中山等地的龙舟,汇聚在勒流龙眼村南约坊汉太尉相公庙,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辈进行点睛。点睛后的龙舟不再是盲龙,生猛而充满灵气。龙眼村古称龙渚,四面环水,村民“举步登舟”,具赛龙的传统,人们也赴龙渚太尉庙为龙头点睛。“龙渚”地名渐渐被“龙眼”替代。民国年间,龙眼村龙眼点睛风俗相当兴盛。龙眼村的龙眼点睛习俗是一项独立、完……[详细]
  甲子刘氏春秋祭,是甲子刘氏族人为祭拜祖先而举行的一项以宗族祭祀为主的规模大、影响深远、形式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其祭祖规仪严谨,富含地方宗教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民间普遍认同性。被列入陆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甲子人民群众素有爱国爱乡、朔本思源、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刘氏春秋两次祭祖活动便是建立在这种对祖先的信仰崇拜和寻根溯源的基础上,为维系家族内部团结的重要纽带和最普遍的民间信……[详细]
  甲子鱼丸嫩滑爽脆,鲜美可口。由于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活性特质,具滋补健胃,养肝补血,利水消肿,保护心血管系统等食用功效,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对发展地方经济,研究海陆丰饮食文化和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被列入陆丰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甲子鱼丸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潮州菜的根与史》记载,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宋帝昺与陆秀夫南逃抵甲子待渡,被当地的义军捉住,惊恐万状的宋王,……[详细]
  农历正月十三“正旦晚”是斗门农村地区民间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村民们白天祭祖、祭神要举行“开灯”仪式,晚上则要“煮菜茶”,这一习俗已流传了200多年。“正旦晚”按例仍然属春节期间,因未过元宵,春耕还没有开始,人们较为清闲。当地农村的未婚女青年大都会集聚在“女仔房”(有闲屋的女主妇家,也称“女主家”)里进行“偷”菜活动。这里的“偷”,是指女孩子们三五成群到田间地头采摘青菜,然后拿回家来煮菜茶与朋友分……[详细]
  湖东舞狮历史悠久,意蕴深邃。它以弘扬传统文化,驱邪扶正为内容,有喜庆欢乐之象征。是湖东群众历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项目。被列入陆丰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东舞狮,俗称舞虎狮。是湖东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清朝年间从何处流入无以考究。但历史以来,一直被当地群众视为能驱- 、制凶煞的一项民俗活动。故每逢传统节日、新建筑物落成、桥梁通车等庆典活动都要请“虎狮班”来舞一舞。人们希望能借“虎狮”……[详细]
  潮州人饮茶历史源远流长。记载最早的可见于宋张夔的《和徐璋送举人韵》诗句:“燕阑欢伯呼酪奴,鸾旌凤吹光寒儒。”(引自《潮州三阳图志辑稿》卷之四。酪奴是茶的别称)。到了清代中期,潮州人饮工夫茶已蔚然成风。清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一书有生动而详细的介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工夫茶,烹煮的方法,本出于唐代陆羽的《茶经》,而器具更加精巧和精致”。当时用于冲泡的茶具很多,主要有红泥火炉、茶壶、茶杯、沙铫(……[详细]
  潮州彩瓷是清末潮州艺人运用新型颜料,结合传统釉上彩绘艺术并融合国画技法所创造的瓷器彩绘艺术。其特点是构图饱满,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线条流畅,优美生动,格调高雅。唐宋时期,潮州就有瓷器生产。宋代笔架山窑瓷器有刻花、彩花、堆花等技法及釉下装饰手法。明朝是青花发展时期。清初粉彩流行。同治末年(1874年),枫溪瓷区的公合成、永利、和顺等商号从事瓷器彩绘作业。清宣统二年(1910年),潮州彩瓷艺人廖集秋、……[详细]
  大安八兽是指麒麟、狮、象、绵羊、青牛、老虎、鹿、马八种动物,是传说中“八仙”的座骑。由六男二女八位儿童扮成八位仙人骑在八兽身上进行表演,故称“八仙八骑”、“八仙骑八兽”。一是汉钟离骑麒麟,二是吕洞宾骑雄狮,三是韩湘子骑绵羊,四是曹国舅骑青牛,五是李铁拐骑猛虎,六是张果老骑骏马,七是何仙姑骑福鹿,八是蓝彩和骑大象。“八兽舞”是广场表演的一种形式。八兽舞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它历史悠久,意蕴深……[详细]
  又称“麻车夜色”或“舞火狗”,是流行于麻车村的大型夜间民间艺术活动,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火狗”的道具包括龙、凤子、麒麟、鹿、犀牛、蟾蜍、宝鸭、锦鲤等九种动物的模型,粤方言“九”与“狗”同音,群众习惯称为“舞火狗”。表演从晚9时点火至11止,“舞火狗”时点燃这些道具身上的香火,意在避瘟疫。……[详细]
  “黄阁麒麟”已盛行一百多年了。百多年来,每逢佳节喜庆,神诞醮会,秋色出游,农民就舞起麒麟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故民间有“麒麟献瑞”一说。黄阁麒麟舞来自民间,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经民间艺人重新改编的黄阁麒麟舞,从麒麟的造型到舞蹈技艺都有了提高,并加入了脍炙人口的广东音乐《得胜令》、将锣、排鼓与广东大笛演奏、单打等八音锣鼓有机地融为一体作伴奏,充满了热烈的喜庆气氛和浓厚的广东特色。200……[详细]
  番禺区沙湾镇沙坑村的沙坑醒狮,亦称“南狮”,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其造型夸张,额高而窄,眼大能转动,口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传统南狮技艺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尤以“采青”动作难度最大。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温顺而和善,武狮表现勇猛而刚烈;少狮即……[详细]
  致美斋牌系列调味食品产品历史悠久,生抽王、天顶头抽、糯米甜醋等更是广东特色食品之一。致美斋产品目前除在广东省深受欢迎外,还行销全国各省市和地区,远销东南亚诸国,甚至在欧、美等地。致美斋酱园是中国名酱园之一,是专营生产、销售酱油等调味食品系列产品的中华老字号。致美斋自明朝万历年间(1608)创号至今,已达400多年历史,其生产的传统酱油产品闻名遐迩,同治《番禺县志》记载:“然丸散行之陈李济,酱料行之……[详细]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历来是龙舟制作之乡,当地制作龙舟的历史已有一百余年,制作的龙舟是龙头高高跷起”大头龙“,气宇轩昂,在2008年,龙舟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堂镇是典型的水乡,地处东江支流的水网地带,河涌纵横,水域宽广,当地有规模的龙舟赛已有150余年历史。每年农历五月,中堂镇江面上就会举行龙舟赛,呼声震天、鼓声动地,既有”趁景“(即自由竞渡),也有锦标赛。龙舟赛成为……[详细]
  婚俗(瑶族婚俗),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族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排瑶是瑶族独特的一个支系,在连南地区成寨定居已有1000余年历史,八排瑶族婚俗是当地瑶胞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的独特民俗。瑶族婚俗是东方婚俗的代表,瑶族婚俗分订婚、认亲、择日、举行婚礼、回门五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瑶族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排瑶是瑶族独特的一个支系,在连南地区成寨定居已有1000余年历史,唐贞观年间连州刺……[详细]
  南澳渔民舞草龙习俗是南澳渔民过年中最为热闹的一种民俗活动,这项活动在清朝时已经很盛行了,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南澳“舞草龙”是南澳渔民在长期海上生活、习作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草龙拜祭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舞草龙”是深圳渔民文化的精髓之一,它集中体现了渔民文化的思想、信仰,它还是南澳渔民凝聚民心、对外交流和民俗传承的重要舞台,所以它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