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特产

广东省民俗文化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装路香祭祀地藏王的民间习俗始于安徽九华山,后流传于各地,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包括斗门在内的四邑地区七月三十装路香的习俗也流传了近300年。斗门各地村民选择地藏王成道的纪念日(即农历七月三十日)这一天,各家各户制作香墩、装香祭拜、舞动火龙,纪念地藏王,祈求地藏王恩赐善根种子和鸿运福气,带来平安大吉,风调雨顺,并把这一天定为七月三十装路香日。七月三十装路香的习俗主要有以下五项程……[详细]
  “横山鸭扎包”是斗门区莲洲镇一种民间传统美食,它与“上横黄沙蚬”、“粉洲禾虫”、“横山粉葛”并称为莲洲“四大美食”,同时也是珠海市著名美食,享誉珠海及周边城市乃至港澳地区。莲洲镇河涌纵横,沙田宽广,空气清新,物产丰富,是珠海市国家级生态农业园、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里空气清新,农作物和水生物异常丰富而且没有污染,因而这里养殖的家禽质量上乘,口感鲜美,久负盛名。“横山鸭扎包”……[详细]
  斗门区井岸镇黄金渔村,地处珠江出海口的鸡啼门水道。这里,濒临南海,咸淡水流交汇,浮游生物非常丰富,而且河面宽阔,水质肥美,水产种类繁多,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渔场。风鳝归属鱼纲鳗鲡科,有风它才会出没,因此而得名。风蟮多在咸淡水交界的水域中生活,以浮游生物为饵。每当春暖花开时,幼年期的风鳝多在淡水地带觅食;成年后喜好游向盐分较大的水域,并潜身海底;冬季刮北风时,体壮健硕的风鳝又返程择地繁殖。因此,鸡啼门水……[详细]
  佛家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反清复明运动兴盛的时代,源自南少林。当时很多汉族志士不满满族的入侵和满清政府的残暴统治,掀起了反清复明运动。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捕,不少人逃到南少林寻求庇护。一百多年前,清政府以少林寺的武僧包庇、勾结太平天国“反贼”意图谋反的罪名,出动数千清兵火烧少林寺,少林僧人死伤无数。少林武僧益加海大师为了躲避清兵的追杀,带着徒弟李华保(据称为李自成的儿子)借还俗之名伪装为卖艺人,一路南逃到……[详细]
  莲洲镇地色民间活动是大沙乡悦盛里(今称莲洲镇文锋村)的十位先民群体性创建的。于1941年兴起,流传至今。解放前后多在本地传统节日举办庆祝活动,文革期间,由于受“左”思潮的影响,此活动曾一度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直至市庆十周年,又得到大力的保护和支持。1991年至1993年春节曾在当地参加过舞龙、醒狮、地色表演及巡游活动。2006年至2008年春节参加了珠海市和斗门区举办的元宵民间艺术大巡游,深……[详细]
  “八音”是指用“金、石、土、草、丝、木、匏、竹”等八类材料制造的乐器所奏的音乐的总称。山的八音班,又称锣鼓架,它用木制成一个轿形的音柜,中间放着掌板用的木鱼、沙鼓等敲击乐。作为广东音乐的前身,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八音班,多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小调,人们称这些曲调为“广东音乐”;到清朝中叶,八音班实行乐曲演奏和戏曲演唱相结合的道路,使八音班逐步走上成熟。八音班一般在年节、盂兰会、跳禾楼和红白喜……[详细]
  广东木偶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传统戏剧。有700多年历史,广东的木偶戏种类很多,计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铁枝木偶、布袋木偶等。各自分布在省内粤语、潮语、客家话、雷州话等文言区,各个种类的木偶雕刻制作、操纵技艺以及艺术风格,彼此有异,丰富多彩,均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汉族传统艺术。被誉为“百年古傀儡,时代新经典”的具有400多年历史的高州木偶戏,今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州……[详细]
  中山醉龙,又称“剪龙”“转龙”,发源于该市西区长洲村,因起舞时“醉态朦胧”而得名。这种自发的即兴舞蹈,是中山本土独特的民间艺术。2004年9月,中山市文化局将醉龙向省文化厅和财政厅申报为重点保护对象,2008年醉龙省级、国家级申遗相继成功。黄焯根老人也被定为醉龙的传承人。醉龙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源于中山市西区长洲村。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要举行舞醉龙巡游活动。原舞醉龙是舞龙者拜祀过程中……[详细]
  广宁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北,产自本县木格、清桂深山里的“广绿石”,被我国著名玉石鉴赏大师成大均在《五彩石》一书中称为制作印章、工艺品的中国五大佳石(即广绿石、昌化石、寿山石、林西石、青田石)之一,盛赞“广绿石”的翠绿、绿海金星、白中带绿、黄中间绿等品种十分罕见。“广东绿”在明朝已是有名的朝廷贡品。据道光版《广宁县志》记载:“云朝山(木格云台山)其山石色备五彩,温润而栗,商人贩买雕篆首”。早在清朝时……[详细]
  四会是“中国玉器之乡”、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玉器专业加工和销售基地之一。四会民间玉雕工艺在四会市东城、大沙、地豆、迳口、下茆等镇(街道)传承了近100年的历史。目前,四会市建有玉器街、玉器城、玉器天光墟等专业市场,共有玉器加工厂、场、店等4000多家。2007年初建成投资1.5亿元、占地280多亩的国际玉器城。目前,四会全市玉器行业从业人员达8万多人,年加工玉璞7000多吨,年产值15亿多元。早在2……[详细]
  在中山的沙溪镇圣狮村和象角村,每年四月八,都有大型的民间艺术出巡,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香山县志》第三卷风俗篇中,就已有过有关沙溪四月八习俗的记载:“四月八日僧家浴佛里社祭神于庙,曰转龙头,是日,里人奉祠,锣鼓旗帜歌唱过城,市日迎神,家以钱米施之,或装为神龙,歌舞数日而罢……”沙溪四月八习俗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的圣狮象角村是一个面临1大海的小岛屿(如今村中还有明显的狮山海蚀遗址),村民多以捕鱼为生。……[详细]
  “舞春牛”发源于信宜的径口镇,流行于信宜径口、安莪、朱砂、茶山、洪冠等地,后又流入与信宜径口接壤的广西容县及玉林、北流、合浦等地。据清光绪《信宜县志·舆地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土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开初,牛用泥塑造,名曰:“土牛”,不能舞,后来由当地一位姓李的秀才(名字不详)按照《大字通书》的春牛图仿制一条牛,用竹和纸扎成牛头,用画有黑色漩涡状毛纹的深灰布拼缝成牛身,由男、女2~……[详细]
  鳌鱼舞流传于电白县树仔镇山美村。树仔镇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的东南边沿海地区,依山靠水,海岸线长达公里。全镇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鳌鱼舞》深受当地群众青睐,约有500多年历史。属道具舞,以竹、纸扎裱成雄雌一对鳌鱼和鲤、鲢、鲫、虾、蚌等道具,并饰以各种色彩,雄鳌全身金鳞,雌鳌银鳞,在阳光和灯光的映照下闪闪放光。舞蹈时,舞者将鱼道具套入,肩……[详细]
  电城《高脚狮子舞》又名《高挑狮子舞》,形成和流传于茂名市电白县电城镇。电城镇《高脚狮舞》起源于明未清初,由电白县电城镇北街马师傅创作出来的。据记载,明末清初,在当时的电白县电城镇,尚武之风盛行,武馆十分兴旺,人们习武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城中心北街有一间“健园”武馆,平日以舞狮为主,教授武艺。当时,城内的卫生条件很差,瘟疫流行,群众的健康受到威胁,甚至人亡。有一次,为了庆祝消除了灾难及“神诞”,有……[详细]
  贵儿戏是怀集县本县剧种,起源于清朝末叶,由民间说唱而发展为多人的有故事情节的戏剧,是广东13个戏剧剧种之一。其曲为当地民间小调。乐器是打击乐的锣鼓和唢呐,每年春节期间为贵儿戏的活动期,最多时全县有40多戏班,热闹非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