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特产

广东省民俗文化

  流传于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又称双峰村)。相传唐代一个叫月姐的宫女流落石塘双峰村,月姐把宫里的一些小曲调传授给妇女们,每年的中秋期间,妇女们一边赏月,一边演唱从月姐那学来的宫中小曲调,并做游戏。唱“月姐歌”,每年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坛”至八月十五“收坛”,期间每天晚上妇女们就聚集在“月姐歌堂”里彼此唱和,男人是不许进入歌坛的。“月姐歌”里包含了叙事歌、农事季节歌、情歌等,其内容涵盖时令节气,耕耘织造,……[详细]
  宝安山歌是指流传于原宝安县的石岩山歌、大鹏山歌、龙岗皆歌、九龙山歌等。它们共同的特点,基本都是四句和五句七字体,大多是一字一音,偶尔也有一字多音。旋律有的高亢明亮、有的婉转深情;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主要传人有戴坚平(76岁),叶永亮(86岁)池官华(66岁)、廖保(70岁)等。……[详细]
  阳江花笺是以阳江话演唱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形式,是阳江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其分布在阳江所属区域。民间流传的花笺唱本及部份代表作有《珍珍姐》、《第八才子花笺》、《自由女》、《阳江八景》。……[详细]
  “三山祖庙”又名“三山国王庙”、“大庙”。它位于揭西县城河婆西侧的玉峰山下,滨临榕江,面对明山,东望巾山,北倚独山,层峦迭翠,景致清幽,三山鼎峙,气象天成。“三山祖庙”奉祀的神祗是“三山国王”。传说三位神人原是南朝宋人,异姓兄弟,老大连杰,0赵轩,老三乔俊,他们三人协助隋朝杨坚完成帝业,受封为开国驾前三大将军,然而,三人不恋荣华富贵,挂印退隐,修成正果。受万人尊为神后,又显灵助唐扶宋,庇护黎庶。“……[详细]
  在雷州半岛会讲雷州话的地方,常常看见人们在对唱“姑娘歌”,人山人海的,唱者入情,听者会意,妙趣叠出,动心撩人。“姑娘歌”是什么?这是雷州人演唱雷州歌的一种形式,也是粤西地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曲艺。由古代雷谣和雷歌发展而来。先说雷州歌,它是用雷州话唱的,有着严格的韵律格调。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酷似古诗七绝,但比七绝更苛刻。每句歌平仄押韵不能半点含糊。除一二四句尾字要绝对押韵外,各句内的分节断字和各……[详细]
  东莞山区流行客家山歌,解放后,从山间地头登上了文化艺术舞台。1956年首届山歌手在中山纪念堂登台演出,《谷穗笑他矮姑娘》、《千年松柏万年青》等客家山歌还被收初中课本。清溪镇2004年成功举办“赣、粤、闽、桂”四省客家山歌邀请赛,使古老的客家山歌焕发出新的魅力。……[详细]
  岭南古琴,至迟在汉代便逐渐发展起来,历代都出现不少有名的琴人,写作了不少琴学的典籍,创造和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乐器和琴谱。早在南北朝时期,广东曲江人侯安都(518-562年),就有很高的琴艺造诣。南宋末年,金元入侵中原,南宋皇帝-南迁至冈州崖山,中原琴艺也在冈州留下一批琴谱,相传《古冈遗谱》就是在当时遗留下来的古琴谱。明代时,广州府著名琴人辈出,有陈白沙、邝露、陈子壮、陈子升等;藏琴丰富,有琴曲流……[详细]
  佛山十番是民间器乐曲种,历史上分布在南海县佛山镇方圆五六公里的范围,有二三十个十番会。据老艺人口传,佛山十番约于200年前由安徽、江浙一带传入。原有锣鼓合奏的“素十番”和丝竹锣鼓合奏的“混十番”两种形式,现仅存“素十番”,与苏南十番锣鼓关系密切。苏南十番锣鼓保留有元代南北曲曲牌,就历史渊源来说,佛山十番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但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流传线路的飞钹演奏方式和本地八音锣鼓的常用乐器,并与民俗……[详细]
  连山瑶族同胞在办结婚、新居进宅、寿诞等喜事时,常吹奏八音助庆,有时在春节元宵,相约同好也吹奏一场,为节日增添喜庆热闹气氛。瑶族八音主要流传于三水瑶区,一般由八个人组成:敲打鼓、锣、铙各一人,吹唢呐二人,敲大小钹各一人,还有一人作为机动轮换或挑器具。……[详细]
  “行通济”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乡民经过“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原为普通民间习俗,后成为举镇参与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至今已有300多年。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据《佛山忠义乡志》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1625年)倡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详细]
  针灸(岭南火针疗法)岭南火针是一种将特殊针具烧红,迅速刺入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并迅速退出,以治疗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法。岭南火针是岭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从古代伏義氏“九针”中的“大针”发展而来,具有“温、通、补、清、消”作用。岭南火针疗法是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历史悠久,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是群众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适合大范围推广,对完善我国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岭南火针疗法所包含岭……[详细]
  广式莲蓉饼食,风味独特、甘美香溢,是广式饼食的优秀代表,其在秉承广州传统饼食制作技艺基础上,经过历代制饼师傅改进发展而来。广式莲蓉饼食制作工艺的独到之处在于:一是用枧水洗褪莲子衣时,精确掌握枧水的纯度和比例,在去除涩味的同时保证莲子的香味;二是制作莲蓉时的火候与时间非常讲究,制作出来的莲蓉色泽金黄、幼滑、清香味浓;三是坚持采用当年产的湘莲、进口的优质白糖和即榨的花生油为原料制作莲蓉。作为广式莲蓉饼……[详细]
  起源于清道光年间,主要流传于郁南县平台等地。该舞配以麒麟、白马、头牌、宫灯、鼓灯、花蓝、鱼灯、掌扇、浪伞等道具。演出时由表演者各自执一道具,多沿用“十”字步作舞蹈表演。有象征吉祥、驱恶逐邪之意。……[详细]
  珐琅器根据制作的技法分类,主要有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画珐琅(俗称广州珐琅)。画珐琅俗称“洋瓷”又叫烧瓷,大约在17世纪初由欧洲传入中国后,其技术也随之为中国工匠所接受,并很快制作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工艺品。广州画珐琅以淡雅取胜,善于用西洋风景人物和舒卷自如的卷草番花作为装饰图案。广州珐琅的大幅彩画如书法淡雅、古朴、细致、生动。中彩珐琅是近几十年来广州珐琅工艺的又一发展,它将传统广州珐琅工艺融……[详细]
  广州戏服属岭南刺绣服饰之一,它随粤剧的产生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一批手工艺人聚集在状元坊一代,从事戏服制作。戏服的制作工艺复杂,需投入的制作成本很高。一套戏服一般至少要七八米布料,同时需要大量的金线、珠片等配件。戏服款式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进行不同的设计,包括有男大蟒、男大靠、文武袖、海青、女蟒裙、小宫装、女披裙、反宫装等。戏服上的图案制作也需要很长时间,图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