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特产

广东省民俗文化

  饼印又称“饼模”。是生产各式传统饼食的主要工具。广州饼印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在清朝同治年间,广州就已出现数家饼印作坊。其中,饼印制作世家“余同号”自1865年创立,迄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广州茶楼的兴起和广式月饼等的出现,饼印销量日增,在新加坡、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也广受欢迎。广州饼印制作技艺,见证着广州木雕、广府民俗节庆、广式饼食和广府饮茶习俗的发展和衍变,形成了南派饼印的……[详细]
  大立菊是菊花栽培的一种株型,又称干头菊。大立菊一株有花数百朵乃至数干朵,且花朵大小整齐,花期一致,适于作展览或厅堂、庭园布置用,是艺菊作品中的巨作。荔湾区的大立菊的栽培与扎作的历史悠久。其扎作是在盆的四周插满劈裂的竹子来夹持菊花枝条,引导其均衡地横向生长。它是在仅仅一根枝干上,满开着几百朵,甚至几千朵美丽鲜艳的花朵,造型大方,其花圈直径大,可按人们的需要设计,组成一定的图案和文字。过去每年一到金秋……[详细]
  南乳花生是驰名广州的一种民间特色小吃,由清末广州西关一名叫“盲公德”(张德友)的盲人所首创。张德友住在广州西关多宝坊,原为一名厨师,他从盐焗鸡这道菜得到启发,把花生肉和多种调料研制的配方一起煮熟,再用河沙炒制,经过反复调试,终于研制出具有独特风味的南乳花生。南乳花生制作时以选用白云区江高镇和钟落潭镇出产的花生为最佳。花生以白皮、黄肉、粒圆最适合。炒制成品的南乳花生皮呈现深红色,花生肉呈金黄色,风味……[详细]
  西关泮塘地区出产菱角,其甘甜可口,深受西关人喜爱,在没有新鲜的菱角吃的时候,西关人就用粘米粉在水中做成一个个形似“菱角”的食品以替代,名为“水菱角”,日久天长,逐渐形成在西关地区流行的独特小吃。水菱角形状似菱角、色白、口感有韧性、味香。制作一碗水菱角配料较多,原材料有沾米粉、虾米、瑶柱、腩肉、腊味、猪油渣、花生等。对濑粉的技巧讲究,仅凭一双筷子就要濑成菱角形状。以前西关小姐在出嫁前,喜欢相互考较“……[详细]
  貔貅舞源于广东吴川县,流传于粤西及广州增城市,相传始于明代。貔貅是民间传说的一种狮头虎身猛兽,该舞蹈的风格是刚柔相济,以刚为主,通过人体相叠,高空舞耍,运用了杂技表演技巧,使舞蹈空间感大大增加,具有奇、险、趣的特点,是民间广场喜庆舞蹈。舞貔貅是当地客家人逢喜事、年节、甚至单位落成典礼、开店铺、建新房都要举行的表演活动。除了表达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的意图,还蕴含着驱邪之意。增城貔貅舞的特点鲜明,除了长……[详细]
  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手工技艺。广州象牙雕刻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广州牙雕的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民国时期,牙雕商号和生产作坊集中于广州大新路,形成一条著名的象牙街,在全国牙雕行业中独树一帜。广州象牙雕刻以镂雕牙球、象牙船、微雕为代表,其中象牙球是最富特色的品种,一块完整的牙料被巧妙地镂空成层层相套的牙球,层层转动自如。如今,象牙球可镂雕至五十多层。2006年,象牙雕刻被列入……[详细]
  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是以岭南地区特殊地理、气候环境为背景,采集多种地产药材,经过蒸馏、过滤、配制等工艺而制作的一种疗效显著的多用途油剂。它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罗浮山道家医药为源头,以岭南医药学为特色,其制成品百草油在岭南地区和海外华人中被广泛应用。百草油处方来源于晋代医药学家葛洪。他针对罗浮山森林茂密、空气潮湿、瘴气密布的特点,采集罗浮山多种名贵草药,炼成百草油,解除民众疾苦。明代罗浮山黄龙观道……[详细]
  锣鼓标旗巡游俗称“游锣鼓”、“游标”,是揭东县民间游春祈丰年及重大喜庆活动中的传统民间文艺-,起源于清代。传统锣鼓标旗巡游以游神或喜庆活动为主,配器简单,至清末民初,随着潮剧、木偶戏等兴起,锣鼓标旗队在配乐和标旗形式上也逐渐丰富,加入不少时代元素。目前,锣鼓标旗巡游分布以揭东县城和炮台镇为中心,影响范围遍及全县的每个乡镇。锣鼓标旗主要由标旗队和潮州大锣鼓队两个部分组成。队形多为标旗队在前,分为仪仗……[详细]
  大鹏追念英烈习俗即深圳市大鹏地区打醮纪念阵亡战士的习俗,相传有600多年历史。明洪武年间初建大鹏城,北城门附近发生瘟疫,引起百姓恐慌,后请来堪舆大师,认为北门为白虎门,须堵上北门方可防止瘟疫蔓延,又请道士打醮以除瘟疫。清道光年间,刘起龙和赖恩爵两位将军率众在大鹏城打醮,此为大鹏清醮最早见于记载。传统上,当地打醮仪式有两种,其一为解除瘟疫的“瘟醮”或“傩”;其二是感谢神明庇佑,祈求平安的“太平清醮”……[详细]
  礼乐龙舟竞赛又称“出大标”或“出科”,是深受乡民爱好又广泛开展的民俗活动,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年端午节前(农历四月尾)乡民从龙舟坞挖起龙舟,洗净淤泥,扎好龙根,每天下午扒到张围河,三只或两只进行非正式竞赛。一河两岸,人山人海,助威的人声、炮竹声响彻张围河,热闹非常。端午节当天,各只龙舟先在本村各个里的河段扒节龙,然后划到庙宇前的河段贺庙;乡民在庙堂前击锣、放鞭炮、递茶水(或饮料)给运动员,……[详细]
  佛山祖庙庙会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融世俗性、群众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民间信仰活动。佛山祖庙庙会的起源与北帝崇拜和佛山祖庙的修建密切相关。北帝,又名玄武、真武、玄天上帝、黑帝等,在珠江三角洲民间则多习称为北帝。作为北帝崇拜的载体,佛山祖庙建立于宋代元丰年间(1078--1085)。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吾粤多真武宫,以南海县佛山镇之祠为大,称曰祖庙。”由此可知,清代以前在遍布广东各地的真武庙中……[详细]
  七月初七“拜七姐”是岭南传统风俗,自古以来,东莞市望牛墩镇的民间女子每到七夕就有制贡案,摆巧物,拜“七姐”的传统习俗。望牛墩镇的乞巧习俗活动历史悠久,其独特之处,一是“论七夕为六夕”,即在农历七月初六交子时辰于贡案前举行拜祭七姐仪式,虽也源自古代中原,却区别于许多地区;二是以制作“七夕贡案”为习俗活动的主要载体,其主要特征是民间女子以乡土材料、农作物等为原材料手工制作各类巧物,在八仙台上铺上一张大……[详细]
  丰顺埔寨纸花技艺简介: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埔寨群众已开始制作没有枝叶的纸花朵,民国9年(1920)后,发展成花、枝、叶、茎齐备的盆花。埔寨纸花,连花盆也是用纸制作的,花的品种有牡丹、兰花、九里香、玫瑰、水仙、芍药、菊花、茶花、古榕等40多个品种,足可以假乱真。2007年4月丰顺埔寨纸花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0月丰顺埔寨纸花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详细]
  粤菜烹饪技艺粤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是在汇集本土美食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各大菜系之精华、借鉴西方食谱之所长、融会贯通而成一家的菜系。其起源和发展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与中原烹饪文化的传入及其与本土丰富物产的结合直接相关。粤菜讲究选料广博奇杂、成品清鲜爽嫩;同时根据市场需要,融汇世界各地的烹饪技术精华与食材,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其“清、鲜、爽、嫩、滑”的特色,是气候因素与地理环境的产物;其“以鲜为先,……[详细]
  岭南传统天灸疗法天灸疗法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通过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天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智慧的结晶,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治疗过程采用纯天然绿色草药,简便、安全、价廉、疗效好,适合岭南气候和发病特点,具有鲜明岭南地域特征。天灸疗法所包含的天人相应,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内病外治等中医理论,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阴阳统一”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