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特产

广东省民俗文化

  盘古王诞花都盘古王诞是汉族盘古崇拜与瑶族盘瓠崇拜在岭南的融合。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为盘古王诞日,整个诞庆活动持续四天四夜。活动期间除祭拜仪式外,还有大戏(粤剧)演出、闹花灯、醒狮表演等。盘古王诞与瑶族“盘王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映了古老的瑶族盘瓠崇拜和社祭文化,承载着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早期岭南地区的民族交流与融合状况。……[详细]
  黄圃历史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瑰丽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被誉为“黄圃三宝”之一的龙狮艺术,薪火相传、弘扬光大,形成了地方喜庆的特色。黄圃舞狮习俗由来已久,自清代的飘色巡游活动中,舞狮成为助兴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民国后期,黄圃的梁国光、简陶等人把舞狮习俗传承下来,设馆授艺,并将武术技艺融汇到传统舞狮之中,使南狮极具雄视阔步、矫健敏捷和威猛灵醒的特性。南狮又分为“佛山狮”和“鹤山狮”,南狮常用鼓谱是……[详细]
  荔湾区的仁威庙始建于宋代,是一座供奉北帝的道教庙宇。仁威庙北帝诞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起源与北帝崇拜和仁威祖庙密切相关。诞会期间,举办各种祀神庆典活动,仪式主要包括赴庙拜祭、贺寿开筵、演戏酬神、北帝巡游等。农历三月初三,自子夜起,荔湾区泮塘乡民和信众们前往仁威庙参拜北帝。醒狮队一早去仁威庙磕拜北帝神像,然后泮塘乡民抬出北帝神像,一路-庆祝。北帝诞融民间俗信与娱乐为一体,寄托了人们祛邪、避灾、祈……[详细]
  生菜会是岭南珠三角文化的重要表征。它是广州及其近郊独有的大型民俗活动,是宗教信仰与春游-相结合的民俗盛会,是广州特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只有在冬季仍然鲜花吐芳、温暖如春的广州,才会出现食生菜的活动。生菜会各种活动、物品多都反映出广州千年的古港积淀与长期的商贸文化,与其它庙会的显著不同的是有主题物品“生菜”相伴随。新春之际,民间多借“生菜”寓来年“生财”、“生发”、“生育”。会诞期间传……[详细]
  粤剧八和祖师诞即华光诞,据传华光为火神,过去粤剧下乡演戏要搭戏棚,戏棚乃竹木所搭,易于失火,故演戏前首先拜祭华光,以求保佑。清光绪年间,邝新华创建八和会馆后,开始在八和会馆内供奉华光师傅像,每年逢华光诞(农历九月廿八),粤剧艺人在此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活动费用多由粤剧艺人集资,祭祀用品有常用的烧猪、香烛、生果等。祭祀时由艺人吹奏寓意团结的“封相锣鼓”(粤剧音乐牌子)助兴。仪式结束后,参加祭祀的全体艺……[详细]
  广州重阳登高是广州及其附近地区,包括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民众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前后攀登广州市北郊白云山等山峰以及镇海楼等建筑物祈福转运、重阳敬老、拜山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民间传承性和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价值。民间认为,登高可以转运。广州重阳旧俗,载花糕萸酒,登五层楼、双塔,放响弓鹞,也有重阳拜山祭祀先人的,这些活动至今延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相当多的民众重阳登高转向登……[详细]
  花县(今花都)大多数乡村在正月十五晚上举行游灯活动(个别乡村在正月十四晚举行),场面非常热闹。各家各户和祠堂庙宇门口都悬挂灯笼,一般有龙灯、凤灯、鲤鱼灯、莲花灯、走马灯、山水书画灯等,造型各异,色彩多样。村中男女老少个个手持各式各样灯笼,游走于村头田间。-结束,人们燃放烟花鞭炮,开始投灯活动,祈求光宗耀祖、新年顺利、五谷丰登。民国《花县志》记载:“元宵自十二三至十六七,坊乡神庙结彩张灯。”……[详细]
  相传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横沙会便成为横沙村最隆重的节庆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是扬名整个番禺鹿步司一带乡村市镇的“横沙会”,这天是村民信奉的三娘菩萨的诞生日,村民们都要到三娘菩萨庙中祈福许愿。以罗、莫、下沙村为“三镜”,信奉三娘菩萨;以朱、黎、梁、冯、叶、隔堂朱作为“四社”,信奉四娘菩萨。每年的横沙会日,“三镜”、“四社”便由各自的族长老组织本姓氏族的青壮年排行列队抬着菩萨在村中的主要大街-,请来戏班唱……[详细]
  番禺地处水网之区,船曾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番禺地名来由的其中一说,也与船有关(《山海经》第十八章《海内经》)。明代岭南学者、著名爱国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舟语》记载:“此船青面独角,无须,快捷异常,因无须而被称为龙船乸。”沙亭龙船乸崇拜习俗蕴含亲水文化的内涵,与龙船竞渡、拜菩萨等民间习俗有关联。展示了番禺人民朴实的信仰及早期文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体现智慧与力量及团结、奋进的精神。……[详细]
  虎桩棍术秘传虎桩棍术的技艺,相传至今也有100多年历史了。秘传虎桩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络,完整系统的运动套路而屹立于武术之林,它不图花俏的架子而立足于技击实用,是一种善攻能守,攻守均衡,稳打稳扎,进退有方又能健身强体,灵活优美,能给人以美学又技击性甚强的优秀棍术,它包括套路、套路对练、棍法独练三个方面。……[详细]
  大龙香制作技艺钱坑大龙香传统技艺是至今尚保存较好的制作神香、佛香的传统香业技艺,保存于揭西县钱坑镇钱西村福源香厂。福源香厂是揭西县唯一一家香厂,产品在整个揭西县,还有普宁市、汕尾市陆河县等地广受欢迎。……[详细]
  茂名市木偶戏按木偶形体和操作技术不同,分为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据记载,南朝元嘉三年(426),杖头木偶戏从中州传入化州,元朝传到我市各地。明万历年间,随着闽南人向粤西移居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布袋木偶戏传入粤西,逐渐演变成电白,化州等地的“扁担戏”,后与杖头木偶戏结合形成单人木偶戏,布袋木偶已不单独存在。杖头木偶戏俗称“鬼仔戏”,按木偶戏班的人员及装备分为:小班,即单人木偶戏,由1名艺……[详细]
  醒狮扎作舞狮是我国的一种历史久远,且具有民族传统风格的民间活动,醒狮扎作伴随舞狮而产生。醒狮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狮头主要由用竹篾和纱纸扎制而成,涂上各种鲜艳的颜色。舞动时,狮耳、狮眼和狮口皆能活动,栩栩如生。与北狮相比,南狮造型夸张浪漫,威武雄壮,形神兼备。从清末起,广州大新街上就聚集了扎作醒狮行。醒狮扎作讲求手工技艺,扎……[详细]
  沙溪的龙舞,源于古象角村,在明末清初,这个村发生了一次疫病,为了祛邪消灾,村民就派乡绅到有“龙“的南粤古镇佛山,请来了“龙”舞。自此,每逢民间重大节日,特别是农历四月初八,便舞龙游街,祈求平安吉祥。有“龙”之后,晚清同治年间,有村民彭述,为成“龙飞凤舞”祥和气象,自己动手扎作成凤,还日夕抽空在河堤、圹基边观察鹳鹤誉鸟飞翔、觅食、嬉戏等动作,悟出一套凤舞的基本动作架构,创作了自成一体系的“龙凤舞”。……[详细]
  从化水族舞是从化市温泉镇草塘社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草塘社多处地方辟有水塘,农民形成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自发组织队伍表演以鱼虾蟹蚌为主体的水族舞。水族舞色彩丰富,形式多样,以往常被邻村相邀作祈求喜庆吉利、福运到来的活动,现作为群众性文娱活动,常于春节、元宵节及庆祝-组队表演。水族舞流传坊间200余年,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深受人民喜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