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特产

广东省民俗文化

  郑仙传说,主要流传于白云山及周边地区,以纪念秦朝时在白云山一带行医济世的方士郑安期。传说秦末,郑安期云游至南粤白云山并隐居此地,拯救民众,悬壶济世,郑仙传说便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流传和发展。后人在其升仙之地(即今云岩处)修建“郑仙祠”,并将农历七月二十五郑安期驾鹤升仙之日定为“郑仙诞”。20世纪5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郑仙诞一度式微,但关于郑仙、九节菖蒲的传说却一直在白云山流传着。其后在各方的努力下,……[详细]
  蛇串疮特色疗法蛇串疮是一种以红斑丘疹伴成簇水疱和疼痛为特征的、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疮疹,广州人又称之为“生蛇”。越秀区中医杂病医院的中医特色疗法,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症分为湿热困阻型、湿毒火盛型和气滞血瘀型,再进行分型治疗,内服外治相结合。主要的疗法有中药外洗、梅花针配合拔火罐治疗、外搽、物理治疗、针刺、艾灸、埋线等疗法,可获得迅速止痛、缩短病程、明显降低后遗症……[详细]
  广府饮茶习俗,是指产生、发展并流行于广州地区,并辐射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和海外广府文化区的一系列以饮早茶为核心的生活习俗。随着清咸丰同治年间,现代茶楼前身“一厘馆”“二厘馆”的出现,广府饮茶习俗渐成风气。人们上茶楼饮茶,配以点心,丰则美点香糕,简则“一盅两件”。目前广州茶楼业十分兴盛,有名的茶楼有陶陶居、莲香楼、荣华楼、广州酒家、泮溪酒家等,广式茶点十分精美,品种达上千种。此外,还形成问位点茶、斟……[详细]
  洪圣诞土华洪圣诞又称“小波罗诞”、“土华菩萨行乡”。据记载,海珠区土华村洪圣古庙建于明永乐年间,是供奉南海神洪圣爷的古庙,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古庙建成以来的每年二月初九,村民便组织大型的洪圣诞庆典活动。活动以洪圣庙为核心,以土华村为行乡场地,包括行乡前、行乡、行乡后三个阶段,集巡游、美食、民俗拜祭于一体,每年都有上万群众参与,热闹非凡。打醮、舞狮、舞龙、斋宴、烧幽等仪式活动有着明显的岭南文化……[详细]
  南沙水乡婚俗南沙河涌密布,形成了独特的水乡婚俗。清代,疍家人就有着以唱歌作为青年男女择偶手段的习俗。南沙水乡婚俗沿袭了趟火盆、不踩门槛、女家三朝回门的习俗,还有咸水歌表演、花艇迎亲等水乡特色。水乡人家一般择个良辰吉日,女家在娘家前一天由姐妹与新娘喊“四句”辞别父母、兄姐,次日出阁,新郎就划着有篷的小船,挑个礼盒,在亲朋的簇拥下去迎亲。女方由姐妹帮忙,担些简单嫁妆送到船边,然后上船到夫家行礼。疍民上……[详细]
  沙湾水牛奶传统小食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广泛流传于沙湾及周边地区。沙湾地处丘陵地带,草质优良,所产的水牛奶质量好、产量高,沙湾人以水牛奶为原料,创制出了姜埋奶、凤凰奶糊、窝蛋奶、牛奶白饼、牛乳等一系列水牛奶特色食品。沙湾水牛奶传统小食的制作工艺从食材的挑选、材料分量、放置顺序、温度掌控都特别讲究,水牛奶制品搭配其他食材营养价值十分高,这些充分反映了南方人食不厌精、注重养生的饮食理念。……[详细]
  广州番禺上漖村是华南地区著名的龙舟制作之乡,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部分“鸡公头”龙舟产自上漖村。该村制作龙舟萌芽于清道光年间,已有140年以上的历史。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为鼎盛期,后由盛转衰。该村龙舟制作多为祖传家业,以黄、卢、梁、陈姓为主,手艺精良。所造龙舟称为“鸡公头”,主要由龙骨、脚旁、大旁、龙筋等12个部分组成,制作技艺包含升底、钉脚旁、扎彩盘、上龙缆等14个工序,拥有侧立偏差控制、掌口、钉眼处……[详细]
  古琴斫制技艺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到唐代已经完全定型。古琴的形制有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等,以仲尼式最为常见,古琴一般讲究用老木,讲究轻、松、脆、滑。斫制的基本工序有开琴胚、上漆灰、上弦调音等,对制作者的动手能力和内在修养要求相当高。岭南派是我国古琴艺术的重要一支,岭南琴……[详细]
  端午午时茶自先秦时期农历五月就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此时山林间常常弥漫着有毒的山岚瘴气,毒蛇、蜘蛛、蜈蚣等有毒动物出入较为频繁。民间也认为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的日子,是毒日。民谣云: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萝岗人自清代中叶起就有喝午时茶的习俗,每年在酷暑来临之前都会借端午节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祛病活动,而草药午时茶则是祛病的最佳良方。萝岗的午时茶一般由淡竹叶、扭肚藤、地胆头、大罗……[详细]
  波罗粽制作技艺波罗粽是黄埔区南海神庙周边农村为庆祝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波罗诞而制作的独特美食,流行于参与波罗诞会景的十五乡,以南海神庙所在庙头村的波罗粽最为著名。波罗粽的独特之处在粽叶和蒸煮两方面。其粽叶特选蕉叶,每年7月后,村民就开始采集蕉叶回家,先用开水煮泡,杀青、去除苦味,然后晾干,保留蕉叶特有的植物芬芳味道。粽包好后,需用木材明火蒸煮8小时。煮熟后,晾干,叶、料才融为一体,风味独特。……[详细]
  添丁上灯习俗从化挂花灯(即上灯)习俗始于明末清初,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粤语中“灯”与“丁”同音,上灯意为“添丁”。以前每当老百姓家里生了男孩,就会在春节元宵或中秋节期间挂花灯,称为“上灯”。习俗仪式包括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也称圆灯)六个环节,其间还有客家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活动。彩灯都是特制的,灯架用竹篾扎架,彩纸作面。彩灯集扎作、编织、民间绘画、剪纸、书法、诗词于一体,……[详细]
  黄啸侠是我国武术界爱国抗日的著名武术家。他自小受各派武术的熏陶,后融汇贯通平生所学中外武技,创编出练步拳、练手拳、五形拳等拳术套路,20世纪80年代,黄啸侠拳法被国家体委确认为一个独立拳种。黄啸侠拳法多样,包括冲拳、弹拳、斫拳、劈拳、扫拳等基本拳法,主要拳术则有八式混合拳、击踢连拳、搏象拳、降龙拳、伏虎拳、杀蛟拳等,另有多种器械、-等。它讲究实用,没有花架,以进攻为主,用高桩步,不仅有强身健体、自……[详细]
  咏春拳相传源于少林,是南拳的代表之一。“米机王”是已故著名咏春拳大师黄沪芳先生的拳艺名,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沪芳先生拜黄祯宗师门下,后在原佛山咏春拳的基础上,糅合南北诸家拳术精华研创而成“米机王咏春拳”。米机王咏春拳是概念武术,并非招式武术,拳术中包含了十二路散手、小念头、寻桥、标指、六点半棍法、二字钳阳夺命刀等内容。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米机王咏春拳蕴含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习练者可从练习过程中……[详细]
  南沙赛龙艇赛龙艇是龙舟文化的延伸。清朝,珠江三角洲下游的人们,在秋收过后举行划艇比赛以庆祝一年的收成,渐成风俗。后来整合端午民俗,便于农历5月龙舟水进行赛龙艇活动。龙艇即农艇,是一种特制的较为狭窄轻快的小艇。赛龙艇是集体竞技,通常每舟3-5人,不用锣鼓,划艇时只靠共同的呼喊一起发力,在同时间内比路程,所划路程最远者为比赛冠军。赛龙艇是南沙区沙田文化、渔业文化及水文化的集中体现,寄寓了南沙人民对美好……[详细]
  广州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民间歌曲,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是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客家山歌伴随客家民系的形成而演进,赋、比、兴手法可溯源至十五国风,歌词近似竹枝词,受到江南吴音的影响。明代就有客家人从粤东北辗转来穗,客家山歌也随之而来开始传唱于羊城,并融入广府文化特色。客家山歌在广州的越秀区、天河区、花都区、萝岗区、增城市以及从化市都有传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