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特产

广东省民俗文化

  丰鼓舞,也称“打横鼓”,是连山壮族民间舞蹈,它主要流传于壮垌上帅镇。表演者边跳边拍鼓,按不同动作,不同节奏,时而穿插,时而互相配合表演,在场的观众也不停地拍掌助兴,场面热闹非常。……[详细]
  丰顺县潭山镇凤坪村,居住着梅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畲族婚嫁礼仪有“拦赤郎”、“中堂对揖(捡田螺)”、“借镬(猜谜)”、“以歌敬酒(俗称撬蛙即分红包)”四个环节,场面热闹,充满情趣,图为娶新娘中“拦赤郎”场面,描述迎亲队伍挑着礼担来到新娘寨门前,被一群女性以杉树刺拦住对歌。……[详细]
  汉族。相传抗日前夕,顺德商人到信宜镇隆开店,因崇尚家乡的龙舟竞渡,故请工匠雕制龙船,却因窦江水浅,无法划船,便改由陆地象征性划船,后流传开来。农历四月八日,人们击鼓鸣锣,擎船按一定的步调和节奏,走街过巷,通宵狂舞。具有娱乐审美功能和艺术及民俗的研究价值。……[详细]
  青草狮起源于清朝顺治年间,由南雄市珠玑镇洋湖村开基祖寿湖公首创,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朝年间,当地劳动人民为庆祝庆祝的节日,都有舞龙舞狮的习惯,卢寿湖用青草扎成狮子,创造出别开生面的青草舞狮。青草狮属特大型狮类,狮头部直径1米多,狮身长9米多,宽2米。与其它类型狮子最大区别的是它有四条腿,由7人舞动。青草狮造型夸张、形神兼备、雄壮威武,气势磅礴;表演套路有“行光(过场)、走四门、醉睡、抓痒、0……[详细]
  潮彩是源于清末潮州彩瓷运用新彩颜料,结合传统彩绘艺术而形成的瓷艺品种。早在北宋时期,潮州陶瓷无论造型、装饰、工艺与色釉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清末潮彩艺人借鉴福建及景德镇陶瓷技法和传统中国画艺术,融合传统技法发展了潮彩,1874年,枫溪瓷区已有“公合成”、“永利”等彩馆从事瓷器彩绘作业,这是潮州“十窑彩”的开始。潮彩具有题材丰富,技法多样,布局严谨,线条流畅,色彩妍丽等特色,潮安枫溪詹氏潮彩艺术独树一……[详细]
  九峰镇位于乐昌市北部山区,与湖南汝城县延寿乡交界。明清时起,九峰便有舞香火龙的习俗,每当元宵节和中秋到来之际,村民便扎成一条条形态逼真的蛟龙,后来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发展,香火龙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布龙。……[详细]
  平乐郭氏正骨祖传秘方和配制方法是平乐郭氏正骨医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平乐郭氏几代传人在诊疗实践中,除了不断探索、完善手法诊治、手法整复等骨伤诊疗技法,同时在运用传统中药配合治疗骨伤病方面也破有建树。平乐郭氏正骨祖传秘方有内服药和外用药,配方有近二十种,其中内服药方12种,外用药方4种,这些药方均选用优质名贵中药材配制而成,分别运用于骨伤和骨病的不同时期,有行气、活血、……[详细]
  盐田位于深圳市东南。盐田疍家人(渔民)婚俗源自盐田沙头角盐寮吓渔民村,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年历史。盐田渔民自古以来生活在海上,形成与陆地人不同的婚俗习惯,定亲、迎亲、洞房等仪式均在船上举行。由于渔民逐步移居岸上,婚俗有所改变,至今已形成既保留船上传统,又有陆地婚礼内容的多元婚俗,并形成了一种渔民迎亲习俗舞蹈,即迎亲队伍模仿海上行船,在陆上作划桨舞蹈行进。这样的习俗在盐田区与龙岗区,以及香港新界沙头角海……[详细]
  唱花是连山壮族人民的一种民间风俗,流传于壮垌。每逢喜庆日子,邀请壮区里出名的民间艺人来唱。民间艺人随着主人摆设的景物,随口而唱。通常主人都会摆设一些花卉蔬果和食品等,暗喻着花开富贵、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增子添孙、安居乐业等。……[详细]
  也称“龙洲歌”,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起源于清代,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旧时艺人多在茶楼、乡渡及沿街穿巷卖唱。手持一具木雕小龙船作道具,胸前挂小锣小鼓,边唱边敲,以掌握节拍。词基本为七字句,内容多为谐趣故事及平安祝颂语。……[详细]
  莫家拳被誉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原称“六度阴阳掌”,它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莫家拳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以腿法见称,其所谓“一腿胜三拳,手长尺七、脚长三尺,放长攻出,凌空飞踢,拳重百两,脚重千斤力,”脚法有:撑鸡脚、虎尾脚、穿心脚、钉脚、过门连环脚。拳法特点是斜身肩半吊马,步法灵活,手法紧密,攻防结合,拳势勇猛,刚劲有力,软硬兼施,长短配合……[详细]
  “蔡李佛拳”,岭南拳术一大流派,为广东新会崖西京梅人陈享于道光十六年(1836)始创。蔡李佛拳术体系庞大,有拳术39套,对拆类54套,器械类64套(其中棍术14套),桩类练习法18套(俗称18木人桩),狮艺套路9套,内功练习套路等合共193套。技击手法有30种,掌法有28种,桥法有29种,槌(拳)法有35种,身法有14种,腿法有16种,步法有18种。以“域”、“的”、“益”、“吓”、“鹤”五音为标……[详细]
  金利镇的赛龙舟已有200年历史。现在金利镇100多条自然村,拥有龙舟超过110条。最初的龙舟只有9米长,后来演变为18.6米和24米,每艘龙舟均坐50人,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是赛龙舟的日子,其时河涌两岸人如潮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详细]
  中山狮舞源于南拳套路,俗称“鸭嘴狮”,古代与南海狮、鹤山狮齐名,分布于全市各地。每逢节庆均有“耍狮场”的习惯,1984年至今,每年都举办醒狮比赛,并创新为“南狮北舞”的套路。……[详细]
  鹤凤舞流传于中山市沙溪申明亭、圣狮一带。源于宋,盛于明清,沿袭至今。因当地“鹤”与“学”同音,民间扎鹤,伴以鹤歌,配以彩凤、鲤鱼等吉祥动物,载歌载舞,籍以推崇“义学”之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