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特产

广东省民俗文化

  吴川“舞二真六将”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二真”为宋康王的红、黑二将,尊称为“二真君”;“六将”为北帝麾下的赵公明、马华光、关云长、张节、辛环、邓忠。每逢农历三月三,村民佩带二真六将之面具,身穿盔服、手执兵器、巡演舞动,并配陶鼓、唢呐伴奏,气势非凡,意寓驱邪纳福。……[详细]
  陶鼓舞源于吴川瓦窑村一种民间击乐舞蹈,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陶鼓腰间较细,两头蒙羊皮,击打时发出“叮嘭”之声,表演者边舞动边击陶鼓,唢呐伴奏,颇具特色。……[详细]
  原名舞蝴蝶,是德庆县马圩一带流传下来庆丰收祝升平的模具舞蹈。主要活动于春节。属双人舞。以竹蔑扎架糊纸彩绘制作成蝴蝶模具,通过各种程式与动作表现蝴蝶的生活情趣,以广东音乐为伴奏。……[详细]
  雷州傩舞是雷州半岛先民敬雷神驱鬼神、祈求吉祥的一种民间舞蹈,俗称“走成伥”。源于隋唐。表演时须择吉日,佩戴木质傩面具,击鼓奏乐,呐喊摇旗。舞蹈刚烈,庄严,被誉为“舞蹈的活化石”。……[详细]
  雷州市南门高跷龙源于清光绪年间,龙长三十多米,用丝麻彩布镶亮片、绒球制作而成,舞龙者绑扎两尺多高的“木脚”,舞动时分红、黄两支龙,相缠穿滚,颇具特色(图6)。1-4吴川“公母龙”、清末民初,吴川民间艺人设计了公、母两条龙,均由年长的男性扮演。舞公龙者穿长衫马褂、戴金丝眼镜、贴八字胡子;舞母龙者着大襟套装、盘发髻、戴大耳环、执花手帕。公母两龙相缠逗乐,妙趣横生,深受群众欢迎。……[详细]
  舞壮狮(壮狮舞)是随着壮族祖先从广西辗转连山小三江镇再传入下帅车主赛村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壮狮也叫木牛舞。多在正月初一至二十演出,1998年此节目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首批“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舞壮狮)之乡”。……[详细]
  中山龙舞源于唐代,盛于明清。包括醉龙、木龙、板龙、金龙、银龙、沙龙、云龙、火龙、草龙等。目前,发掘整理了醉龙、金龙、银龙、沙龙、云龙等资源,发展了国标龙。……[详细]
  春牛舞流传于罗定的分界、罗镜、泗纶等地,清雍正年间从佛山引进,舞具由竹扎配彩绸而成,既可以上舞台也可以参加-,传说是为了纪念一头仙牛帮助民间耕种获得丰收而创作的,舞蹈情节反映了耕作的过程以及丰收的喜悦。……[详细]
  《杯花舞》是兴宁民间舞蹈艺术的一朵奇葩,是兴宁的传统节目,久演不衰,颇具客家风情,风靡海内外。《杯花》原是道教中的一个舞蹈节目。道教于清代就在兴宁县流行,至民国时期仍有从教人员30多人。道士凌佛桂曾从师邬丙粦、曾添胜、朱官祥等人,他在杯花舞方面博采众家之长,技艺较高。《杯花舞》是在100年前才创新的。以前,道士在表演时是用五句板说唱的竹板进行击拍的。道士朱官祥进行改革,以兴宁产的瓷质“伯公杯”代替……[详细]
  九江划龙舟活动已有100多年历史。早在清代光绪年间,九江端午节赛龙舟就已相当盛行。据清光绪九年(1883年)版《九江儒林乡志》记载:“乡人每夏五月,必斗龙舟。舟首尾刻作龙形,阔可二尺许,长或十余丈,短亦数丈,可坐数十人。”当时流传的一首竹枝词,生动地描绘了九江赛龙舟的情景:“五月龙舟逐海游,兴来直闹到寒秋;一声鼓响如飞去,人力让他沙咀头。”古往今来,九江的龙舟盛会每年举行一次。解放前,每年在端午节……[详细]
  惠州李家拳与广东民间流传的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莫家拳齐名,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它创建于清朝早期,由惠州市河南岸米地村的村民李义发起,距今已有250多年历史……[详细]
  茶山公仔又叫茶园公仔,属泥塑工艺品,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主要题材,戏曲面谱为制作蓝本,其制作主要分布在东莞市茶山镇区。茶山公仔早在明朝初期已有制作,明末清初至民国初期广为盛行,深受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民众所喜爱。茶山公仔的产生和风行,和当地的民俗风情有关。东莞及附近地区有为初生孩子“开灯”的习俗,这一习俗甚至在珠江三角洲都广为流传:凡是生了男孩的家庭,不论贫富,必须于次年正月十五前为孩子“开灯”……[详细]
  佛山彩灯,俗称灯色,是民间艺术与民间习俗相结合的艺术品。佛山彩灯品类丰富,包括头牌大彩灯、人物故事灯组灯、彩龙灯、年宵花灯、中秋灯、秋色特艺灯、以及各种形状和规格的彩灯等。佛山彩灯题材广泛,以喜庆丰收,吉祥纳福以及戏剧人物故事为特征,以佛山独有的铜衬剪纸作装饰,纹样丰富,色彩艳丽,金碧辉煌,画面欢快热烈,灯型千姿百态,工艺精致,精巧秀丽,是中国传统彩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彩灯的代表,其……[详细]
  我国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故乡——新会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建制至今有1800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新会盛产蒲葵,特产葵扇,素有“葵乡”美誉。新会葵艺历史久远,从东晋起,新会就已开始葵树种植和葵艺加工。经历民间艺匠千余年的探索,新会人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汇一体,葵艺产品的加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葵艺最兴盛时期,新会有300多家葵艺厂,5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同治末年……[详细]
  五华石雕,历史悠久,石资源丰富,从业人员众多,名师巧匠辈出,工艺精湛,名闻遐迩,已有460多历史,故五华素有“石雕之乡”称誉。在古代,五华人就用石制斧、锛作生产生活用具。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起,就有用石建桥和建房屋基础。清代,五华的石宫、石庙、石室、牌坊等风格独特,石碑石刻笔画清晰,石狮、石像活灵活现;用石制成门框、碓、柱、梁、石狮等遍及乡间,展现了中华历史悠久的文明。建国前,五华从事石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