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特产

广东省民俗文化

  佛山木雕历史悠久,是广派木雕的代表之一,兴起于明代,清代中叶至民国中期最为兴盛。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清代佛山木雕业已有“雕花行”、“牌匾行”、“刻字行”,店铺约十余家。清咸丰初年,建立了木雕同业公会,名为“兴华堂”,1898年,另组建新的同业公会,称为“同善堂”,入行的有泰隆、合成、胜合、黄广华、成利等18家。清光绪初年,木雕工人也组织了行会“合成堂”。当时能工巧匠,人材辈出,木雕作品呈现争妍……[详细]
  嵌瓷,潮汕人俗称“聚饶”、“贴饶”或“扣饶”,是潮汕地区富于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种和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艺术。普宁嵌瓷,据专家考证和现存潮汕具有历史时期的庙宇、祠堂和民宅等建筑物中见证,在明代万历年间(1572年—1619年)就已在普宁民间出现,盛于清代。现在潮汕民间的庙宇、祠堂和民屋“四点金”、“下山虎”等建筑物都装饰有嵌瓷。明代普宁嵌瓷只是利用碎瓷片在屋脊上嵌贴成简单的花卉、龙凤图案。到……[详细]
  饼印又称饼模,是生产月饼及其他各种礼饼的制作工具。“新丰张田饼印”制作是我县张田村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明末清初,由张田村张姓祖先所创,世代相传,至今已历三百余年。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制作饼食的习俗,如中秋佳节要做月饼,小孩满月要做红饼,老人生日要做寿饼,结婚要做喜饼,春节要做年饼等等。这为饼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目前资料考证,张田村是历史最悠久、全国最大的传统饼印产销地。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详细]
  地处西江、北江交汇地带的四会市古法造纸技艺,主要集中于邓村镇。据县志和有关族谱记载,南宋时张、陈、程、申姓人家由中原辗转迁徙至邓村一带定居,带来了以竹造纸的技术。邓村四面环山,溪水长流,竹林处处,有丰富的造纸资源,古法造纸技艺于是传承延续下来,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四会古法造的纸通称会纸,以当地盛产的竹子为材料。造纸设施有腌池、水捣坊、纸槽、晒场、抄纸作坊等,造纸器具主要有帘架、竹帘、榨杆,制作……[详细]
  分布于粤西南阳江市城区的阳江漆艺,始于明末清初,清中叶在国内已颇有名气,上世纪30年代最为兴盛,制品远销东南亚以至欧、美国家。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能工巧匠在战乱中流离失所,至1949年漆艺行业已奄奄一息,50年代中原阳江县先后成立了漆器生产合作社及漆器工艺厂,阳江漆艺又获得了蓬勃生机,生产的漆器达500多个花色品种,出口国外甚为畅销。阳江漆艺种类繁多,有皮胎漆、木胎漆、麻胎漆、金属胎漆、纸胎漆和瓷……[详细]
  南海是南狮的发源地。明代开始,舞狮就成为南海民间重要的民俗活动,几乎每个较大的自然村都有狮队。每逢过节、庙会或庆典,各乡村都要举办舞狮盛会。规模较大且有传统的狮会有正月初一平洲狮会、正月初八里水狮会、正月初十小塘狮会、正月十一盐步狮会、正月十二松岗狮会、正月十四大沥狮会、正月二十六官窑生菜会狮会、正月二十六黄岐北村生菜会狮会等。南海醒狮以家族、师承、堂馆、社会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大批的舞狮人才,……[详细]
  乳源瑶族“刺绣”,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不仅图案具有特殊的风格,而且刺绣的方法亦与其他民族迥异,她是瑶族历史文化积累的产物。瑶族在历史上是一个饱受苦难的民族,然而瑶族人民却以精美的刺绣来装饰自己的衣裳,借以陶治性情,净化心灵。刺绣花纹大多是美丽可爱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或象征着积极向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或表现某种神威,寓意吉祥,充分体现出瑶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详细]
  黄岐龙母诞锦龙盛会传说起源于龙母娘娘的一次漂移。据说,当初住在天宫里的娘娘下凡到肇庆市悦城镇附近的西江岸边,当地居民认为这是上天赐的福运,遂将下凡的娘娘奉为龙母,修建龙母庙,烧香祈福。有一年西江发洪水,悦城龙母顺水漂流,悄悄驾临南海黄岐的流溪河边。当木雕的龙母像搁浅在流溪河畔的一片沙地上后,便任凭洪水冲刷、潮汐翻卷,龙母也不愿离开流溪河。一天,一位有缘的善仁老翁与龙母相遇后,便将龙母请上岸,在清道……[详细]
  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区域,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路畅达的交通条件,使石湾成为我国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名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公仔”陶塑技艺按实物形态可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类。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详细]
  盐步老龙相传建造于570多年前,船身用传说千年不坏的坤甸木制成,身长36.8米,宽1.15米,水手座68个。配有南方传统龙舟的龙头、神位、百足旗、龙船鼓、龙标、龙尾等饰物。与一般龙舟所不同的是,老龙颌长白须,龙头用檀香木雕成,头上一对鹿角,口含龙珠(据传在1937年沉船中丢失)。头顶插有相传是慈禧太后所赐的12支雉鸡尾和1个金属制的“孖金钱”(两个相连一体的金钱)。盐步老龙被民间认为是珠江三角洲年……[详细]
  东莞市清溪镇的客家人自古有舞麒麟的传统习俗,清代大利村的黄娇在清溪开了一家麒麟店,专门制作和销售麒麟,自此以家传方式代代相传,且逐渐扬名,所制麒麟广受港、澳、台及世界许多国家的客籍华侨华人喜爱。因店号“高华麒麟”,后来就成了黄氏家族所制麒麟的专称,至今已传至第5代。清溪高华麒麟制作重在麒麟头的彩扎,其以生竹片、黄藤、优质沙纸等为材料,经破竹、扎架、安装、上色、涂油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麒麟头高、宽均……[详细]
  玲珑子母灯是花灯的一种,又叫大花灯或大灯,主要流行于云浮市云安县一带。玲珑子母灯与普通花灯大同小异,以一般花灯为主体,但比一般花灯高档,其选材更加精良,工艺更加严谨、精细,组合更加协调,色彩更加鲜艳。不论是材料的选取或画面的制作,都特别有讲究。做骨架用的竹料,要选用重阳后的广宁黄竹,保证开料、成型的质量。画面的制作、粘贴,全部用人手彩绘,剪折镂刻、造型制作等,都要比普通花灯精细华丽,灯体通透、玲珑……[详细]
  阳江市民间历来有重阳节登高放风筝的传统习俗,风筝制作历史悠久,民谣中早有“九月重阳考鹞高”的描述,清代竹枝词里更有“纸鹞参差万影交”的盛况描绘。阳江地处粤西南沿海,夏季台风频繁,冬季东北风劲吹,秋高气爽的重阳成为放飞风筝的好时节,节前家家户户即动手制作,当天往往倾城出动,万人空巷,房前屋后,田垅旷野,千姿百态的各色风筝随风起放,蔚为壮观。阳江风筝制作讲究,形态多样,品种齐全,有筒子风筝,软板、硬板……[详细]
  打凤梆是连山壮族民间的一项团体性比赛活动,也是壮族青年男女求偶的一种方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姑娘手捧插着野雉毛、白鹇毛的凤梆,小伙子则穿着鲜艳的衣裳,他(她)则一边唱着歌谣,一边兴高采烈的打着凤梆棍来到比赛场上进行打凤梆接凤梆比赛。……[详细]
  陆丰市南塘吹打乐是陆丰市南塘镇庆兴班的一支在民间的古音乐队伍。南塘镇在明末年间就有人在此居住生活,地处陆丰市东南方三十六里处,东西南北分别有甲西、甲子、甲东,碣石、湖东等镇,铜锣湖农场、华侨区,南塘镇居中,是一个交通非常发达的中心镇,也是农副产品集散地,家禽养殖基地,现有人口十二万九千多人口。南塘吹打乐系民间老艺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群众创作成果,经过蔡赐之手传授给郑梧天,由此发展壮大,后于民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