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特产

广东省民俗文化

  麦秆贴画,是一种经过漂染加工的麦秆,剪幅成画的民间艺术。它的历史很短,仅有60年左右时间,产生于潮州城区。中国麦秆贴画以广东潮州、浙江浦江、黑龙江、广西为主要产区。 特产文化:麦秆贴画是在麦秆编结的小工艺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年代,广东潮州绸缎庄开始兼营在黑底色纸片或绸缎上拼贴本色麦秆的麦秆贴画,风格简朴,销往东南亚各国。1948年,潮州“泰发号”专营麦秆贴画,销往香港。……[详细]
  米机王咏春拳咏春拳相传源于少林,是南拳的代表之一。“米机王”是已故著名咏春拳大师黄沪芳先生的拳艺名,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沪芳先生拜黄祯宗师门下,后在原佛山咏春拳的基础上,糅合南北诸家拳术精华研创而成“米机王咏春拳”。米机王咏春拳是概念武术,并非招式武术,拳术中包含了十二路散手、小念头、寻桥、标指、六点半棍法、二字钳阳夺命刀等内容。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米机王咏春拳蕴含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习练者可……[详细]
  钱鼓舞是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钱鼓舞原是陆丰钱鼓曲艺班的最后一个热潮舞蹈节目,所以也叫做“抛钱鼓。流传于陆丰的钱鼓舞分为东西两路:东路钱鼓流传于碣北镇的东埔、滴水、桂林等村、碣石镇的新寮管区、内湖镇的内湖圩及其将军堂村和桥冲镇的松竹寮等村。西路钱鼓则流传于东海镇的新铺村、城东镇的关田埔村、大安镇及东管堂等村。据东埔村的钱鼓老艺人温座、李徒和郭祥义等人回忆,东埔建村已350多年,那么,钱鼓舞是明末……[详细]
  广东省新兴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地区,自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05年)设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在广东省新兴县,广泛流传着六祖的传说、以及六祖圣迹、六祖信仰等。其中又以“六祖诞”庙会的影响力最为广泛,新兴人称为“春秋二诞”,春诞为农历二月初八惠能诞生日,活动时间为二月初七至初九。秋诞则为八月初三惠能圆寂日,活动时间为八月初二至初四日。庙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海内外的佛教徒及游客信众前来朝圣贺诞、观……[详细]
  黄圃位于中山城区以北,邻近广州番禺。黄圃飘色,以其色芯小巧玲珑、飘逸多姿、色彩多样为特色,历史悠久,原为神诞日祈福祭祀巡游民间习俗,逐渐演变成岁时民间艺术习俗。黄圃飘色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期间,据清同治七年(1868年)《香山县志》记载,“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另据黄圃何氏族谱称:明洪武年间,安徽人何腾伟被调……[详细]
  东莞咸水歌流传于沿海及水乡的沙田、麻涌、虎门、长安、中堂、望牛墩等镇。由于渔民的流动性,东莞咸水歌极富地方特色,并流行到香港、澳门以至越南等地,其歌词多用东莞口头语,曲调爽朗朴素,节奏自由,形象生动,情感真挚。十年浩劫,咸水歌遭受无情摧残,濒临绝迹。咸水歌是疍家的歌曲,又称疍歌、蜓歌、蛮歌、咸水叹、白话鱼歌、后船歌等。疍民生活在海边咸水之中,所唱之歌,被人们称之为“咸水歌”。疍家是秦朝后不断南移人……[详细]
  清代道光十六年(1836),新丰纸马从翁源礤下传入,当时只用于庆贺农村喜事,抗日战争时期梁泗源同志组织梁坝一带青年运用纸马形式宣传扩日道理,激发群众扩日情绪,走遍了半个新丰,解放后当地人民又以纸马舞宣传党的各个时期方针政策,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舞纸马可以分为单马、双马和群马。表演以马童(小丑)、新郎(骑马者)、新娘、村姑(罗伞)为主。……[详细]
  顺德香云纱原名响云纱,俗称茛纱绸,是闻名海内外的特色真丝衣服面料。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的佛山市顺德区,植桑养蚕缫丝历史悠久,清中叶以后,随着广州对外通商频繁,顺德缫丝业蓬勃发展,至民国初年,香云纱应运而生,并以与众不同的品质迅速风行,远销欧、美、印度、东南亚。其作为优越自然条件与独特染整技艺相结合的产物,被有关专家誉为“广东丝织业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创举”。20世纪30年代爆发世界性经……[详细]
  汉族。“十八学士”原名《风云会》,源于唐代,本是唐代宫廷乐曲。唐太宗派李白和藩,朝中十八位学士以礼乐送行,后李白和藩胜利归来不愿在朝廷做官而返瀛州,十八学士又以礼乐送行,后人称为《十八学士》。化州长岐犀湾村祖先在瀛州得以真传,移民化州时带入。流传于化州市犀湾、双牌村。主要用于庆典和交流,具有娱乐和增强凝聚力的功能,对艺术和民俗学的研究作用。……[详细]
  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处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端,东与中山市隔江相望,西南为斗门区府驻地井岸镇,南与鹤州垦区接壤,西北部濒临莲洲镇。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形成的沙田民歌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斗门沙田水乡居民的先民们为避战乱,自北而南迁徙,在珠江三角洲的沿江、沿海靠捕鱼为生,他们就是后来被称作“疍家人”的群体。这些疍家人唱的民歌也称“疍家歌”、“渔歌”,它就是沙田民歌的始……[详细]
  波罗诞是流行于广州地区的风俗,又称南海神诞、南海波罗诞。波罗诞庙会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会期为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十三日为正诞。南海神庙(波罗庙)方圆数十里的民众都前来“游波罗”,包括水上、陆上地区都热闹非凡,四乡云集赶赴庙会,热闹程度胜似春节。当地俗语有云“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把游庙会与人生大事相提并论,足见对其重视的程度。波罗诞起源于何时,于……[详细]
  《铙䥽花》是梅州市梅江区城区及周边地区客家人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是梅州城区民众进行传统人生礼仪“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于佛场间的一种游艺活动。源于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佛教传入梅州与当地文化生态相结合,从而伴生出的“香花”佛教,而“铙䥽花”是“香花佛事”中的主要项目。“铙䥽花”的原生形态是由梅州“香花”佛教僧(尼)创造,在民间也由“香花”佛教僧(尼)表演传播,表演者以一付重约1公斤……[详细]
  装泥鱼习俗是广东省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习俗,由于泥鱼表皮非常光滑,经常在浅滩上跳跃或爬行,很难徒手捕捉,村民们根据泥鱼喜在泥洞里出没的习性,琢磨出了用笼子诱捕的办法,而“装”在广东方言里即“诱捕”之意。在斗门区乾务镇广大滩涂地区广为流传。但即使在“装泥鱼”的发源地斗门,现在了解“装泥鱼”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乾务镇会“装泥鱼”的村民以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为主,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清同治十二年(1873……[详细]
  乔林烟花火龙(俗称“烧龙”),始于明代磐溪都古乔(即今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区磐东镇之乔东村、乔西村、乔南村),现已沿革为揭阳最隆重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乔林乡的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揭阳市区西部,处于岐山之阳,榕江之滨。总人口2万多人,面积约13.2平方公里,地饶物阜,向来家蓄图籍,人习礼仪,民风淳美,交通方便。乔林烟花火龙的历史沿革可追朔至明代,历经六百多年历史演绎过程,由历代艺人的传承创作发展,广大人民……[详细]
  潮汕人饮茶最早的记载,见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潮州金山顶摩崖石刻残句“茶灶龛平”(茶灶即烹茶小炉);有宋·张夔的和徐璋《送举人》韵诗,曰:“银钩健笔挥颜书,燕阑欢伯(酒的别称)呼酪奴(茶的谑称)”(见《潮州三阳图志辑稿》,卷之四)为证。有关资料表明,潮汕工夫茶应是明代兴起。清代,潮汕工夫茶的烹治日臻完善。清·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一书有载;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福建《龙溪县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