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沧州 > 黄骅特产

黄骅民俗文化

  麒麟舞盛行于黄骅市区西北部文化古乡齐家务一带农村,现有6支表演队,以大王庄为主干,分别活跃于大王庄、小王庄、桃园、卸甲、同居、乾符等地。每年元宵节人们舞起麒麟,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史料记载,麒麟舞原本是皇宫中的表演艺术,称之为“麒麟圣舞”,为皇家各类庆典中必有的演出。据老人们介绍,明朝灭亡之后,本地一位皇宫艺术家将他的麒麟舞绝技带回家乡,代代相承,才得以流传至今。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详细]
  沧州黄骅市羊三木回族乡,位处津南古道,系南北通衢要路,北达京津,南接齐鲁,百年前燕赵、齐鲁民众走京下卫闯关东,均由此路过,别无他途,凡经此乡尝“万二烧鸡”者无不奉为美食,历逾二百年美名远播,历久弥香,现如今已成为黄骅当地周边群众逢年过节、馈赠亲友、迎来送往的首选特色食品。我国清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真饮食的起源应该说和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式同步的,清真饮食是……[详细]
  青萍剑术,传有百余年。青萍,最初是古代剑器名称。东汉陈琳在《谷东阿五笺》中写道:“君侯体高世之才,秉青萍、干将之器。”传说主要有三个分支,即袁氏青萍剑、杨氏青萍剑和贾氏青萍剑。青萍剑术始于明末清初,是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姓潘道号元圭的老法师首创。清道光年间,青青剑-传人杨鄂林(第二代传人是山东沂水县孟皎华,第三代传人是济南府临邑县冯希扬)将剑法首传河北盐山县卦村镇(今河北省黄骅县)贾云鹤。贾云鹤精习剑……[详细]
  迷踪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相传为达摩祖师所创,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传至沧州也已有二百余年。高恩武兄弟是高氏第八代传人。高恩武从8岁开始习武,练习的过程很是艰苦。开始的蹲架子基本功,一蹲就要一个小时。练完了浑身疼,腿酸得上半米高的炕都上不去。“热练中伏,冬练三九”,三九天,开始穿着小棉夹练习,练着练着浑身就会不断冒汗,穿不住衣服了,就光着膀子甩开练,身体越练越热,越练越有劲。把毛巾搭在脖子上,不一……[详细]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地:黄骅市类别:传统技艺吊炉烧饼制作技艺是黄骅市后街村穆斯林独特的民间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传承下来,至今已有120年历史。吊炉烧饼原称千层吊炉烧饼,制作流行于黄骅市城区北部后街村,该村2300人,是回族聚居村。据考,中国烧饼是由汉代班超通西域时传来。称胡饼、馕,盛于唐朝。明代,国人用铸铁做成吊炉,加工工艺得到改良。后街回族王氏先祖由唐从阿拉伯入中国,后迁……[详细]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地:黄骅市类别:传统技艺黄骅产盐历史悠久,是中盐业的发源地之一。据《黄骅县志》记载:自西周开始这里就有产盐历史,春秋时期已开始盛产。“宋之盐以河北称冠,元之盐以河间著,明则银花玉液,驰誉长芦。”黄骅海盐统称“长芦盐”,经久不衰,沿称至今。辛立灶村是黄骅最早采用传统工艺制盐的村落,也是自古至今仍延续以盐业为主的产盐专业村,全村祖祖辈辈世代相承,制盐为生。2008年8月在……[详细]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地:黄骅市类别:传统技艺蒸制面花是黄骅当地的传统节日习俗,黄骅面花制作技艺流行于黄骅市农村区域,以羊二庄镇最具代表性,其面花制作除用面花模子磕制外,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麦垛、刺猬、仓官(田鼠)等。黄骅面花,造型美观、形意结合、构思独特、惟妙惟肖,做工讲究、松软香甜。据县志记载,自明朝燕王朱棣,以“靖难”诛奸、入京“扫碑”为名,大肆杀戮当地土著居民,导致土地荒芜、人烟稀少……[详细]
  渤海渔村剪纸艺术是燕赵民间艺术的一束奇葩。沿海渔民世代以出海捕鱼为生,尤其在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态下,渔民海上生产生命危险系数很高,由此以来,渔民们逢年过节都要在窗户上贴上特制的红色窗花,企盼出海捕鱼的亲人平平安安,满载而归。因此,这种民间文化形式在渤海湾一代广为流传。20世纪,黄骅境内的歧口村艺人赵国英及其传人韩宝菊将渤海渔村剪纸艺术的发展推上了一个历史性的小0。渤海渔村剪纸学术价值表现在:色……[详细]
  桃园同乐会吹歌流传于河北省黄骅市齐家务乡桃园村。桃园村位于黄骅市东北部,娘娘河南岸,与天津市大港区毗邻,东靠津汕高速公路,南临子牙新河,西接205国道,交通便利。桃园村同乐会是村民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的业余音乐团体,主要艺术形式为吹打乐,这种古老艺术在民间以口口相授的形式传承至今。是民间百姓在亲人去逝后,请同乐会(民间俗称“道爷”)通过吹、打、念演奏,追忆亲人,安抚亡灵,祈福逝者在冥冥世界平安幸福的……[详细]
  在后街村,五虎棍的习练盛行已久。“‘上至白发苍,下至开裤裆’,只要是村里的男人,多少都会两招。”王志杰说。习武之风历来在后街村深入人心,以至于“小孩若不练这个,大人都担心他是不是有病”。五虎棍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原称五虎盘龙棍,又称舞花棍,相传为赵匡胤所创。赵匡胤登基前与郑子明曾打败拦桥索钱的恶霸董家“五虎”,因双方使用的都为棍,遂演为五虎棍。将五虎棍传入后街村的是一个名叫王沐浴的人。据后街……[详细]
  白猿通臂拳约在嘉庆年间传入沧州(盐山县大韩村,今属黄骅)。初,王延明,有“通臂王延明,威震陕甘宁”之说。时有浙江乌县金沙镇钮凤鸣、钮凤山兄弟二人,自幼习武,因打抱不平殴伤豪绅周某,被充军延安。钮氏兄弟闻王延明之武威,登门拜师,认真求艺。三年后充军期满,别师返乡。为避仇家,全家几经迁徙,定居于沧州之盐山县城北大韩村(今黄骅市黄骅镇),闭户授艺予钮朝宸。钮朝宸除授艺予钮万金外,并收当地贾书府为徒。此拳……[详细]
  黄骅渔鼓是一种板腔体曲艺形式,发祥于河北黄骅渤海湾畔的冯家堡,传唱于当地沿海渔村。相传,乾隆年间一个隆冬,黄骅冯家堡村来了一个要饭的花子,听口音是山东人。这人要饭与众不同,不挨门乞讨,而是当街站立,怀抱渔鼓,边敲边唱。他悲凉的歌声,引来满街渔民。老人嗓子好,一曲《美猴王出世》,竟让人忘了天寒地冻。人们一商量,留住老人别走了,唱完再说。后来得知花子原是老艺人,家乡闹灾,-乞讨。老人一住就是几个月,唱……[详细]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地:黄骅市类别:传统技艺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是高官庄村高姓族人世代沿袭下来的手工工艺,谷称“刻花模子”,其作品是当地传统面食——“面花”的制作工具。其雕刻工艺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传承下来,能够追忆的年代距今约有150多年。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的第一代传人高东洋(生于1858年),八九岁便随其父学习木匠手艺,心灵手巧,因当地习俗盛行面花制作,便潜心研究面花模子。他将寓意吉……[详细]
  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家族迁移落户现太平镇崔庄村,以种植及捕鱼为生,为其生计,在娘娘河滩种植了很多的冬枣树。娘娘河滩是弘治元年(1487年)朱佑樘(当时太子)原配沧州兴济都督同知张峦之女,因姿出众,知书达理被选为太子妃。当年太子继位(孝宗),册立为后,人称张娘娘。张娘娘为眷顾家乡,帮助其两胞弟从事贩运私盐,命人以从南运河连接处(兴济)由西向东开挖出一条河,途经太平镇崔庄等村,流入渤海,人称娘……[详细]
  黄骅市南排河镇是河北省著名的渔业乡镇,植根渤海湾畔数百年,渔盐雄利天下,其水产品鲜美闻名于世。镇辖渔民以海洋捕捞为主,辅以制盐、海水养殖、水貂饲养,经济产值颇佳。几百年的海洋生活,使渔船在本地成为主要的生产和交通工具,风船的手工制作技艺曾是风光数百年的传承技艺,遍布南排河镇各个村庄。大辛堡杨氏风船制作技艺是手工制作技艺中传承时间最长,保留相对完好的一家,闻名于海堡及周边绵延几百里的海岸线上。杨氏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