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德峨乡彝族主要分布在八科村、那地村、岩头村和保上村等地,是德峨民族文化的一支强有力的建设队伍,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德峨,也创造了德峨丰富的彝族文化。彝族火把节是德峨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节日,在德峨堪与苗族跳坡节相媲美。德峨彝族火把节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关于火把节的来源有这样的传说。话说很久以前,天神派了两名大力神到人间去搜刮珠宝、财物和粮食,这两名大力神仗着天神的权威和自己的力气,把不……[详细] |
![]() | 来宾市的壮族盘古文化是一个由盘古庙为载体,以盘古神话和盘古信仰为核心,包括盘古塑像、盘古钟、盘古祭祀礼仪、盘古地名、唱颂盘古歌、演唱盘古戏等。来宾市辖区内,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的盘古庙,特别是武宣县的东乡河两岸,盘古庙星罗棋布,几乎村村都有,地理上相连成片,数量之多,分布密集,为全国所罕见。当地壮族师公还有把盘古兄妹躲过洪水劫难、再生人类的神话故事编成《水泡天门》戏剧,用壮话演唱。在来宾市,人们把盘古……[详细] |
![]() | 壮族“拜囊海”可追溯到900年前,是壮族极其古老的民间歌舞节目。拜囊海节目已通过自治区“非遗”认定,现正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整个崇左市唯一申报国家级“非遗”的项目。它与广西靖西、那坡、德保一带流行的“嗝囊海(请囊海)”的节日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囊”即娘,“海”即月亮,“囊海”是壮语,即“月姑”之意,拜囊海即拜月姑。壮族拜囊海是广西壮族地区祭拜月亮的有规模有程序的妇女活动。壮族拜囊海……[详细] |
![]() | 全州东山瑶族乡成立于1951年9月27日,是国务院第一批审批成立的民族乡,也是广西最早成立的民族乡、全区瑶族人口聚集最密集的少数民族乡之一,人口3.3万多,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6%。东山瑶族服饰特色东山瑶族妇女皆扎刺绣长围裙,围裙上形似“蜘蛛网”、枫树叶及箭头的图案两边对称,好像两只搭好箭、拉满弦的弓箭。女性服装以黑为基调,间以青蓝和白色,辅以红线作绣装饰。头巾用红色丝线绣长约30厘米的图……[详细] |
![]() | 南圩建于1923年,距隆安县城6公里,因位于县城南面,故名南圩。圩日是民间约定成俗的集日,南圩每三天为一集日,12天为一大集日,俗称“亥日”。每逢“亥日”,赶集群众络绎不绝,多达两三万人,是隆安县最大的圩场集日。隆安县南圩镇壮族亥日隆安县南圩镇壮族“亥日”(12天为一“亥”)圩场是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以猪、牛、马等牲畜交易为主的传统大圩日。每次“亥日”,赶圩场的人多达三四万人。据隆安县志记载,……[详细] |
![]() | 隆安拱阁龙舞是百年隆安节庆传统文化中的重头戏,也是隆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分水龙与火龙两只。绿色的代表水龙是降雨用的保佑蝶城风调雨顺,红色代表火龙是镇邪去煞用的保佑蝶城兴隆平安。拱阁龙舞曾经代表隆安壮族特色龙舞到山东参加过全国龙舞的比赛,获得了好评!这些龙都是隆安的老彩扎艺人们自己用双手扎出来的,栩栩如生、唯妙唯俏充满了隆安的民间艺术特色,今年恰逢龙年拱阁龙舞闹新春舞动蝶城,为蝶城带来了欢乐、吉……[详细] |
![]() | 1944年冬,日军第二次入侵宾阳,大约有一个连的人马驻在黎塘圩(街),经常派兵对公路两旁附近的大龙,德胜等10多个村庄实行三光政策。黎塘老街有个陈二九,他的侄儿陈右生胆识过人,是年十月初四日中午,陈右生在黎塘当铺前面街与日通迅兵搏斗,并抢取单车一架,骑车经南门直向司村方向驶去,后转双桥老圩投宿。这一抢单车案件,日本鬼子认定是司村人干的。下午5时,鬼子全赴武装,包围了司村,使全村男女老少向南拥挤而跑……[详细] |
![]() | 芒蒿,是苗族民间传说中的娱乐神,是苗族人民勤劳善良、吉祥幸福、健康长寿的寄托。芒蒿节则是苗族人民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安陲乡至今仍保留着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传说古时候,苗山人烟稀少,恶兽猖獗,病疫蔓延,苗族人民深受其害。有个苗族后生决心为民除害,便制作了一副凶神恶煞的假面具戴上,身上披着芒草,手脚涂锅煤,变成“芒蒿”,出没深山和村落,砍杀凶顽,驱赶邪魔,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人畜兴旺,山寨活跃。……[详细] |
![]() | 农历七月初七,是汉族传统的七夕节。这个节日大都是未出阁的少女在恬静的夜晚仰望牛郎织女星,期盼未来的爱情美满幸福,所以又被称为女儿节。在隆安县丁当镇,活泼开朗的壮族姑娘们在七夕节并未向上苍祈福,而是嘻嘻哈哈地拜起了十姐妹。当新月初升,繁星满天的时候,活动开始了:姑娘们把白天买来的肉菜汇集在一个姑娘家,大家一起煮饭弄菜,饭菜做好后,在院子里点上七柱香,拜祭七仙姑,然后大家共喝一杯酒,表示在座的姑娘们已……[详细] |
![]() | 融水县杆洞乡正月十二日,赶坡姑娘大都穿上美丽漂亮的百鸟衣盛装,因而取名为百鸟衣坡会。百鸟衣,顾名思义就是用百鸟的羽毛装饰而成。传统百鸟衣的主要材料有土黑亮布、土珍珠(一种树的坚果)、刺绣和白色鸟羽绒,经精心制作而成。作为百鸟衣发源地的杆洞乡至今还保留着三件年代久远的百鸟衣,其中罗氏家族留存的一件距今已200多年(乾隆1787年)。1989年后,新款的百鸟衣很快在苗山各地流行起来。百鸟衣节每两年或四……[详细] |
![]() | 圩逢是指旧时壮族青年男女恋爱的约会的一种主要方式而言。圩,就是设定一个地方,逢,壮族语言读Tang即相会达到欢喜的0之意。圩逢日,一年一度。是日,青年男女在一约定的地点相聚一起,尽情欢唱恋歌,相互认识,互表衷情,或者相互问答,增加交流,寻找意中之人(谈爱找对象)。后来发展成为群众性的大规模游艺活动,是宾阳甘棠地区壮族人民的一种传统文艺-,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届时,除个别村游菩萨外,主要有舞狮、舞龙……[详细] |
![]() | 闹鱼节是良双村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十六举行,以示人们对睦邻和谐、生活美满的追求,有预祝丰收之意。闹鱼节当日,苗家儿女从四面八方赶来,集中到良双村的小河里放鱼、抢鱼,在炎炎夏日里消暑纳凉,其乐融融。……[详细] |
![]() | 隆安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经统计,有龙舞、狮舞、麒麟舞、彩鸡舞、春牛舞、鱼虾舞等。1990年,该县文化馆根据《道公舞》创作的民族舞蹈《佛手莲花舞》参加南宁地区民间民族舞蹈音乐比赛,获得了舞蹈创作、表演三等奖,从此,《佛手莲花舞》成为隆安县的民族文化名片之一。“佛手莲花舞”原称“九莲灯莲花舞”,是隆安县雁江镇古老的民间艺术,据称,传入隆安县已……[详细] |
![]() | 每年农历4月初八是隆安县那桐镇的传统节日─“四月八”农具节,这一节日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每年农历4月初8,周围村镇都自动相聚在一块,互相交流农具,同时敲锣打鼓,唱社戏,祭祖先。”以往每到这个节日,镇上热闹非凡、熙熙攘攘,乡亲们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拿着着自家精心制作的农具来到镇集市进行交易,不过交易的规模较小,档次也不高。随着那桐镇交通条件的逐年改善和镇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上人民群众生……[详细] |
![]() | 芦笙节是苗族人民喜迎新春,预祝一年农历风调雨顺、农业收的节日,是苗族地区最为普遍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在水安太乡举行的芦笙节(又称为十三坡会)最为典型。其场面闹非凡,气氛炙热如火,充满着原始而古朴的狂欢情结。届时,随着十三声响亮的鸟枪声划破长空,十三位德高望重的“头”(领头人)举起十三碗糯米水酒,“呀一一呜”的欢呼声在满两三万人的场坪上此起彼伏。场内数千把大小芦笙即刻同时吹,刹那间笙歌响彻云霄、……[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