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贺州昭平县黄姚古镇,每年的农历七月半中元节,天气好的时候都在姚江举行水上舞龙灯活动,这在我国可能是很少见的一种舞龙方式。黄姚人扎的龙与人们常见的旱龙不同,因为人和龙都在水面上舞,所以人和龙必须漂浮在水面上。龙头像一间漂亮的小花房,扎着彩旗,龙门写着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对联。龙身至龙尾近百米长,是由一只只生柚子削去较尖的一面,挖开柚子芯,然后将柚子用麻绳串起来,在柚子上插上点燃的神香和红烛,龙头……[详细] |
![]() | 传统的京族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两大类。便装式样比较简单,装饰也比较少。男性穿的是长过膝盖、无领无扣、窄袖袒胸的上衣;裤子宽而长,尤其是裤裆,几乎是裤长的三分之二,腰间还束以彩色腰带,一般束一两条,有的束至五六条,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富有能干。由于上衣长过膝,而且衩的裂旗又开得很大,为了便于活动,平时就把两边的衫脚撩起,在腹前随意打两个结,给人一种洒脱、自然、奔放的感觉。男性上衣的颜色一般是浅青、淡蓝或浅……[详细] |
![]() | 在桂东北最东端的贺州市东部,有一个地方叫南乡镇,它地处五岭之一的萌渚岭之南,四周万山矗立,周围群山环抱 东南面与广东省连山县毗邻。该镇总人口两万多人口,96%是壮族,是一个典型的壮族乡。那里还保留有丰富多彩的壮族风情,如 “舞火猫”、“舞狮龙”、对歌等。2月28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五,笔者随贺州市八步区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组在该镇的旺黎村旺村寨见证了舞火猫的习俗。舞火猫的来历据当地老人介绍,南乡……[详细] |
![]() | 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为浮山庙炮期,解放前举行抢花炮、唱大戏等文化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已演变成对歌活动。农历五月十五日是歌节。浮山位于贺街镇大鸭村的贺江和大宁河交汇之处,四面环水。山上建有陈王祠、钓鱼台、环碧赛歌楼、沦浪亭等建筑。其山孤峰中流,形如巨大“玉印”,故又名玉印山,是贺县有名的旅游胜地。届时,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赶节,有湖南和广东等外省的来客。河滩上搭起座座歌台,中午歌手便纷纷登台赛歌。对……[详细] |
![]() | 全州瑶族婚礼舞源于瑶乡冲鼓舞(也称长鼓舞)。传说瑶族祖先盘瓠打猎被羚羊伤害,后人猎获羚羊,录皮作鼓,击鼓踏歌祭奠祖先。舞在瑶乡甚为盛行,人人会跳,将冲鼓作为民族神圣之物,置于祖宗神龛之上。明代到瑶山开荒耕作充纳瑶家皇粮的蒋姓,也同跳冲鼓舞,自称为候补瑶民。这些传统舞蹈,有的因反动统治阶级实行民族歧视被禁失传,庆盘五的乐神活动也因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宗教意识的淡倾是逐渐消失。瑶族婚礼舞是在解放初期在党……[详细] |
![]() | 福寿双全是中国民间最美好最吉祥的祝福。以举办福寿节为载体,通过深入发掘福寿文化,让全国的眼光聚焦到了永福这个“中国长寿之乡”的身上。2006年以来,永福已成功举办了多届养生旅游福寿节,福寿节极大地提升了永福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了福寿文化品牌,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福寿节已成为永福促进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老百姓一个重要的文化节庆活动。……[详细] |
![]() | 根据民族专家认定:隆林的苗族有六个支系:即偏苗,白苗,红头苗,青水苗,花苗,素苗等。每个支系皆以不同的服饰划分,苗族六个分支的女装差异较大,款式繁多,各有特色。相同之处:苗族衣料昔日都以麻织土布为主,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围腰,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和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从苗族绚丽多彩的服饰上充分显示了苗……[详细] |
![]() | 月柿节始于2003年,举办时间为每年中秋节至春节期间。月柿节举办地点在莲花镇红岩旅游景区,景区内设有主会场。届时,在会场举行开幕式,随即举行大型歌舞表演,邀请国内著名艺术家,歌唱家登台表演,同时举办经贸洽谈以及各种民间竞技活动。游人们在欣赏精彩歌舞节目的同时,可领略浓郁的瑶族风情,品尝独其特色的瑶乡风味小吃。……[详细] |
![]() | 贺州市本地人以农历二月初二为“开春节”,这天各家各户备筵席,招待前来“越来越旺”的客人。以黄田镇最为热闹,节日当天全镇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并有舞狮、舞龙、跳舞、唱戏、抢花炮文艺-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家家宾客盈门酒席丰盈。至今,客家后嗣秉承祖籍文化特征,凡遇二月二便要举行“穿龙尾”活动,即用谷草、麦秆、彩纸、篾条等材料扎成龙形,以高昂的龙头、雄健的龙尾造型,分别悬在广东馆(南华馆)及祠堂的屋脊上祭祀,以……[详细] |
![]() | 瑶族舞蹈是瑶族人民在漫长而又艰辛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艺术。如在节目方面的“肖郎铁玖舞”瑶族叫“兴郎铁玖达努舞”。具有浓郁记叙性,由猴鼓舞等10个单独作舞组成。其中代表作品:《丰收牛角舞》,该舞蹈讲述上林瑶族人民在传统的生产生活中,盛有自娱自乐的文化艺术,每到丰收的季节,他们用牛角作为吉祥物,以悦耳的藤铃伴奏,男女青年互相追逐,尽情欢跳,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欢乐场面热烈激扬;《猴鼓……[详细] |
![]() | 传统民歌。“壮人自古爱唱歌,从小唱到牙齿落。”上林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壮族人口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80%。这里的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源远流长、深厚独特的民族文化。“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上林县人民自古以来就喜爱唱山歌,古朴的民风民俗造就了上林人民爱山歌、唱山歌、听山歌、赶歌圩的传统。清朝康熙年间(1654—1722年),上林就有了民歌记载。上林的壮族、瑶……[详细] |
![]() | 广西邕宁县等地春节游艺活动。牛身用竹片编织而成,黑布或灰布做套。绵纸做头和角,画上中眼。两人一头一尾钻入布套中,边唱边舞。一人头包毛巾,手扶犁架跟在后面,做犁田状。其他人或提灯笼,或敲锣鼓,或领唱春牛歌。每到一村,先在土地庙前表演,叫做老虎入村投土地。然后挨家挨户预祝人寿年丰。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详细] |
![]() | 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上林、忻城等三县交界处的壮族地区,其中马山县东部的古寨乡、加方乡、里当乡和古零镇是分布的密集地带,壮族人民称为“三顿欢”或“三跳欢”。史书上早有“壮人迭歌声合,含情凄婉,皆临居自撰,不能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的记载。壮族三声部民歌传唱于壮族社会的生活生产、恋爱、婚丧和乐神等过程中,内容主要反映壮民族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文化特质,表达壮民对美……[详细] |
![]() | 乌洋神戏是源于汉代的奇特戏种,八百年前由四川遂宁传入广西东兰,扎根花香乡永安村。该戏主要是为当地民众还愿、祈求、祈祷等活动所表演,同时又极具艺术观赏性。乌洋神戏已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详细] |
![]() | 广西贺州市地处湘、粤、桂边境五岭余脉山区,是中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贺州瑶族服饰分过山瑶、土瑶、平地瑶三大类。其中,过山瑶服饰仅头饰就分尖头、平头、包帕等三类七种。如,尖头又分塔式、斜形、小尖头;平头又分包锦、缠纱;包帕又分单帕、重帕。贺州瑶族服饰的图案纹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的历史特征。如大量的动物纹和植物纹,反映了瑶族从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大量的人形纹及“”字纹,体现了瑶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和佛……[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