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海南省特产

海南省民俗文化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印染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纺轮捻线,然后织成布。野麻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作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下裳。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详细]
  海南斋戏是海南省的汉族传统祭祀仪式性戏曲,类似中国北方的傩戏,素有“北有傩戏,南有斋戏”之说,其源于汉族民间的祭祀仪式。早期的祭祀仪式只是简单的舞蹈和念唱咒文,海南民间称为“做斋”。随着外地戏曲剧种的传入,祭祀仪式吸收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营养,发展成为斋戏。斋戏是海南戏曲的初生形态,海南最大的地方剧种琼剧脱胎于斋戏,斋戏至迟在明代已产生,至今已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海南斋戏有班社、有艺员、有剧目……[详细]
  树皮布又称纳布、楮皮布、谷皮布等。古代文献中所称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树皮制成的衣冠产品。海南岛黎族树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区,包括三亚、五指山、东方等市及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等县。保亭县黎族树皮布文化的起源可上溯至石器时代。先民们在用麻和木棉纺织之前,曾经历过相当长时期的“无纺织”年代,用于蔽体的衣物主要是这种粗纤维的“树皮布”。由晋人裴洲《东观汉记》一书可知,汉代已有用树皮……[详细]
  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与粤剧、潮剧和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是中国海南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琼剧是南方戏剧的其中一个支系,主要以海南话为戏曲语言,因此流行地域亦仅限于海南岛及两广之间。2008年,琼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琼剧的音乐唱腔可分为两大类:前期为“曲牌体”,并有帮唱。如《琵琶记》《槐荫记》《蟠桃宴》《八仙贺寿》等一些剧目,唱词均有牌子,有的还采用一些大字牌子和小曲。后期……[详细]
  海南省儋州市洋埔半岛盐田方圆七百五十多亩,是当地重要的海盐产区,共有大小晒盐石槽七千三百多个,其中有些石槽已存在了一千多年。洋埔盐田使用的传统晒盐工艺属板晒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工艺是先让涨潮时的海水淹没蓄海水池,用以浸泡晒盐泥地(盐田)里的泥沙。退潮后将海水淹浸过的泥沙翻耙曝晒两三天,泥沙干后再铺垫干茅草,将之夯填入堆筑起来的过滤池(盐泥池)。随后把蓄海水池中的水倒入过滤池以湮浸池中泥沙……[详细]
  南海航道更路经是千百年来海南人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南海航行的路线知识及实践。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18世纪,我国南海沿岸的居民就已从事南海水产资源的开发。汉代,我国在南海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海南省文昌市有南海航行的重要港口清澜港,出航南海诸岛多从此启航。海南岛沿海的居民总结航海经验,写成《南海更路簿》,以手抄本形式流传。除此以外,民间还流行着口头传承的“更路传”。直至今日,南海航道更路经仍在……[详细]
  “南海航道更路经”又有“南海水路经”、“南海定时经针位”、“顺风得利”、“注明东、北海更路簿”、“去西、南沙的水路簿”等名称,是南海渔民把握海上航行线路的传统民间知识。“更”是古代计算航程的单位,一更等于60里;“路”是指航行的路线图;“簿”就是本子。《更路簿》就是手抄航行路线图的手抄册子,“更路传”指口传的航行路线经验。现存的手抄本《更路簿》产生于清康熙末年,至19世纪中叶趋于成熟,定型成书,世……[详细]
  花瑰艺术是海南民间对木雕神像、偶像、人物像等的俗称。在海南,以澄迈县的花瑰艺术最具代表性。花瑰艺术历史悠久,其起源与宋代佛、道、儒的兴盛有关。过去,佛、道、儒的各种神像都要靠花瑰老艺人制作。宋代,在澄迈县的白石岭的早期道观,祭祀万天大王和雷公神,相传出现了最初的雕刻神像。明代澄迈县开始兴起军坡节,又称“游公节”,人们将各路民间保护神抬出来- ,供人祭拜。清代的佛、道活动更盛,各类庙堂遍布城乡。从年……[详细]
  扬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年冼夫人文化节(农历二月十二)。据传,民国二十四(1935年),扬坤村村民曾让因结婚多年尚未生育子女,到琼山县新坡镇的冼太夫人庙求“婆祖”赐子,并从新坡“提牌”带回婆祖神位放于家中供奉。后来果然得子,此事在当时当地广为流传,人们对“婆祖”神位敬信不已,相争到曾家祈求“婆祖”的庇佑。后来,据说“婆祖”降附在村中一村民身上,要求将婆祖神位移出众村,让村民共同侍奉。于是曾成让将婆……[详细]
  临高渔歌是流传于海南省临高县渔民中的一种汉族民歌种类。因其多用衬词“哩哩美”和相关传说,也称“哩哩美”、“哩哩妹”。在中国汉族民歌中非常突出,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渗透着浓郁的新盈港一带的乡土气息,它不仅是海南省汉族民间歌谣中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最具艺术魅力的首屈一指的渔歌,甚至连一些外国的渔歌艺术也只能望其项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临高渔歌哩哩美萌芽于非常遥远的……[详细]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印染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纺轮捻线,然后织成布。野麻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作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下裳。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