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庆市特产

重庆市民俗文化

  饮食习俗。在涪陵有待贵客第一礼之谓。迎接贵客进门落座后,主要除敬茶叶外,接着就是奉“开水“。所谓开水,即流质之类甜食,一般为水煮荷包蛋。蛋的个数为双数,取“好事成双”之意;也可以是油醪糟(荷包蛋)开水、糍粑开水、炒米糖开水等,都是上乘的“小吃”美食。之所以称“开水”,有谦恭之义,意思是说,寒舍白开水一杯,不成敬意。……[详细]
  五句子山歌是宜昌民歌中特别发达的样式,到如今尚在流传的传统五句子山歌就有成千上万首。五句子山歌从诗的角度看,结构形式独特,内容情真意纯,是开在大山里的一枝古老的民族民间文艺奇葩。它以七言五句为基本格,五句为一段,有一段独立成章。如“问声歌师几多歌,山歌硬比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歌师喉咙都唱破,才唱一个牛耳朵”。也有若干段五句子联缀(最长有32段),称为“赶五句”或“排子歌”。五句子山歌的第五句最……[详细]
  永城吹打系重庆市綦江县永城镇的民间器乐乐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永城吹打世代相传,至今已传承18代。以刘家吹打乐班为代表的永城吹打,其目前的班主刘道荣,系第16代传人。刘既精于吹打,又擅长木活,与刘氏家人研究制作了不同音区、大小有别的七种唢呐,并创作了多首反映当今生活的新乐曲,深受民众欢迎。永城吹打乐属綦江西线山区的马蜂派。其特点是音域宽广(四个八度),高亢嘹亮,粗犷质朴,破空透远,尤其是以……[详细]
  甘宁鼓乐诞生在三国名将甘宁的故乡——万州甘宁镇,自东汉年间发明以来,迄今已传承了85代弟子共600余人。现已被列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宁锣鼓大致可分为三种·五类。三种,即:以唢呐为主并少量加入锣鼓伴奏的鼓吹乐、以唢呐与锣鼓并重的吹打乐和单纯的锣鼓乐;五类,即:山里人新婚之日常见的一种烘托气氛的迎亲锣鼓、山里人劳动时常用于消除疲劳和推动劳作进度的薅草锣鼓、用于丧事的孝歌锣鼓、用于娱乐表演的……[详细]
  一、地理概况重庆市巫溪县地处渝东边陲,位于渝、陕、鄂三省交界处。为“巴夔户牖,秦楚咽喉”,全县幅员面积403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298个行政村,长江一级支流大宁河穿越县境。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巫溪的灵山秀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巫文化。二、历史渊源巫溪是中国巫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巫溪属长江三峡水系,亚洲最古老的人类巫山猿人就发现在距此几十公里的巫山庙宇镇龙骨坡,距今约200多万年历史。巫溪县宁厂镇的……[详细]
  金钱板是川渝两地民间传统说唱曲艺品种之一。由快板、莲花闹演变而成。金钱板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新的发展期,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金钱板表演的道具是三块小竹板,在最初的表演中,小竹板孔中穿上铜钱,除竹板敲打之声,还能听到铜钱相互碰撞的声音。后来,为了便于制作,人们在金钱板的道具制作过程中取消了铜钱,金钱板就成了三块小竹板。金钱板表演以打、说、唱、演四种表现形式为主,演出由一人或数人进行,演员打、……[详细]
  “蹬技”,作为中国杂技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的魅力来自演员高超的腿脚功夫。今年6月,重庆杂技艺术团“蹬技”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蹬技,顾名思义,就是用双脚来舞弄各种道具的杂技表演。这项技艺源远流长,在汉代的百戏杂技节目中就已有雏形;民国时期,开始在巴渝地区流行。因道具轻重不同,蹬技分“轻蹬技”和“重蹬技”。“重”如缸、坛、八仙桌、人等,“轻”则是纸伞、扇子、鼓、板、积……[详细]
  梁平竹帘编织技艺流传于重庆市梁平县一带,相传它起源于宋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梁平竹帘品种繁多,按制作工艺可分为素心、堂心两个主要类别。素心竹帘编成后只上一道清油,不再有其他底色。堂心竹帘则在素心竹帘的绘画部位再加一道白色底子,其色系以桐油和立得粉调制而成。由其用途着眼,梁平竹帘有条屏、通景屏、罗汉屏、中堂、推心、横推、斗方、屏风、对联、奖状、信插、绣帘、门帘、灯罩等多个品种,近年来又有工匠利……[详细]
  奉节木雕,属于奉节县的传统美术,在明、清时期比较盛行,主材为阴沉木,则是树木埋藏地下六千年以上的一种碳化木材。它依托数千年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工艺与现代之美相结合,用传统工艺精心打造三峡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奉节木雕主要包括八个环节:选材、手工解料、烘干、下料、精加工、组装、打磨、上生漆。工艺手法主要有阴雕、阳雕、圆雕及透雕。利用阴沉木制作的古典式样家具和工艺品自然朴实,木质坚硬,色泽……[详细]
  我国制扇的历史十分悠久,商代即已出现以长尾雉鸡羽毛制成的羽毛扇。汉代,宫廷流行绢扇,又称“宫扇”。东晋时期,葵扇开始流行。南宋时期,都城杭州成为折扇中心,河坊街附近的扇子巷即当年扇业作坊聚集之地。折扇古称“折叠扇”,又称“撒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撒开后扇面成半规(圆)形,聚头聚尾,故又称“聚头扇”。明代永乐年间,苏州成为折扇中心,出现了李昭、马勋等闻名海内的制扇名家。我国扇类产品主要产于江苏、……[详细]
  荣昌陶器系重庆市荣昌县安富街道一带民众以鸦屿山陶泥烧制的器皿用具。荣昌制陶业于宋代兴起,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荣昌陶器的胎体主要原料是本地独特的侏罗纪沉积黏土页岩,分红色和白色两种。烧制后胎体呈赭红色或象牙白,胎体轻薄而质地坚硬,可以与瓷器媲美,以“泥精货”(不上釉)和“釉子货”为代表,生产的陶器包括日用陶、包装陶、工艺美术陶、园林建筑陶四个大类品种。其生产工艺包括选泥、晒泥、碾泥、搅泥、过浆、踩……[详细]
  夏布生产可溯源到东晋后期,唐代夏布被列为贡品,以江西万载和四川荣昌生产的夏布为主要代表。万载夏布是江西传统手工布的典型,它起源于东晋,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新织麻纱呈圆形,又称“圆纱夏布”。它与外地的扁纱夏布相比,质地更好,麻更精细、更耐用。这种夏布品质精细,边缩平整,织造均匀,色泽清秀,透气性强,凉爽清汗,不起皱,不变形,易洗涤,越洗越白,是一种纯手工、纯环保的产品,对人体和环境没有任……[详细]
  重庆吊脚楼营造技艺系流传于重庆主城以及部分区县的传统建筑技艺。它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多数修建于南宋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吊脚楼因地制宜而建,以房屋撑柱悬空不落地为主要特征。吊脚楼立于平地,吊脚半边楼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楼屋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下级竖较长柱,上级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楼板与后面半间地面平行,形成半边楼。木柱木墙木……[详细]
  刘氏刺熨疗法属重庆刘氏家族的医术,自清顺治年间刘氏先祖从湖广迁来重庆之时始,迄今约三百五十年,传承了十五代。刘氏刺熨疗法包括刺血术和火熨术两大类别。刺血术包括放痧法、刮痧法、揪痧法、挑疳法、药针法、火针法、放血法、双针一罐法等。火熨术包括滚蛋法、烧灯火、扑灰碗、趟热敷、滚药包、黄蜡灸、火酒法、艾灸法等。刘氏刺熨疗法有理论依据,专科疗效,临床针对性以及操作隐秘性和药材地源性等显著特征,是中国民间医术……[详细]
  桐君阁创办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百年来,历代桐君阁人秉承“仁心仁术”、“草木皆春”的职业道德观,以“君子自重,蹈矩循规;业精于勤,象仪畏威”的店规古训规范员工言行。其独特的中成药制作工艺,师徒相传,精选药材、遵古炮炙、循方制药、追求疗效,药真价实,诚信经营。从最初的“前门开店、后门制药”的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为现已能生产12种剂型、250个品种的包括内服、外用,门类齐全的中成药生产经营企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