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特产

四川省民俗文化

  柳街薅秧歌主要流行于都江堰市柳街镇的民间歌谣,因其主要起源于薅秧时节田间地头的传唱,而成为当地薅秧时必不可少的民间文化活动,有极强的针对性,后来逐渐成为当地内容广泛的民间歌谣创作活动。柳街镇地处都江堰市的平原地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历来是都江堰市的稻米主产区,而且历史十分悠久,特别是清代中期,随着清政府“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的实行,柳街迅速成为主要的水稻耕作区,并由此在传统薅秧季节演唱薅秧歌的基础……[详细]
  郫县“望丛赛歌会”是川西坝子汉民族传统罕见的赛歌节,它以郫县为中心,以川西民歌为内容,以歌颂和缅怀望帝“教民务农”丛帝“治理水患”为主题的汉族民俗活动。郫县赛歌的民俗源远流长,自南北朝齐明帝,益州刺史刘连季将“望帝祠”从灌县(今都江堰市)迁至郫县,与“丛帝新庙”合建后,就慢慢地形成了,距今已有1500年之久。郫县赛歌习俗到真正贯名为:“郫县望丛赛歌会”是在改革开放的1983年。郫县的赛歌习俗,由于……[详细]
  洛带的客家龙舞以“刘家龙”最负盛名,其名得于参加舞龙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中的刘氏家族人。刘氏家族人在洛带镇已经居住了14代300余年之久,刘家吉庆节日在古镇舞龙,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刘家龙舞直接从中国古代龙舞发展而来,历史悠久,家族内部传承,且一直没有中断,因此,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水龙九节,夏日伏旱,水龙则大显身手,是为祈雨。舞龙者皆-上身,只穿一条短裤,上下腾……[详细]
  彝族服饰与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是人们适应自然、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历史源远流长。彝族文献有“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纺线织线濮嫫尼依来发明,裁衣缝衣觉觉伍支来发明,制金打银阿合来发明,头盔铠甲吉博尔惹来发明”的记载。在汉文献中,有关彝族服饰最早记载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候王。”唐以后记载就越来越多,陈鼎《滇黔游记》载“夷妇纫叶为衣,……[详细]
  凉山彝族嫁娶过程中演唱《婚礼歌》,是彝族婚礼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参与人数众多,男女老少皆可。新娘出嫁前3—5天,寨子里的亲朋好友(由妇女组成)聚集到新娘家,即开始演唱娱乐,直到深夜才散去。气氛最浓、最热闹的是在新娘出嫁前一天晚上。当晚,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妇女开导,以《阿嫫尼惹》开始传唱,随之《阿姨阿支》、《玻哈牛牛》、《喳扎喂洛左》等对唱相继展开。表演者身着盛装,或歌或舞,构成了一幅欢快、热烈的歌……[详细]
  古中岩-老庙会历史悠久,以大型佛事活动、地道民俗表演、传统土特产品展销而闻名。中岩寺玉泉景点的“牛拉车”造像记录了中国最早的庙会盛况:把-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队伍以辟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每年春节期间,在苏东坡初恋的地方——千年古中岩的红墙碧瓦、青山翠竹、亭台殿堂之间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浓郁的宗教活动、琳琅满目的商品、特色迥异的小吃、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详细]
  青神,山青水秀,地灵人杰,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求学、初恋之地,以一方水土文学巨匠,唤鱼联姻千古佳话永流传。每年“七夕”情人节期间,青神都要举办东坡初恋地旅游文化节:“情定中岩”户外集体婚礼,“我在青神等你”万人相亲会、“唤鱼联姻”情景再现文艺演出、东坡诗文朗诵会、特色婚庆坝坝宴等缤纷活动为无数情侣见证爱情、嘉许良缘。……[详细]
  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蚕丛氏的故乡》载:早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活动在这里。那时,青神县的先民便开始用竹编簸箕养蚕、编竹器用于生活。据史料记载:到了唐代,827年-835年间(文宗太和年间),荣县人张武率百余家于青神编竹篓拦鸿化堰、凿山开渠、引水灌溉农田。民间用竹启成篾条(片)编竹席晒东西,编簸箕养蚕,编篼筐盛物,编扇扇凉等,已广为流传,竹制品市场开始形成。青神,每年春节期……[详细]
  “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元宵佳节,青神人民扎彩车、舞钱杖、耍牛灯、郊外夜游、偷青、闹元宵,万人空巷欢景,天上人间共庆。……[详细]
  千百年来,中国大地上的饭馆、茶楼、酒店、澡堂等中的走堂儿和跑堂儿的侍者们,大多都拥有着一项特殊的传统技艺——“鸣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餐饮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项,“鸣堂技艺”拥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浓厚的地域特点。发源于四川成都的“成都鸣堂技艺”就是中国众多地区“鸣堂技艺”中独具四川特色和成都特色的一种。掌握这项技艺的人古时称为“博士”,多见于唐宋时期,到明代称为“小二”,到了清朝、民国时期,四……[详细]
  “人日”是我国的民俗活动之一,其历史悠久,自汉代以来,全国各地都有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的习俗。“人日游草堂”则是成都独特民俗活动之一,其兴起于唐,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日游草堂”最初主要是成都市各界文人雅士的文化生活内容之一,后此风气逐渐影响广大普通百姓。因此,每年“人日”这天全市人民便会相邀相约扶老携幼游览草堂,凭吊诗圣,吟唱杜诗,赏梅祈福。抗日战争后,此俗渐衰。直到一九九二年,成都杜……[详细]
  每年农历十月初十,达摩会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成都民俗风情,与青羊宫庙会(打金章)、花会等共同形成了成都庙会文化。作为民间自发民俗文化活动的“达摩会”托名于达摩祖师(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传说中古代各大武术门派的共同祖师,也说明“禅”的境界成为川中武林人士的精髓),于1909年由少林僧门第三代掌门周腾蛟等人发起,是中华国术界比武交流的盛会,并非也不属任何宗教组织。经历数十年,已经演化为老成都的……[详细]
  成都灯会作为我市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成都灯会西汉萌芽,东汉有形,唐代炽盛,近代成会,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其继承和发展,至今已举办了三十九届,是国内现今连续举办届数最多的灯会。在增进我市与外省市及国外的联系,以灯为媒广交朋友,促进我市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让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成都,认识成都起到较大的作用。“成都灯会”所处区域在成都市。成都地处……[详细]
  克西举尔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古传承的民间乐器,在国内56个兄弟民族和本民族其他地区传统乐器中,它的形制及其演奏方法是独特而唯有的。【产生年代】克西举尔渊源于彝族先民远古时期,往上可追溯至原始时代。确凿的文字记载于凉山彝文古籍《古侯》(又名《公史传》,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言研究所编译,1989年油印本),该古籍在记述古代凉山彝族先民古侯、曲涅的迁徙历程中,有“彝箫莫夹在腰间,口弦莫捏在手上”之句,“彝箫……[详细]
  彝族乐器“马布”,在彝族民间器乐中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传统古老,流传广泛,深受彝族人民喜爱。【产生年代】马布,流传历史悠久,产生年代没有准确的记载,从器乐学的角度考察,马布属竹管簧鸣乐器,与我国古代的“笳”“筚篥”有渊源与演变的联系,与古羌人的乐器“其篥”形制类同。彝族源于古氐羌,马布也就古已有之。【分布区域】马布,在四川省内主要流传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越西、昭觉、甘洛、美姑、喜德、盐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