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艺,即用生漆涂染器物的技艺。中国是世界漆艺的发源地,河姆渡出土的朱漆木胎碗距今已有7000余年。西汉,蜀地广汉设有王室,“作漆器物者也”…。《汉书贡禹传》云:…’漆艺何时传入安县,尚未发现确切的史料。从出土棺木、器物推断,早在明、清两朝,安县漆艺就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李调元《再至雎水关》一诗描绘“割漆山翁”的诗句,也是当时已有漆艺的旁证。生漆又称土漆、国漆,从漆树皮部采割而出,具有耐腐、耐磨、……[详细] |
催生:孕妇分娩前夕,娘家父母(一般是母亲去)备一只公鸡、一只母鸡、鸡蛋及婴儿衣裤等物前去看望女儿,称为催生。目前,此俗仍在域乡流行洗三:婴儿出生三天,用陈艾、菖蒲、姜葱等煞水洗澡,净身防病,称为洗三。目前,洗三仍在城乡流行,农村更甚,而且,清洁卫生比以前做得更好了。取名:先取乳名,俗称小名,一般依据属相、八字取名。农村小名取得贱,如“狗娃子、猪娃子…”之类。入学后使用学名,多是子随父姓,大都一生不……[详细] |
分布区域:我县的油茶这一地方特色小食品,主要分布在我县的花荄、塔水、秀水等地,其它场镇也有这一特色食品的制作加工和销售。以安县的“付家特色小吃”加工制作的油茶最为正宗。基本内容:油茶这一特色食品是师傅们把米加工成米面,把米面煮成糊状,加上多种配料和调料加工而成,是人们餐饮的佳品。主要特色价值:油茶是安县的特色小吃之一,具有老少皆宜、口感好的特点,是人们餐饮的佳品。同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不但可以作……[详细] |
分布区域:连花落起源于宋,何时传入安县无考。基本内容:艺人自做一副竹板、一端用细绳连接,再做一小串闹子,就是连花落。主要特色价值:表演时,左手两块竹板相互撞击,右手抖动闹子,双手巧妙配合,产生有节奏的声响,同时进行说唱,内容多是宣传佛教思想,劝人行善积德。民国年间,乞丐常用于讨饭——根据主人家社会地位、行业和家庭经济状况自编颂词、吉语,当面说唱;主人家不给钱粮,就编一些挖苦、嘲讽的段子出气。濒危状……[详细] |
分布区域:连箫,又称霸王鞭。主要分布在安县的桑枣镇。基本内容:用一根约3尺长的荆竹,中间分段钻孔,再用铜丝穿上小钱,就是连箫。据口碑资料,连箫于抗战时期传入安县。主要特色价值:用连箫在肩上、脚上撞击出节奏,并随节奏舞动、演唱,就是连箫表演。表演前,要编好脚本,作好排练;表演时,动作、唱腔须协调一致。适于女性表演,一般为4人,也可8人;场地可选择舞台,也可使用广场。濒危状况:50年代后,县文化馆曾组……[详细] |
分布区域:泥塑主要在流传于安县的黄土镇、清泉乡。基本内容:泥塑的主要原料为黄泥,其中须混合一些稻草,以增加其韧性。艺人们把和好的稀泥捏好后晾干,然后再头、眼、眉等部着色,使其更加生动。主要特色价值:高明的泥塑艺人用和好的稀泥,随手几捏几揉,就成了鲜活的工艺品了。80年代后,一些庙宇恢复宗教活动,庙宇里的神像多由泥塑,90年代后,部分景区用于装饰、美化环境,常见人物、动物和各种神像等作品,2000年……[详细] |
分布区域:焰火又称烟花、烟火,制作技艺出现于火药发明之后。焰火何时传入安县,尚未发现确切史料。1979年,安县汇集县内焰火艺人生产各种火炮及大型焰火,用于30周年国庆。基本内容:据《后武林旧事》记载,宋淳熙10年(1183),宋孝宗曾到浙江观海潮、欣赏燃放烟火。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朱淑真“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从这些南宋诗人妙语中,可知当时焰火对于烘托节日气氛已……[详细] |
分布区域:寿诞庆贺分布很广,我县各大乡镇均有这一习俗。基本内容:寿诞庆贺主要有:做满生,做散生,少儿生日。主要特色价值:做满生:男满30周岁开始做,女满29周岁开始做,之后每隔10年做一次,届时亲友赠送礼品、礼金,主人设宴款待。长辈不给晚辈做生,父母健在就餐时上坐。午餐前鸣炮,主持人或晚辈给寿星及其配偶挂红,父母健在先给父母挂红。下午多数客人告辞(至亲好友例外),晚上除燃放鞭炮外,还要燃放烟花。做……[详细] |
分布区域:民间祭祀活动流传于我县的各个乡镇,现在人们均要在这些传统的节日进行祭祀活动。基本内容:我县主要的祭祀活动有:祭祖,祭祀孔庙,除尘祭灶。主要特色价值:祭祖:每逢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或是寿诞、婚礼、庆典当日,广大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农历7月15日,俗称“七月半”。节日前一两天傍晚,当家人备刀头、烧酒和香蜡纸钱等祭祀家神;然后带着家小到距家较远的处燃香烛、焚纸钱、放鞭炮——……[详细] |
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别号童山蠢翁,绵州罗江县南村(今安县宝林乡人),清代中叶学者、戏曲理论家、诗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李调元举进士,改翰林院蔗吉士。散馆后,授吏产考功司主事,后迁广东乡试主考,回京后任吏部考工司员外郎。因在任上得罪上司、考工司郎中永保,被永宝以“浮躁”为名弹劾革职,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才复职出任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李调元在直隶通永道任上,……[详细] |
玉龙化石雕刻是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匡从有是玉龙化石雕刻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民间工艺大师,四川省民间工艺大师。玉龙化石雕刻起源于1820年四川安县冯家嘴的玉龙花石,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了。在安县冯家嘴匡氏家族中有个匡中玉的人,从小喜爱石头,常常从安县、汶川、茶坪、北川等地的高山峽谷捡回一些铜钱花石,鱼仔石、虎纹石等罕见的花石头。这些石头花纹艳丽,抚石如玉。匡中玉从此迷恋,并……[详细] |
水龙是在盐亭附近县、市、镇乡的广大地区存在的民间龙舞。2009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耍水龙,即舞水龙,又叫“赶旱魃”,旱魃是神话传说中导致旱灾的一种鬼怪,远古人民为了抗旱,祈雨,保丰收盼平安,就始创了“耍水龙”的民俗活动。据传,此种活动源于禹王治水之前,自然界出现旱象的时期,人们就认为是神话传说中的鬼怪“旱魃”在作怪,而唯有水龙能吐水而施甘露滋润万物,由此而生感,设想出“赶旱……[详细] |
象山花锣鼓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山花锣鼓是四川古代特色的音乐,创始于清朝,由当年象山民间鼓乐手组成‘公堂’(即乐队)开始在民间流传。花锣鼓的乐器由大锣、大鼓、大钵和四个马锣组成,演出灵活,节奏跳跃,后来花锣鼓靠家传或同族组队流传下来。2004年5月,大英县境内发现一本清代象山花锣鼓乐谱,这是四川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且保存完整的锣鼓乐谱,全书共记录了《一顺风》、《节节高》、《挂帅》、《吊猴子》等……[详细] |
耍旱龙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耍旱龙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安乐办事处干屏村龙王庙及卓筒井镇周边地区民间龙舞。耍旱龙的道具有石雕龙王,竹编七节龙或十节龙,竹编龙头。耍旱龙时,在龙舞锣鼓的伴奏下,有的艺人抬着龙王,有的艺人舞着竹编龙头,有的艺人舞着竹编节龙,舞姿优雅、壮观。艺人们举起龙头在龙王庙前舞了起来,一些壮年男子从龙王井中提来泉水,纷纷向龙王身上泼去。舞龙套式主要有:五龙归位和蛟龙翻……[详细] |
蓬莱大乐2007年,蓬莱大乐被正式列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蓬莱大乐流行于遂宁市及边沿地带。“蓬莱大乐”作为巴蜀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巴蜀文化精品”、“东方神乐”。……[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