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特产

贵州省民俗文化

  普安县龙吟镇、白沙乡等“蒙洒”苗人村寨是苗族“惹捱德亘”(芦笙棒舞)的核心留存地,但在北盘江流域的其他“蒙洒”苗人村寨里,亦有存在。芦笙棒舞是“蒙洒”苗人在其丧葬仪式中送灵娱神的神性舞蹈。由十余人或数十人分别吹着芦笙、舞着木棍,在皮鼓鼓点和芦笙音乐的伴奏下舞蹈。舞蹈动作粗犷有力,步法可概括为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整个乐舞分四个部分:绞谷(亘子鼓),即吹芦笙“请灵”“迎客”;索亘(昌……[详细]
  芦笙是深受苗族群众喜爱的多簧气鸣乐器,它不仅用于民间娱乐,也是和木鼓、铜鼓一样具有盛名的圣器。民间认为,芦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能够与神灵沟通,与先祖交流。芦笙的历史久远,《楚辞》、《新唐书》、《黔书》等典籍都有记载。在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镇新光村,居住着128户潘姓苗族居民,现今还有38户芦笙工匠。据新光现存的家谱记载,他们这一支人,到新光定居已经有十九代,应有五百多年了。工匠们祖祖辈辈制作……[详细]
  贵州省凯里市是国内苗族最多的县级行政区域,除城镇街区外,到处都有苗族聚居的自然村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些乡村苗寨都盛行织锦之风。凯里苗族织锦过去用麻、丝,现在用棉、丝,也有棉、丝混织的,以丝织的丝锦为上品。丝锦最精者首推舟溪“中裙苗”的背带细丝锦。其用丝之细,每平方厘米达到60经、90纬的高精密度,手感轻柔润滑,纹样光鲜,精妙绝伦。凯里苗锦纹样丰富,计有动物纹、植物纹、天象纹、器物纹、几何纹……[详细]
  流传于剑河境内的苗族银饰通常以龙、虎、昆虫、花鸟等动植物图案为基本素材,加上链状绞花、錾花、压花、编花相互配合,精美中透着灵气。剑河苗族银饰根据造型不同,分为三个片区:革东片区的项圈为链状绞花式;南寨片区的项圈为板圈式;久仰片区为横板头式。剑河苗族银饰制作有三十多道工序,形成熔炼、铸造、捶打、制花、编结焊接、洗涤等一整套手工工艺流程。一套银饰,常常要几百个银花焊接而成,还不能有焊接的痕迹。可根据不……[详细]
  黄平蜡染是黄平革家妇女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中创造、自制和必需的一种民族民间艺术产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重要的史学、美学、民族学、人类学和科学研究价值。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66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5万,少数民族占4.2%,其中苗族人口占55%,清水江和舞阳河从境内穿流而过。革家蜡染历史悠久,是贵州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传统蜡染艺术之一。革家蜡染作品在色……[详细]
  布依族八音座唱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巴结、则戎、下五屯、顶效、坪东、桔山等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南盘江流域部分地区。兴义市位于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是昆(明)—贵(阳)—南(宁)经济圈的中心,素有“三省通衢”之称。由于兴义市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征,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三冬少雪,四季如春,环境优美”等特点,素有“小春城”之美誉。据有关资料记载……[详细]
  花灯戏是一种民间自娱自乐、载歌载舞、有说有唱,并带有戏剧、杂耍等综合性质的表演艺术形式。花灯进入贵州后,吸收了贵州本土的语言、音乐曲调等,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贵州花灯。黔西花灯戏,是黔西北地区花灯的代表,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现流行于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市地。20世纪初,黔西花灯加入了武功表演、音乐曲调“桐子树”、舞蹈耍双扇、衬词运用等艺术表现形式,在贵州其他几路花灯已不常见,独具黔西特色。代表剧目……[详细]
  苗族锡绣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剑河县清水江沿岸南寨乡的柳富、中富、展溜、白露、绕号、上下白都、展来、反寿,敏洞乡的高丘、平鸟、平教、小高丘、上下白斗、圭涛、圭怒、和平、章沟、干达和观么乡的白旦等村寨。基本内容1、锡绣的工艺流程用剪刀将锡片剪下长约18厘米,宽约1毫米的细锡丝条,把细锡丝条拉直,一头打一小勾,另一头剪成针头状,同时把准备好的布垫铺在已锈有图案的棉布上,用针将图案的一根棉线挑出后,再用针头状……[详细]
  《亚鲁王》是苗族的一部英雄史诗,长约两万六千余行,涉及古代人物一万余人,四百余个古苗语地名,二十余个古战场的细腻描述,至今口头传承于麻山苗族地区的三千多名歌师中。这部史诗,常在麻山一带苗族丧葬仪式中运用,它是对亡灵返回亚鲁王国时代历史的神圣唱诵。史诗的吟唱,用的是西部苗族语言,表现形式灵活多变。有时用叙事形式朗读吟唱,有时用道白形式问答,大量出现反复重叠和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以散文诗为主,歌唱的曲调……[详细]
  多声部民歌指的是织体结构形态为多声部形式的民间歌曲,中国的多声部民歌主要集中在壮、侗、布依、高山、毛南、提价、苗、彝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多数采用二声部形式,少部分为三声部和四声部艺术。苗族多声部民歌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剑河县等地苗族村寨的一种原生态民歌,据老歌手推算,这种由青年男女传唱的民歌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它以宫、商、羽、徵、角为主要音列,和音为纯五度、纯八度、大三度和大六度,节拍相对自由,……[详细]
  芦笙是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苗、侗、水、仡佬、瑶、壮、彝等民族中的一种多管型簧管乐器,它由带簧笙管、笙斗、吹管和共鸣筒组成,吹奏时双手抱住器身,以拇指、食指、中指轻按左右两排笙管的指孔,口含吹管,通过吹气、呼气来鼓簧发音。芦笙具有独特的音高,可吹出八度、五度、六度、四度和音及三- 效果。苗族芒筒芦笙乐舞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主要流传于贵州省丹寨县境内所有苗族村寨和邻近的雷山、榕江、三都县及都匀市的……[详细]
  布依族勒尤是一种木制的双簧直吹乐器,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及南北盘江沿岸的布依族聚居地区。“勒尤”系布依语译音,意为“对情人发出信号的小喇叭”或“唤醒情人的小喇叭”。这种乐器古已有之,据《布依族简史》记载:“在清乾隆年间普安州畔(今贵州省兴义市)的巴结,开始编演布依戏。”勒尤大约产生于布依戏之后,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勒尤出现以后,为布依族八音坐唱乐班所吸纳,成为重要的演奏乐器。勒尤管身长约……[详细]
  布依族勒尤是一种木制的双簧直吹乐器,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及南北盘江沿岸的布依族聚居地区。“勒尤”系布依语译音,意为“对情人发出信号的小喇叭”或“唤醒情人的小喇叭”。这种乐器古已有之,据《布依族简史》记载:“在清乾隆年间普安州畔(今贵州省兴义市)的巴结,开始编演布依戏。”勒尤大约产生于布依戏之后,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勒尤出现以后,为布依族八音坐唱乐班所吸纳,成为重要的演奏乐器。勒尤管身长约……[详细]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是中国传统百戏杂耍的重要组成部分。狮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普遍流行于中国汉族地区,在春节等节日庆典活动中频繁出现,通过热闹欢快的表演寄托中国人祈求吉祥、消除灾害的美好愿望。中国各地的狮舞形态不尽相同,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它一般分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矫健凶猛,多表演高难技巧;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瓦嘎布依族高台狮灯舞是流传在贵州省兴义……[详细]
  滚仲苗族芦笙舞以滚仲苗寨为中心,分布于贵州榕江县八开、乐里、平永、塔石、兴华等乡镇的部分地区,表演中芦笙种类和曲调都很多,音色高亢清亮,男性动作热烈欢快,女性动作飘逸轻盈,在贵州苗族芦笙舞中独树一帜。水城苗族芦笙舞又称“箐鸡舞”,是苗族同胞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来源于苗族“老谱”在民族斗争和生产生活中的经历,以水城县南开乡小花苗支系芦笙手所跳的舞蹈最具代表性。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