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特产

贵州省民俗文化

  侗族萨玛节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主要以榕江县车江侗族萨玛节为代表。“萨玛”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又称萨岁),她是整个侗族(特别是南部方言地区)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侗族认为祖先神威巨大,至高无上,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而对之虔诚崇拜,奉为侗族的社稷神。同时,萨玛又是传……[详细]
  石阡木偶戏主要流传于石阡县花桥、坪山、汤山等乡镇的各民族村寨。石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隶属铜仁地区,总面积2173平方公里,东毗江口、岑巩,南接镇远、施秉,西连凤岗、余庆,北交思南、印江,是一个深处贵州东北部腹地的山区小县。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地多、平地少,武陵山脉之南支斜贯全境。境内自然生态保存得相当完好,同时多地下热泉,素有“热泉之乡”的美誉。石阡木偶戏远祖可追溯到汉魏以远的“刻木人像”……[详细]
  德江县地处贵州东北部,古为南蛮之地,战国时代属巴、楚,元代以后设水特姜长官司、水德江长官司,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改置安化县,属思南府附郭。清光绪八年(1882),安化县治所迁移于大堡,即今德江县城。民国二年(1913),安化县改名为德江县。德江自古为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使德江傩堂戏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保存十分原始和完整,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德江傩堂……[详细]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木鼓舞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响……[详细]
  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上流传在贵州省惠水、青岩、花溪、龙里、贵定等县市惠水县布依山寨的一首民间歌曲。发源于惠水县毛家苑乡。惠水县地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与贵定县、平塘县接壤;南和罗甸县为邻;西与长顺县交界;北和贵阳市、龙里县毗邻。毛家苑乡是布依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其中布依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45.1%。《好花红》旋律简洁,只四句两个乐段,是一首羽调式民歌。曲子由ladoremiso五音组……[详细]
  织金苗族蜡染刺绣主要分布于官寨乡、大平乡、珠藏镇、后寨乡,另外,有少数苗族居住的部分乡镇也有所分布。苗族蜡染刺绣工艺流传有上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两河流域一带的苗族同胞就已经掌握了蜡染刺绣工艺。苗族称蜡染为棒(báng),译为蜡花。始为麻布蜡染,20世纪30年代用粗棉布(俗称土布)蜡染,20世纪50年代使用机织棉布(称洋布)蜡染,现在多用平纱府绸,近年有使用滴确凉试染,有抗染和不耐温因……[详细]
  树皮堆画利用树皮的天然纹理,通过简单的加工处理,再细心堆贴、上色、渲染而成。既是工艺美术品,又是作者精心创作的山水画。它雄浑粗犷、古朴典雅、立体感强、别具一格,因作者创作思路和树皮纹理不一而无法复制,最于表现乌江山峡雄奇峻秀的自然风光。是游客争相收藏的珍贵的旅游纪念品。……[详细]
  竹贴画竹贴画所需材料为一年生优质慈竹和单竹。经过特殊处理使之成为适用的竹丝。再用不同的手法:染色、分丝、烙画、截丝、粘贴等2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竹贴画的特点是:立体感强,色彩鲜艳,形态逼真,呼之欲出,让人十分喜爱。而且弥补了平面竹编色彩单一的不足,在竹制艺术中自成一体。……[详细]
  苗族“四月八”节是苗族人的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传说苗族祖先原来住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他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可是,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被统治阶级杀害,于四月初八光荣牺牲。每逢他的遇难日,苗胞总要到墓地(现贵阳喷水池附近)来纪念这位古代民族英雄。年年如此,代代相传。苗族“四月八”节是贵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日内容不尽相同,而湘……[详细]
  苗族堆花绣也叫“堆绣”,苗语称作“干亮”,是苗族妇女服装的独特饰品,长久以来一直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流传不衰。凯里东北部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山上植物种群繁多,常年生长着用于染料生产的苦楝树、栋青树、蘑芋等植物,桑树在这里生长得也十分繁茂,这种自然条件为堆花绣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堆花绣的制作可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种桑养蚕,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有竹席、大铁锅、竹箩筐等;其次将蚕丝织……[详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民创造一方文化。世代居住在兴仁县屯脚镇的布依族人民,在与大自然斗争的历史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铜鼓文化。相传铜鼓是布依族人民驱邪避凶、传言祭祀、庆贺丰年等的传统乐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黔西南州现存铜鼓120多面,而兴仁县屯脚镇便有28面,数量之多堪称全省之最,至今还传承有自汉唐以来保存完好的铜鼓鼓谱“十四则”,并且该镇有150余名布依村民能熟练地按照鼓谱敲奏铜鼓。……[详细]
  傩戏是我国古代举行驱鬼逐疫迷信祭仪时跳的一种舞,它崇拜和信仰人类祖先“傩公傩婆”。目前仅在少数地区流传,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表演形式是“冲傩还愿”“酬神娱人”。其目的是“酬神娱神”、“驱邪迎祥”。在江口境内历史悠久,影响极大,传布较广。解放后一度被禁止,改革开放以来又得到恢复,眼下在民和、双江、坝盘,桃映一带广为流传。由于受巴楚文化的影响,江口的傩戏与原始宗教、民间传说,地方歌谣融为一体,……[详细]
  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即“吉祥欢乐的日子”,为羌族最隆重的节日。据说是在秋收过后,羌民为祭祀神录和祖先,向神还愿的一项活动,即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延长到十月初十,羌历年的主要活动是还愿祭祀和吃筵席。江口桃映漆树坪羌族非常重视羌历年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过羌历年这一天,上午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祀时,祭坛正前方悬挂以羊头为标志的图腾,图腾下方设桌案,案上摆猪头或羊头等祭……[详细]
  云舍土家“女儿会”是土家族青年男女互相认识,自由结交的盛会,也被誉为“东方情人节”,是土家山寨中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女儿会”上,土家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的形式寻找意中人或与旧情人约会,畅诉衷情。每到女儿会当天的早上,土家族姑娘们起得格外的早,她们叽叽喳喳的邀约声打破了山寨的寂静。姑娘们精心梳妆打扮,把最漂亮的衣裳穿在身上,其穿法是里长外短,让一层层镶边衣裳翻成笋壳状,这叫节节高。衣……[详细]
  云瓦村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南麓的太平河与闵孝河交汇处的江口县城南部,离县城约2公里,是一个土家族、侗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的一个村寨。全村国土面积4平方公里,有村民248户,486人。瓦寨属亚热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河流纵横交错,土地肥沃,适于农业生产。这里交通发达,省道县道交错纵横,渝怀铁路、杭瑞高速穿境而过,是一个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人民善良淳朴,民风民俗多姿多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