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特产

贵州省民俗文化

  农历3月15日~17日是苗族“姊妹节”。近年来也有人将其称为苗族“情人节”。男女青年通过游方活动建立以定感情后,在“吃姊妹饭”这一天,男青年要向心上人讨姊妹饭。姊妹饭是将糯米染成,五颜六色。过节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排成阵势对歌,女问男答,唱词淳朴,歌声悦耳。不同颜色的姊妹饭,各有不同的内容。姑娘们在姊妹饭中,暗藏不同的标记,可算是一封封难以言表的无字情书。男青年向姑娘讨得姊妹饭后,打开饭包一看……[详细]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镇境内,包括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10个自然寨。这里的居民建筑系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房子框架由榫卯连接,依山势而成,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形成独特的苗寨吊脚楼景观。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在历史沿革中又结合居住环境的要求加以变化。西江的造房匠师根据地形和主人的需要确定相……[详细]
  贵州省侗族的鼓楼、花桥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们产生于侗族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建筑样式。鼓楼是侗寨的象征,也是侗寨兴旺发达的标志,在侗族群众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由简单的干阑式卡房发展而来,结构上采用上下串穿的穿云式整体框架和木构体系。黎平县侗族鼓楼集塔、阁、亭等建筑形式于一体,既有宝塔的挺拔、楼阁的宏丽,又有亭榭的秀美。鼓楼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详细]
  侗族服饰,是分布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传统服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族服饰千姿百态,款式丰富。侗族人平时穿着便装,节日庆典时则盛装出席。根据侗族女子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侗族女子的头饰是飘逸的长发用红头绳扎住,盘在头上,再包上黑纱帕,在脑后再别上银簪、银梳等银饰,再装饰上银盘花、银头冠等头饰。侗族男子的服饰显得简朴、大方。他们在头上用青布包头;上身穿……[详细]
  布依族刺绣是布依人民创造的手工艺品,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表现布依族生活情趣的手工艺术的重要手段,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黔西南州布依族刺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绣法多样,主要表现在对服饰的精心装饰上。当地布依族的腰带、围巾、鞋、被面、床套、手帕及各种绣衣上都有刺绣装饰。其他家居用品如枕巾、荷包、挎包也有大量的刺绣运用。黔西南州布依刺绣最常见的图案有“龙凤”、“鸳鸯”、“仙鹤”、“麒……[详细]
  剑河县苗族锡绣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剑河县境内的南寨、敏洞、观么等乡镇,已流传了五六百年。苗族锡绣以- 色棉织布为载体,先用棉纺线在布上按传统图案穿线挑花,然后将金属锡丝条绣缀于图案中,再用黑、红、蓝、绿四色蚕丝线在图案空隙处绣成彩色的花朵。银白色的锡丝绣在- 色布料上,对比鲜明,明亮耀眼,光泽度好,质感强烈,使布料看上去酷似银质,与银帽、银耳环、银项圈、银锁链、银手镯相配,极其华丽高贵。锡绣工艺独特,……[详细]
  凯里苗族酸汤鱼原产地在凯里市旁海镇、湾水镇和炉山镇的苗族村寨。根据苗族民间口头流传,凯里的苗族先民,深居山间,与世隔绝,没有盐吃,各家各户以酸汤代替盐味,能开胃增食,防暑驱寒。在煮饭时,把清米汤放入木桶、竹筒,瓷缸或瓦坛内,加工成酸汤,用“酸味”代替“盐味”并发展成酸汤鱼。苗族酸汤鱼的传承人杨再双后裔已有17代,有500多年历史。凯里苗族酸汤鱼深受本民族及其他各民族的喜爱,“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详细]
  在每年的元宵节,台江县最为热闹的事是舞龙嘘花了。由于苗族是没有文字记载,对于舞龙嘘花源于何时,无从考证;据民间传说,舞龙嘘花在台江县域传承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外来文化与当地苗族文化相碰撞融合的产物。台江县苗族舞龙嘘花习俗活动于每年正月初五至十七举行。2021年,台江县苗族舞龙嘘花习俗获得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要说舞龙嘘花,我们先来说龙灯的起源。传说金龙错播行雨,唐朝天子李世民梦助魏……[详细]
  台江苗族独木龙舟节是贵州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苗语称作“dabkiangvongx”,音译为“恰酿涌”,流行于贵州省台江县、施秉县清水江两岸和台江县巴拉河下游两岸。节日期间,苗族群众聚集在清水江中游施洞镇塘坝村河段举行为期三天的划龙舟大赛,比赛规模盛大,气氛热烈,赛事礼仪独具一格,闻名遐迩,每年都能吸引数万人前往观光。独木龙舟节反映着苗族多神的巫教信仰。苗族世代居……[详细]
  安龙县万峰湖镇坝盘村皮纸制作技艺是在我国古代造纸术基础上传承发展而得。有关造纸术的著作以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得最为详尽,第13篇《杀青》中关于纸料、竹纸、皮纸的记载,可说是我国传统造纸术发展最高峰的总结性叙述,其主要工序与书中记载基本一致。当地村民历史以来靠皮纸制作技艺为生,长期以来,仅靠父辈口传身授一代代的传承下来。以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生产流程完全……[详细]
  布依族“六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盘古”没有办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 ,几乎被害。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继母……[详细]
  傩戏是正安境内广为流传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傩舞和戏的合称,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唱腔原始而又丰富,细腻而又动听;傩舞表演粗犷而又张扬,夸张而又生动。傩师所唱的歌称为傩歌,所跳的舞称为傩舞,傩戏产生于傩歌、傩舞。初以歌舞演故事,后以钟馗形象在傩仪0 现,傩戏才应运而生。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程序的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傩戏班子在……[详细]
  戈若民族服饰戈若民族服饰是以环保型、原生态,纯棉面料纯手工制作的特色工艺产品,是我县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服饰、该产品已于2008年6月29日成功申请了“戈若”商标。……[详细]
  男子的传统服饰是戴瓜皮帽,穿大襟的蓝布长衫,内衬白布短褂,下穿宽松的长裤。现代男子则穿对襟短衫、长裤,包青布头巾。水族男子服饰变化较大,清朝强制改装前,水族男子长发绾髻,穿无领无扣长衣,系腰带。晚清时期剃发留辫,老年人头戴缎面红顶瓜皮帽,穿大襟无领宽袖长衫,青壮年绾辫于头顶,用白色或青色头帕包头,多穿大襟无领短衣。现代男子穿青、蓝、白色对襟衣,青或蓝色大裤脚裤子。水族男子以穿衣服的多少来显示家庭的……[详细]
  女子的传统服饰是穿对襟银扣衣,配百褶裙,前后系长条腰巾,扎裹腿,穿翘尖鞋。现代的女子上衣是对襟短衣或长衫,衣袖宽松,配长裤,衣服上镶饰花边,系青色绣花长围腰,穿绣花鞋,用青布缠头。喜庆日子里女子一般都会穿装饰丰富的裙装。水族女子盛装保留了近现代水族女子服饰装束的风格。盛装女子把长发盘绕于顶,用银簪、银梳固定,然后插上各种银花。盛装制作精制,上衣为对襟无领宽袖短衣,挽袖,袖口着白色水波浪花边装饰,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