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渔鼓“庄巴”是流传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的壮族曲艺形式。明清以来,汉族大量移居文山,将渔鼓演唱也带到壮族寨子,开始用壮族民间曲调演唱渔鼓,并收徒传艺。当地传说,汉族在一次战败后逃躲追兵时,被大河挡住了去路,面对湍急的河水,士兵们不由自主地唱出自己悲伤绝望的心情,歌声感动了河里的一条大鱼,这条大鱼就把他们送到河对岸,躲过了追兵。从此,他们就用木头刻成鱼形,做成鼓,边轻敲渔鼓边唱出对鱼的怀念感……[详细] |
乐作舞,是流行于滇南地区的原生态传统舞蹈形式。乐作舞以歌、舞、乐三位一体,共有十二套路。其音乐旋律优美,舞蹈动作轻盈飘逸,对比性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很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2008年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详细] |
镇南月琴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龙川镇,因南华旧名镇南县而得名,镇南月琴当地俗称“弦子”,制作历史悠久,清代即誉满三迤,光绪《镇南州志》载:“州人杨氏世袭其业,所造者皆有美音,市之者甚重”。旧时的作坊多集中城内,有抱月斋、得月斋、得月楼、玩月轩等约20余家,以抱月斋店主郭纯熙所制最为著名。镇南月琴工艺精巧,造型美观。取材有楸木板、水冬瓜木、香笋竹、弦线等。全琴由琴杆、琴簪、琴鼓、琴品、钓鱼台、琴……[详细] |
昆明斑铜制作工艺从会泽、东川等地传入,已有300多年。斑铜工艺复杂,造价高,原料稀少,发展至民国年间出现了人工合成的斑铜制品,人们为了区别于原来的斑铜就称之为“熟斑”。熟斑通过独特的冶炼熔铸加工而成,产品较多,但光泽度没有生斑好。民国时期,昆明宝鸿号王吉兴制作的斑铜最为有名;南郊官庄人栗长青“造化庐”所制的关圣像多杂以紫铜、黄铜、白铜,风格独特。昆明斑铜工艺工序繁多,有选料、除杂质、出毛料、初劈、……[详细] |
拉祜族葫芦笙制作工艺在拉祜族聚居区十分普遍,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嘎乡南六村南嘎河寨是葫芦笙制作技艺水平较高的一个拉祜族村寨。拉祜族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都离不开葫芦笙。南嘎河拉祜族的葫芦笙制作较精细,主要工具为6~7种大小不同的刻刀,原料包括坚竹、泡竹、空心竹、葫芦、酸蜂蜡和铅等。制作工艺十分精细考究,音管和葫芦的选择都非常认真。制作过程主要有摘葫芦、修葫芦(修整外形和掏孔……[详细] |
白象舞、马鹿舞是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思茅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傣族民间用于喜庆祈福场合的道具舞。每逢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扎白象、马鹿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白象舞道具造型分白牙白象和红牙白象两类,舞蹈意义相同。马鹿舞傣语原名“戛朵”,“戛”意为玩、耍,“朵”相传是一种形似马鹿的长体、长角的神秘野兽,“恩朵”即模仿这种野兽跳的舞。由于“恩朵”与马鹿舞形象、跳法近似,久而久之……[详细] |
建水是中原文化与边民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之地,有500多年历史的建水文庙,是儒家文化得以在建水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建水历史上也因此具有了崇尚儒学的传统,为著名的诗书之郡,礼仪之邦。为隆重纪念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建水县从2005年起,将每年9月28日确定为“中国红河·建水孔子文化节”,其主题为“祭华夏万世宗师、展建水千载文明”。活动期间,举行规模宏大的开幕仪式及传统祭孔大典。2005年,建水孔子文化……[详细] |
傣绷文是居住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的傣族(傣德人)使用的文字。孟定镇共有2.57万傣族(其中“傣楞”1.3万人、“傣德”1.27万人)。此外,该县勐简乡还有傣德1000多人,语言、生活习俗等与孟定傣德完全一样。 相传500~600年前,孟定坝的傣德人从勐皎大规模集体迁徙到了孟定坝,看到这里坝子又宽又平、物产丰富,便定居下来。这些人自称为傣德,人们习惯称他们为水……[详细] |
叙事长诗《阔时目刮》广泛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傈僳族聚居区。《阔时目刮》为傈僳语,汉语为《春节调》,是一种对唱形式的叙事长诗,原诗5字一行,共有近万行,汉语译文有5700行。《阔时目刮》是傈僳族人民过新年“阔时节”时唱的调子,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初十唱。节日期间,傈僳族群众身着盛装汇集到广场,手拉手围成圈,跳“嘎”(三步舞)庆祝,《阔时目刮》调就是在这时演唱的。唱的形式类似对歌,采用主唱……[详细] |
浇花节,德昂语称为“散根”,是德昂族最有标志性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广泛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州潞西市、盈江县、瑞丽市、陇川县和梁河县,其中以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保存最为完整。从德昂族民间传说可知,浇花节的渊源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德昂族地区有密切的关系。浇花节内容丰富,节日活动按照浇佛、供品品尝比赛、祭拜天地和念经祈求风调雨顺、打水给老人洗手、对歌和传烟、浇水、歌舞表演以及送花篮……[详细] |
拉祜族史诗《根古》主要流传于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其他拉祜族聚居地区,是一部描述拉祜族先民繁衍迁徙的叙事性史诗。迁徙是拉祜族社会发展中一段重要而又漫长的历史,在拉祜族心目中就是祖先和历史的象征。这部叙事长诗主要叙述从秦汉时期开始,拉祜族先民告别了他们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从传说中遥远的北方密尼都库、诸海厄波等地起步,历经千辛万苦,跨越几个世纪,跋涉数万里,一直迁徙到“勐缅密缅”(今临沧一带),最后……[详细] |
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嘎洒镇和水塘镇等地流传的傣族(花腰傣)叙事长诗《朗娥与桑洛》是一部篇幅长、内容完整的悲剧叙事诗,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阶级关系、伦理道德、婚姻恋爱等。当地版本较多,以口传的方式流行于民间,近年来当地文学爱好者对其中的一些版本作过整理。长诗通过花腰傣姑娘朗娥与男青年桑洛之间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反映了花腰傣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和家长制,追求坚贞不渝爱情的决心,表达了……[详细] |
糯黑村位于昆明石林风景名胜区东部约25公里处,“九(乡)石(林)阿(庐古洞)”旅游专线公路穿村而过,属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的彝族撒尼村寨,分大、小糯黑两个自然村,全村现有363户,1392人。人均耕地面积2.7亩,人均收入1400元(2004年)。全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平均海拔1985米,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约86%,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糯黑村原名“藤子哨”,“糯黑”为彝语,……[详细] |
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温泉行政村位于永宁乡北部,瓦拉别是温泉行政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是一个纳西族摩梭人聚居的村落,海拔2680米,56户,422人。人均土地面积6.12亩,人均收入616元(2003年),地处半山区、山区,森林覆盖率为36.74%。由于地处滇、川、藏的交通要冲,昔日人员、货物的交流频繁,当地所产摩梭麻织布、苏里玛酒、餐饮木器等具有民族特色和一定知名度。有初具文字性质的符号。瓦拉……[详细] |
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玉湖行政村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市区18公里,位于玉龙雪山脚下的缓坡地带,包括上村、下村和文华村3个自然村,351户,1350人,均为纳西族。村野、田畴与玉龙雪山紧紧相连,相互辉映,景色优美。植被保护较好,古树四处可见,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当地保留有纳西族的许多神话传说,传统文化底蕴丰厚,许多典型的生产、生活习俗得到较完整保留。这里是纳西族木氏土司早期的居住地之一……[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