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特产

云南省民俗文化

  玻璃画分平板玻璃画和压花玻璃画两种。制作人员按设计好的图案,在玻璃上进行反画,采用国画、油画、水粉画等多种绘画 技法,表现山川风光、名胜古迹、鸟兽鱼虫、奇花异草等内容,画好后再涂上一层漆,最后全部封底。色彩鲜艳明快,层次分明,且永不褪色。……[详细]
  通海高台是在云南省通海县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保留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明清时军屯移民将粤、闽等省的“抬阁”和“飘色”传到云南。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二十七日立的《高台会碑》记载,原通海、河西(今通海县辖镇)两县迎高台兴起于清乾隆年间,从七街(今通海县辖镇)开始,流传至河西城、通海城以及各村落。清嘉庆、道光年间,七街、通海县城、河西县城、四街、杨广(今通海县辖镇)相继成立了“高台会”,传承至今。……[详细]
  由于受汉族影响,与当地汉族服饰区别不大。现在已无明显差异。水族服装的特点是“短衣长裙”,且完全用火麻土布作面料,喜深蓝靛色,民国以后逐渐易裙为裤。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与汉族“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裤的腰、臂部较紧、裤管较宽大,颇有点喇叭裤的韵味。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历……[详细]
  云南有长达四千余年的制陶史,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曼斗寨、勐罕曼峦站寨、勐海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地均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傣族传统制陶技艺。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明初钱祖训所著《百夷传》称: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制陶是由妇女世代相承的。其主要工具有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主要技艺流程包括舂土、筛土、拌沙、渗水、安装转盘、制坯、打坯、干燥、准备……[详细]
  阿曼,有的支系叫利曼,有的叫西曼,因方言不同,叫法稍有有差异。佤族传统阿曼大致有三种:一是格亚永,即寨子头人;二是格利俄,部落酋长;三是王,即邦国的君王,奇怪的是未见史籍记载佤族有国家。但他们传说自己有过国家耿佤,并且国王叫王。佤族头人,无论是寨子头格亚永,还是部落酋长格利俄,西盟叫窝朗,他们都共同保留其先民濮“尊贵者裹红布头”的习俗。另外,格利俄(窝朗)这一级的头人衣服上还饰太阳、月亮、星星、双……[详细]
  “田家乐”又称“秧赛会”,白语叫“撒直”。流行于凤羽乡各自然村,“田家乐”演出在每年农历五月,栽完秧以后,在各村广场举行-时间以各地栽插先后而异,有时也应邀到邻近村寨表演组织者一般由生产能手担任,称“秧官”或“副秧官”,“秧官”负责统筹安排“秧赛会”人员放水、犁田、耙田、拔秧、栽秧等各种活计。“副秧官”负责秧会的生活,记工和收支账目,待“秧赛会”结束,按劳付酬,结余的钱粮用于本主庙“打拼伙”,祭献……[详细]
  迪庆藏医骨伤疗法是以传统藏医创伤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具有接骨功效的天然鲜草药捣成糊状外敷和内服传统藏药相结合。吸取传统藏医创伤治疗的精华,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疗法。迪庆藏医骨伤疗法由整复、外敷药加夹板或牵引固定、功能锻炼三个基本步骤构成。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外敷药加夹板或牵引固定。这个步骤中包括了骨折初期、中期、后期。初期应用具有清热、消肿、止痛、活血化淤功效的外敷药伤科一号(……[详细]
  下关沱茶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紧压茶,因创制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故名“下关沱茶”。下关沱茶是白族人民创造的十分典型的传统技艺,它由明代的“团茶”演变而来,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经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十余道工艺制作而成,多为手工操作,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地区特征的技术知识。云南下关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整个云南地区空气湿润,四季温和,日照时间长,适于……[详细]
  傣族织锦是傣族先民劳动的产物,是傣族传统手工艺最早期的重要品种。傣族织锦与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佛教信仰、鬼神崇拜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傣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傣族织锦出于妇女之手,体现了傣族地区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风习。傣族妇女劳作之余,在彩锦上织造出高洁的荷花、挺立的槟榔、吉祥的孔雀、庄重的大象、威严的麒麟和龙凤、佛塔等图案,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详细]
  宣威火腿,因产于宣威县而得名,素以风味独特而与浙江金华火腿齐名,蜚声中外。它的主要特点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适中;切开断面,香气浓郁,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其品质优良,足以代表云南火腿,故常称“云腿”。宣威火腿最迟明末产生,清雍正五年(1727)成名。1923年参加广州名特食品会,获得优质奖章。20世纪80年代再度获奖,90年代……[详细]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历史悠久,特色显著,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村、四川省稻城县赤土乡阿西村和青海省玉树地区囊谦县等藏民居住区。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村村民具有烧制黑陶的传统手工艺,这一技艺在当地的传承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在文化旅游开发的环境下,汤堆村的原始制陶业得到发展。汤堆村的藏族黑陶烧制工艺采用黏性大、可塑性强的白色和红色陶土,加上风化沙石……[详细]
  德宏泼水节是世居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清明节后第七至第十天。泼水节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是在傣族稻作文明基础上融汇11至13世纪南传的上座部佛教而逐渐形成的,是南传佛教宗教仪式与德宏傣族传统礼仪相结合的产物,呈现着傣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泼水节的活动形式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活动包括民众采花、信众赕佛、祭祀龙亭、浴佛……[详细]
  洱源地热资源丰富,被称为“温泉之乡”、县城被誉为“温泉城”。除县城到处有地下热水外,不论在三营火焰山、牛街、炼铁、下山口。或右所温水、团结皮头村,都可觅到热水塘,洱源各地也就有不同的洗浴节。进入腊月到立春前后,邓川、右所一带的各族劳动妇女,都要咸群结队到就近澡塘,痛痛快快地洗一次浴,干干净净地过年。在牛街、三营一带,公路边还有个天然露天温泉,民间称“祛风塘”、又称“癞子塘”,该泉水富含矿物质和微量……[详细]
  彝医药是彝族人民的传统医药,分布于云南楚雄和四川凉山等地。彝医学将天地元气分为清浊二气,蕴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基本物质。人体以清气络胸、腹、五脏,以浊气循肌表、腹、背,上下六气贯通,制衡内外邪毒。这是彝族人民对生命和健康的认知,成为彝医学的基础理论。水膏药疗法是一种清热解毒的外治法。彝族地区气候湿热,虫虺蚊蚋为害,瘴疠疫气为毒,疖肿痈疽时有发生。水膏药疗法用井水或冰水、雪水(在冬天或从高山收集后贮……[详细]
  在洱源县,除了白、汉、彝、回、傈僳、纳西、藏、傣等世居民族外,一共生活着27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但有一个现象十分突出,无论是哪个民族,在家中遇到婚、丧、嫁、娶、竖房立石,过礼、拜寿等事时,都要有白族吹打乐来烘托气氛。这样一来,就让一直以来都是口耳相传的白族唢呐具备了成长的土壤,使其代代相传。在我国众多的吹奏乐器中,白族唢呐的吹奏是独树一帜的。它拥有丰富的,不与人雷同的曲目,其音乐语言独特鲜明,在洱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