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砚乃中国名砚,产于古易州(今河北易县)。《易州志》载:“砚台,产于台坛村。”“石质不亚端溪。”“砚石有紫、绿、白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千百年来易水砚以其优等石料和独特艺术风格名扬天下。易水砚制作技艺始于战国,盛于唐宋。唐诗赞曰:“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适忆最深处,应名著石人。”宋代时,易水砚更为皇族垂青,名列宫庭贡品中名砚之首。明代鉴赏家赞易水砚:“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详细] |
易县西陵镇忠义村,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范围内,始建于雍正元年,原为建造泰妃陵的内务府衙门,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忠义村,至今,已有283年的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满族文化内涵、鲜明的陵寝文化特色、淳朴的民风为摆字龙灯的生长、传承构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摆字龙灯因龙体内置灯,并可用龙体摆出各种字形而得名,又因龙体分节而有“节龙”或“段龙”的别名。摆字龙灯产生的年代无文字可考。据传,摆字龙……[详细] |
易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北边缘。绞胎瓷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所谓绞胎瓷,是用红白两种泥料糅合在一起,拉坯成形,再入窑烧制而成的陶瓷工艺品,其花纹似木纹和旋转纹。拉坯成形后的图案贯通于陶器的内外壁,工艺难度很大。绞胎瓷的制作工艺于宋代“靖康之变”后中断,保存至今的绞胎瓷文物只有数件。易县绞胎瓷不仅沿袭了古老绞胎瓷的传统技术,而且在色彩和设计上吸取了彩陶的长处……[详细] |
清宫传统刺绣又叫宫绣,始见于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的古易州,广为流传于辽代,兴盛于明清,晚清时达到巅峰,迄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是中国刺绣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清宫传统刺绣传人因绣院解散而流落民间。为将这项技艺传承下来,1979年王占录承包绣花坊经营刺绣业务,1991年创立了以传承、制作、创新、销售为一体皇家御绣服饰企业——河北易水工艺美术厂。王占录凭借对清宫传统刺绣艺术的极度……[详细] |
易县燕子古乐是活跃在易县高陌乡燕子村及周边乡村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大约于明朝正德年间传入,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据古乐队的老者口传,当时燕子村的一处古迹——观音禅寺进行重修,一位和尚担任监工,寺庙修缮后,他将3套古乐曲传授给村民作为纪念,并留下古乐谱一本。此后,每逢寺庙诵经或有重大活动时,村民便组成20余人的演出队伍进行演奏,表达对-的敬仰以及祈求平安、欢颂盛世的朴素情怀。村内现存观音禅寺塔残碑……[详细] |
易县东韩村拾幡古乐又称拾幡圣会,是一种从清朝宫廷传入民间的古典音乐。因演奏时使用乐器很多,最多时达108件,以“拾”概全,又因演出仪仗队伍中有十面幡旗而得名。东韩村拾幡古乐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叫顾善堂的宫廷乐师告老还乡后向村民传授的,传承至今已有九代,近二百多年的历史。东韩村拾幡古乐在传承过程中融合了宫廷音乐、江南丝竹等多种音乐成分。所用乐器主要是传统民族乐器,在演奏时以笛子起头,然后其他乐器再起……[详细] |
易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北边缘。后土文化主要分布在距县城14.6公里的后山(又称洪崖山)上。后山山势险峻,气候温和,植被丰厚,风光秀美,有“洪崖秋色”、“洪崖积雪”之美景。易县后土文化影响广泛,每年农历3月15日前后,来自国内十余个省市的数十万的香客、游客到后山拜神、祈福、还愿,形成了一道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事象。后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专家考证,易县后山是5000年前黄帝……[详细] |
易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北边缘。后土文化主要分布在距县城14.6公里的后山(又称洪崖山)上。后山山势险峻,气候温和,植被丰厚,风光秀美,有“洪崖秋色”、“洪崖积雪”之美景。易县后土文化影响广泛,每年农历3月15日前后,来自国内十余个省市的数十万的香客、游客到后山拜神、祈福、还愿,形成了一道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事象。后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专家考证,易县后山是5000年前黄帝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