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藏特产

西藏民俗文化

  丁嘎是比如县香曲乡的一个村名,因热巴舞最早起源于丁嘎村而得名,热巴是为了纪念藏传佛教历史上有名的禅师米拉热巴(公元1040-1123年)的功绩,所以人们便把这种舞蹈称为丁嘎热巴,丁嘎村民对歌舞有着特殊的情感,为使这古老的舞种在藏北永远流传,在古嘎艺人的要求下1984年丁嘎村组建了一支有16人组成的舞蹈队,对热巴舞及时挖掘整理,近几年来,随着丁嘎村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丁嘎热巴舞得到了……[详细]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锡金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藏戏的藏语名叫拉姆,意为“仙女”。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详细]
  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种腰鼓舞,起源于达布(现加查)地区。相传公元八世纪中叶,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赞在莲花生等佛教大师的协助下,在雅鲁藏布江北岸上兴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时,白天工匠们辛辛苦苦修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掉。为了迷惑鬼神,莲花生大师从达布地区邀请了卓巴七兄弟(跳卓舞的演员)跳卓舞镇魔,从此卓舞就在山南盛行开来。山南大部分村庄都有卓舞队,后来这一舞蹈形式又逐渐流传到其他地区。这表明山南昌果……[详细]
  《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是藏族等各族群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详细]
  芒康县位于西藏东南部,藏、川、滇三省交界处,弦子舞是该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它以弦子为伴奏乐器,男女聚集在一起,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歌唱。芒康弦子舞在藏语中又叫“蕃谐羌”,“蕃”藏语为藏族,“谐”为歌舞,“羌”为跳。弦子称为“比旺”,是一种当地老百姓自己发明的二胡,在史书中称为“胡琴”。昌都芒康县弦子舞历史悠久,据考证,唐朝时期芒康就已有弦子舞出现。弦子舞是芒康当地惟一特有的民族歌舞。每当节日,人们相聚……[详细]
  拉萨北派藏医药是藏医药的主要流派之一,“1洗炼法”、“仁青常觉配伍技艺”是独具特色的药物加工技法。藏医“1洗炼法”简称“1加工”或“佐珠钦莫”,藏族人民把“佐珠钦莫”称之为藏药的宝中宝,是藏族历代名医把含有剧毒的1经过复杂的特殊加工炮制后,炼制成无毒而具有奇特疗效的药中之王“佐塔”。作为藏药材重要的加工方法和藏药实践的惟一精华,千百年来历代藏医药学者都非常重视该技术的实践与传承,并代代相传,使此技……[详细]
  “雪顿”意为酸奶宴。在藏语中,“雪”是酸0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0的节日。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展佛节”。传统的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精彩的赛牦牛和马术表演等。雪顿节在17世纪以前是一种原始宗教节日活动,民间相传,由于夏季天气变暖,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详细]
  门巴戏是门巴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喜马拉雅山东南坡门巴族聚居区,即现在的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勒布区。因为它直接采用藏戏的藏文剧本,所以民间称之为“门巴拉姆”,即门巴藏戏。相传18世纪末,强巴克龙从拉萨带回一部《诺桑王子》的藏文本剧本,由此门巴戏开始在勒布流传。门巴戏的表演按开场戏“顿羌”、正戏“雄”和结尾戏“扎西”依次进行,只有六个演员和一个司鼓钹的伴奏员参加,参演者皆为男性。“顿羌”也叫“琼根杂娃松”……[详细]
  藏族男子服饰各地基本相同,肥大是其特点。头戴毡制的礼帽或皮帽,帽子的式样较多,有喇叭形,还有露出前舌或双舌的,其中有的镂以金丝,光彩夺目,有的皮帽用狐皮缝制,颇为壮丽,内穿短衣,外穿大领开右襟、一股无纽扣的长袍,藏语叫“初巴”,其长过身,穿着时,头顶衣领,使长袍仪及膝益,扎上腰带,然后伸出头来,使上部“初巴”下垂,腰间可储物件;腰带系红色或其他颜色编织成的宽毛带,也有的是装饰精美的有口袋的宽皮带,……[详细]
  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孔噶举派宗教音乐是西藏佛教寺院乐队最常用的、主要的、普遍使用的音乐,是西藏佛教寺院的修供仪式、迎请仪式等各种佛事仪轨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传佛教寺院器乐音乐的主要形式。直孔教派创始人觉巴吉天颂贡于公元1179年创立直孔噶举派后,陆续建立了直孔梯寺各大佛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水平的使用于佛事活动的音乐。如今,在传承人的带动下,直孔噶举派宗教音乐展现出不同……[详细]
  汉调桄桄又称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戏,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并曾流传到川北、陇东、鄂北等地。汉调桄桄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本戏五百六十多本,折子戏一百七十多出,其中《刘高磨刀》、《镔铁剑》、《夕阳山》、《水灌晋阳》、《红缨披》等百余种剧目为汉调桄桄所独有,《帝王珠》、《无影剑》、《呢喃阁》、《草……[详细]
  丁青热巴舞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融说、唱、舞、杂技和气功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丁青热巴舞起源于琼布丁青,其创始人据说是琼布·米拉推巴嘎,也叫米拉日巴。传说昌都地区丁青县当时属热带气候,有大象在此生存,人们杀大象后取其皮铺在地上,并在上面跳舞祭神,由此创造了热巴舞。丁青县可以说是热巴舞的发源地。丁青热巴舞有三个主要流派,它们分别是:流行于色札的嘎措热巴,也叫“色札热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流行……[详细]
  久负盛名的藏戏雅隆扎西雪巴是西藏白面具藏戏的杰出代表。其名称是以本地五个极具吉祥意义的名称而定,即:扎西雪巴(村名)、扎西妥门(村名)、扎西桑巴(桥名)、扎西孜(宗名)、扎西曲登(寺名)。在五世0时期雅隆扎西雪巴每年必须前往拉萨参加“哲蚌雪顿”的藏戏演出,支藏戏差。这期间还需到拉萨的各寺院和部分西藏地方政府1府邸进行表演。每年1一月四日(1年期间)到架桑寺献演。雅隆扎西雪巴鼓钹伴奏、唱腔、服饰等与……[详细]
  江嘎尔藏戏发源地在仁布县江嘎山沟。江嘎尔藏戏演出的剧目有《曲杰诺桑》、《阿佳朗萨》、《文成公主与尼泊尔公主》,有时也演《热琼娃》。演得最有影响的是《曲杰诺桑》,据说是戏师那加根据定钦云巴·才仁旺堆写的《诺桑传记》和八世班禅、多仁班智达二人写的一些书之精华,编演成当时的藏戏《曲杰诺桑》,因此也出了名。江嘎尔藏戏的影响仅次于觉木隆,是一个富有代表性的剧团,唱得好是它的特点,类似汉族戏曲中的文戏,很受广……[详细]
  湘巴藏戏——也称“常·扎西直巴”。五世0时一个贵族叫扎西直巴,后来当过嘎伦。他命家乡南木林“多确·常”的人学习江嘎尔藏戏,组织了一个藏剧团,逐渐演唱流行起来,因为都是在南木林山沟中的香河边,就被称为香巴藏戏。而后来,嘎厦的“则恰列空”登记为“常·扎西直巴”。八世班禅、九世班禅对湘巴较为重视,扶持了一段时间,逐渐壮大,自成一派。主要流行于南木林县的多确、卡则、琼、山巴等地。解放前夕的戏师根角,才艺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