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藏特产

西藏民俗文化

  迥巴藏戏团是我国藏民族戏剧中最为古老、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我国藏戏以蓝面具藏戏为典型代表,而蓝面具藏戏是从迥巴藏戏班首先创建起来的。相传藏戏始祖汤东杰布在六百多年前为造福雅鲁藏布江两岸人民,在其家乡日吾齐的江上修建铁索桥,为此募捐资财,以前藏区白面具藏戏形式为基础,创建了第一个蓝面具藏戏班。迥巴藏戏最早是以藏戏《顿月顿珠》而受到第十三世0时期的拉萨市民欢迎的。他们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智美更登》、《朗……[详细]
  觉木隆藏戏是在所有藏戏剧团和流派中艺术方面发展最为完备丰富、影响最大、流传也最广的一种。觉木隆藏戏团是旧西藏地方政府惟一的带有专业性的剧团,归西藏地方政府“孜恰列空”和贡德林寺共同管理,但无薪俸。除参加雪顿节会演可得赏银和食物外,其他时间则到西藏各地卖艺乞讨度日。他们惟一的权力是可任意挑选演员。为此,他们持有西藏地方政府发的一纸文书,声明他们所到之处,在业余藏戏团体中如发现优秀的苗子或尖子,可马上……[详细]
  藏族传统服饰最基本的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以及富有夸张色彩的金银珠玉饰品等。厚重保温、宽大暖和的肥腰以及长袖长裙,自然适应于藏民族居住地特定的环境和气候。如藏族高原牧民的氆氇长袍胸前留有一个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这样外出时可存放糌粑、茶叶和饭碗等,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可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需要时再穿上;夜晚睡觉,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成了……[详细]
  羌姆是一种宗教舞蹈,也称“跳神”。“色莫钦姆羌姆”是西藏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僧人表演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羌姆。在藏语中“色莫”是观赏的意思,“钦姆”是大型的意思,“色莫钦姆羌姆”即观赏大型宗教舞蹈之意。公元1617年(1第十绕迥火蛇年),第四世班禅洛桑曲吉坚赞时,扎什伦布寺建立了“阿巴扎仓”(密乘僧院);公元1647年(1第十一绕迥火狗年),大师78岁时参照桑耶寺历年“曲足”宗教节举行的“莲花生八名号……[详细]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至今保留着非常独特的藏族服饰——普兰服饰。普兰服饰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精美、最独特的是妇女的“孔雀服饰”。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边境城镇普兰与印度、尼泊尔接壤。离城镇不远的科迦村依傍在孔雀河畔,这个村里有7户人家保存着7套祖传了几百年至今的普兰服饰。即便是国际最顶级的时装秀也找不到这般奢华的服饰:尚且不算它上百块老蜜蜡、无数颗珍珠、成串的红珊瑚、数不清的绿松石以及精雕……[详细]
  女性服饰 由于藏族居住的环境及风俗习惯的差异、服饰上有一定的差别,但共同点是色彩鲜艳、华贵美丽、引人注目。女性一般上身内穿粉红、绿、白等色的立领长袖绸缎长袍,袖子特别长,舞时似彩带,外套圆领右衽、金色或银质纽扣的坎肩。坎肩领口,襟边镶有很宽的锦缎,腰间系宽彩带,并配彩条围腰或毛质搭裙。下穿黑色长裤,穿高筒藏鞋或黑布鞋,由于天气寒冷,她们的衣料除用棉布外,还使用羊皮、水獭皮、狐皮以及羊毛、牦牛毛制品……[详细]
  藏族民间有个谚语:“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千百年来,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堪称嗜茶如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对上门拜访的客人,藏族同胞首先会敬上一杯浓香扑鼻的酥油茶。出门远行时,家人或亲朋好友会提着酥油茶前来送行,祝福吉祥如意。无论红白喜事,一壶酥油茶总会包含不同寓意,浓缩藏乡人家的别样精神世界。酥油茶不仅是藏族人民世代喜好的高原解渴佳品,也是藏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详细]
  酥油不仅作为藏族群众打茶的绝佳美味和营养佳品,它也是藏民族指尖艺术的一道靓丽风景。酥油花,是藏民族独有的一种雕塑艺术,与壁画和堆绣并称为“藏艺三绝”。酥油花是各种雕塑艺术中独具特色的酥油塑造艺术,它是以酥油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艺术品,其塑造的工艺品,具有形象逼真、色彩绚丽、精巧玲珑等特点。酥油花是由酥油为原料制成的形色各异的雕塑。最常见的酥油花,就属每年-新年时,藏族群众每家每户精心布置在切玛盒上的……[详细]
  望果节,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望”是指庄稼,藏语叫“望卡”或“兴卡”,“果”是转圈的意思,即绕着丰收在望的庄稼转圈,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民俗,最早流行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后广泛分布在西藏的农区及林区,如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昌都、阿里等地。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时举行。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风俗,同时也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详细]
  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自人类出现以来,矿物颜料就与人类相伴至今,人类最早用来绘制壁画的是矿物颜料,在中国已发现的最早利用天然色彩的例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矿物颜料作为唐卡最基本的原料,其永不褪变的色彩与矿物颜料是密不可分的。颜料矿物具有色彩鲜艳、洁净,可保持千年而不褪色的特点。由于这些颜料矿物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下形成的,并具有较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用这些矿物颜料所绘的各种画,其颜色能……[详细]
  夏尔巴人主要分布在日喀则西南部聂拉木县中尼边境的樟木口岸,定结县陈塘区和定日县的绒辖区等地,在印度和尼泊尔境内也有一些分布。“夏尔巴”在藏语中是“东方人”的意思。夏尔巴人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婚姻制,但是存在着引人注目的抢婚习俗。据老人说,过去夏尔巴人抢婚的习俗十分普遍,有的地方抢婚几乎成了结婚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近代夏尔巴人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双方父母商定了一门亲事,但是瞒着姑娘一人,或者跟她……[详细]
  藏医历来就非常重视藏药的原材选料,在藏药药材的炮制中,对矿物药材的炮制最为神奇。寒水石,可以通过不同的炮制工艺,使其药性发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变化,从而产生多样的治疗效果,在藏药中,金、银、铜、铁、锡等皆可入药,但并不是直接入药,而是通过特殊的炮制技术,使其发生质的变化,成为有特定的治疗价值的药用有效成分。例如对铁屑的炮制,是将其放置在用植物配制的药液中浸泡35天,铁屑即化为黄泥一样的物质,这种物质……[详细]
  自2011年,班戈谐钦在藏北草原深处被挖掘而出并首次亮相-新年晚会,几-化部春节晚会、央视元宵晚会、外交部新年招待会等更大舞台的展演和传播,到2016年再次亮相“藏晚”,藏北牧区传统舞蹈——班戈谐钦,已经逐渐成为西藏的一个原生态文化品牌。经过5年的打磨,班戈谐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更令人欣喜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不断加深、认识在不断深化、自信在不断增强。舞从草原来天湖纳木措辽阔宁静,神山……[详细]
  传统帐篷编制技艺(巴青牛毛帐篷编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帐篷通常是采用牦牛的长毛织成的帐篷料,即称为“日雅”的粗氆氇缝制的。制作粗氆氇是一件费时又费力的活,首先要从牦牛身上剪下厚实的牛毛,然后将牛毛梳理平整,接着将梳理平整的牛毛捻成线,最后再编织成形。搭建时,将帐篷顶部四角的琼塔(拉绳)拉向远处,系于钉好的木橛上,然后在帐篷中架一根木杆做横梁顶住棚顶,再用立柱支撑横梁两端,接着调整四周……[详细]
  彩砂坛城绘制,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彩砂坛城绘制,起源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的传统美术。坛城源于印度佛教密宗,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供奉的对象之一。以七彩沙粒按严格的比例、结构、内容等堆砌而成,在台座上勾勒好轮廓后,由中心开始,方圆相间,逐渐向 扩散绘制。除沙砌外,坛城还有手绘、木雕等不同的制作方式。坛城源于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眷属聚集的道场,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