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特产

陕西省民俗文化

  华县位于关中东部、渭河下游,地处东经109°36′至110°2′48″,北纬34°12′27″至34°36′27″,面积为1127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人口36万。东临华阴,西接渭南,南依莽莽秦岭,北临滔滔渭河,距古城西安90公里,境内陇海铁路、310国道、西潼高速公路横贯而过,为关中与中原交通的重要通道,自古就有“通化门前第一州”之称。现代化的通讯、交通极为便利。华县历史悠久,是黄河流域中华民……[详细]
  尧山庙会的传统祭祀和社火,丰富多彩且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极受群众欢迎,并在省内享有很高声誉。每年清明,尧山十一社的村民、周边县的群众数十万人云集,同时有众多小商贩到尧山和接送神社的地域进行买卖活动,先后持续6—7天,规模宏大,热闹非凡。五百年来,传统的祭祀过程和社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尧山圣母庙中供奉之灵应夫人,是当地以祈雨和求子灵验而出名的女神,深受民众崇敬膜拜。自古以来,尧山圣母清明庙会,前来……[详细]
    麦杆画因其制作材料为麦杆而得名。他起源于清,兴盛与当代。经多年对清代麦杆画传世艺术珍品研究开发的基础上,既继承传统工艺,又不断推陈出新,采用许多先进工艺精工制作的麦杆天然色泽巧妙的表现画面,在处理画面远近,明暗上,不着颜色,而采用熨烙又不失光泽的独特工艺予以表现,使画面立体感强,珠光宝气,古香古色,给人以美的享受麦杆画分字屏、画屏,已制作出玻璃镜框与油漆硬板两种幅面,挂式立式座式,大中小型齐全……[详细]
  靖边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山川风光、人物、花卉、虫鱼、鸟兽、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每一个剪纸都有一定的意义。剪纸图样线条匀称,纹样多变,一般以锯齿纹为主,辅以云口纹、城墙边等,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观赏价值。这些剪纸,如是自己创作的,便先在红纸上画成图案,有技巧娴熟的,将图案在心里绘成,然后直接在红纸上剪;有临摹他人的,先将人家窗花剥下,用水贴在小块白纸上,然后用煤油灯烟来回把纸熏黑了,再剥去花……[详细]
  剪纸是陕西省陕北地区独具风格的传统民间艺术 ,历史悠久,代代传承。主要种类有窗花、炕壁画(炕围子)、顶棚画、板架挂画、小孩鞋头画、裹肚画等,题材广泛,大多来源于生活,诸如牛、马、猪、羊、鸡等家畜家禽,花虫鸟鱼,飞禽走兽以及戏剧人物、民间故事、吉祥物、民俗事象、农耕、纺织、饲养、贸易、佳节喜庆等,都可成为剪纸形象,造型古拙,风格粗犷,寓意风趣,形式多样,技艺精湛。陕北剪纸又以安塞剪纸最为出名,安塞县……[详细]
  定仙焉镇位于陕西省绥德县东南部50公里处定仙岭道西部焉口,北接吴堡县,南连清涧县,东面濒临黄河,是绥德县最偏远的一个大镇,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慕其仙境歇息而得名。娘娘庙位于定仙焉镇何家碱东头土台上,娘娘庙原在腰崖峁,明代成化年间迁建于此。传说有年3月18日,一只千年老狐狸跑入腰崖峁娘娘庙,把娘娘庙的神牌衔到定仙焉何家碱东头土台上,人们发现神牌不在神台,就到处去找,在何家碱见到神牌端端正正地立在土台上……[详细]
  陕西农民画源于民间,过去多用于画炕围、画锅台、画箱柜等。   陕西农民画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讲究装饰性,构图美观,注重色彩的效果,追求强烈的直观感觉,农家生活气息浓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采用白描的形式,想象大胆丰富;色彩反差强烈突出主观印象。以古朴的民间艺术形式表现生活,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长久的生命力。深受国内外游胜 客和专家的好评喜爱。 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详细]
  吹龟兹周至民间遇红白喜事,为隆重气氛,一般使用龟兹,俗称叫乐(“文革 ”期间禁用)。龟兹即唢呐,配以鼓、钗子、铰子,由3、5个乐人(龟兹家)演奏即成。亦有5至10余人组合的唢呐唱戏,俗称咪咪戏,或民间戏曲演唱。一般乐段有百鸟朝凤、雁落平沙、普天乐、祭灵、寿宴开等,亦演奏民歌等曲目。……[详细]
  夹板舞是哑柏等地农民为增加社火色彩、烘托社火气势的舞蹈表演。舞时热情奔放、诙谐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夹板舞一般是双人打,在锣鼓的衬托下,随鼓点表演。其打法有:前后打,上下打,翻腕交叉打,互相戏逗打。花样有蜻蜓点水,凤凰展翅,金线缠腕,苏秦背剑,单手抱月等。夹板舞的长板2尺多,短板4、8寸各2块,长板两侧贴有黄色扇形的钱粮码;夹板舞者或猴子妆扮,有时猴脸小丑妆扮。1989年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赛丰……[详细]
  “五节龙”流传在陕西省勉县新铺乡、城固县原公镇以及汉中市,整个龙体由五节组成,即龙头、龙尾各一节,龙身为三节。五节龙主要是在春节闹社火和过去举办庙会时,伴同其它民间社火同场演出,表演时,由一人执耍宝珠棍(也叫“绣球”、“火弹子”)在前导引。舞龙者一人手执龙头,其余二人双手各执一节龙体,在“龙翻滚”中上场。现在表演一般由两条龙组成,丰富了色彩、画面并渲染了气氛。表演中,由于增加了在长条凳、方桌上的各……[详细]
  由民间群众自发组织的一中民歌艺术活动。一般在新春佳节的夜晚举行。紫阳民歌社火也叫玩灯,它是舞狮子、彩莲船、龙舞、踩高跷、地蹦子等各种杂耍艺术形式总称。分为出灯、玩灯、卧灯和化灯几个阶段。出灯仪式其实是全部节目的预演;玩灯时,按照一定的节目顺序依次表演,唱词多以吉祥语编成的顺口溜;每个玩上玩到最后一家时,便卧灯,第二天晚又从这家开始接着表演;化灯是玩灯活动结束时,把用作表演的灯具集中火化,宣告本年社……[详细]
  富平石刻已有1500多年历史,种类繁多,遍布关中各地,浑厚的南北朝造像、威武高大的陵墓雕像、刻工细腻的历朝墓志等,充分反映了富平石刻技艺的精湛造诣和历史内涵。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中华文化的延续和繁荣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其传承了汉唐石刻的古朴简练、大气厚重,注重精神和理想的表现,尤以碑碣镌字享誉盛名,能不失丝毫地表现出字体原貌和书法风韵,是我国石刻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2014年12月,……[详细]
  宜川剪纸古朴纯厚,线条流畅,剪法细腻,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其形式多为窗花、硗花、枕头花、顶棚花、墙花、壁挂花等。作品各具特色,文化意蕴深厚。其中王素珍、李燕燕为宜川剪纸代表人物。中央美院教授孙美兰为宜川剪纸题词:“散发着黄土的清香”;中央工艺美院的韩子善教授题词:“醇厚之美,质朴之美”。……[详细]
  布堆画,又叫布贴花,也叫摞花或拨花,它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最早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的相对不发达的物质生活方式的较为匮乏。一般都以农家自织粗布为原料,用染料高温柒制成各种颜色,再巧剪绸贴而成。题材广泛.……[详细]
  田氏剪纸是一种散发出浓烈的民俗气息的民间美术,它发源于有着“民间绘画艺术之乡”美誉、民间文化艺术底蕴深厚的陕西省宜君县。宜君剪纸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新中国成立后,宜君剪纸的影响逐渐扩大到国内外。田氏剪纸作品在类型上分为人物、动物、飞禽、花卉类,主要用途又分为春节、嫁娶、刺绣底样、礼仪宗教等四大类。田氏剪纸作品构图大胆洗练,刀法明快,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花卉都给人以一种拙中藏巧的余韵,作品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