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外称“木棍上的秧歌”,五虎张高跷始于明代,成熟于清朝乾隆年间,其后日趋兴盛。五虎张“高跷”一般分为“文跷”和“武跷’’两大类,均依照戏剧中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表演者手持各种道具,排成队列,在雄浑鼓乐的伴奏下,踩着铿锵有力的节奏,翩然起舞,如下腰、劈叉、鹞子翻身、鲤鱼打挺、扑蝶、原地旋转360°以及叠罗汉(造型)等,精彩的表演,高难度的造型,常常博得观众的惊叹和称赞,堪称表演绝活。……[详细] |
陕北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创作的重镇,米脂剪纸是陕北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米脂剪纸以刚劲有力、粗犷、豪放见长。种类有窗花、炕壁画(炕围子)、顶棚画、极架挂画、小孩鞋头画、裹肚画等。形式有角花、转花、弥花、串花、散花、对花、堆花等。表现范围很广泛,传统题材有牛、马、猪、羊、鸡、花、鸟、狮虎走兽、鹿、鹤、麒麟、喜鹊、凤凰、戏剧人物、民间故事、吉祥物、民俗事象、农耕、纺织、饲养、贸易、佳节喜庆等。常见的作品有……[详细] |
“六六旦,绥德汉。高原舞丛葩艳。巧手舞花扇,轻足戏鼓点。扭如风摆柳,行若水漂船。……爆竹闹管弦,唢呐绽红毡。碎步悄然入洞房,谁人焉能辨女男!”看过李增恒表演“踢场子”的观众里,至今仍有很多人以为,台上扮演旦角的是个腿脚利落的老太太。卸了妆,人们不禁惊讶,眼前这个瘦小单薄的老人,竟是个男的。他,就是陕北绥德秧歌的传承人,人们口中常说的“六六旦”。宁看“六六旦”,不吃油捞饭李增恒生于1928年,“六六……[详细] |
剪纸,是渭南农村妇女美化环境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窗花剪纸其选材品种数以千计,诸如人物、花鸟鱼虫、禽兽、民间传说、戏剧故事及福、寿、喜字等。剪制时采取提炼概括,变形夸张的手法着重刻画物象形态和图案的装饰性。成型花纸清秀严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窗花剪纸大多贴在新婚夫妇洞房的窗户上,栩栩如生的图像,既能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又可表达新郎新娘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憧憬。(渭南)……[详细] |
白水县有仓颉庙,每年谷雨时节举办庙会,会期七至十天。以前,白水县洛河以北的百十个村子,成立有专门的庙会组织,称为十大社。一年一度的庙会由十大社轮流主办。庙会前半个月是清明节,十大社的会长来仓颉庙烧香膜拜,祭扫仓圣之墓。继而,开会商量本年度庙会事宜。这一天,各大商号、戏剧团体、乐户、纸炮商争相到庙内报到。并决定请剧团、乐团等各项事项。庙会前几天,社长和住庙和尚一起清扫庙内庙外,冲刷石碑、砖雕、柱联等……[详细] |
细狗撵兔历史悠久。早在《史记.李斯》传中就有“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的记载,汉时蒲城属皇室上林苑的一部分,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有“兔园夹池水”的记述,可见蒲城当时已是皇室猎兔的狩猎之域,唐太祖李渊、太宗李世民也分别猎于(蒲城)伏龙塬和尧山。农业大县的特定环境,加上唐时京兆赤县的特殊地位,使唐皇室狩猎娱乐活动流传于蒲城民间,产生出细狗撵兔的民间竞技活动习俗。蒲城之细狗,乃渭北名犬。“黄瓜嘴,羊……[详细] |
南郑协税社火,起源于唐宋,是陕西社火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协税社火的表演者都是镇上的百姓,表演队伍强大,阵容壮观,内容丰富,剧目繁多,表演形式惊险奇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协税社火从起初单一的拜神祭祀的活动,逐步演变成为群众节日庆典中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活动。每逢春节期间,协税社火从正月十四开始游演,十五在县城“大闹元宵”,返回古镇当日至十六、十七三天,上街与下街两家社火……[详细] |
剪纸本县豆村的剪纸最为有名,现存有清代精品百余件。它吸收了剪彩、刺绣和皮影艺术的特点,构图丰满完整,布局讲究,变化多端,有主有从。贴在窗纸上的暮窗花,单色彩线窗花,精巧细腻似白描;点色窗花则简练概括、色彩丰富,是剪纸、绘画的有机结合。内容有走兽、花鸟、社火芯子、戏剧人物、吉祥字样等。50年代后,周至妇女的剪纸,创作出不少精美的作品。刘阿丽等4位女青年创作的花卉剪纸组画,1984年曾作为陕西民间美术……[详细] |
关于“背花锣” ,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呢。相传元代某年百日大旱,土地龟裂,寸草不生。时任同州刺史的亚哥为民请命,在九龙村“太皇庙”内设坛祈雨,以女许神。此举后,天降甘霖,其女亚媛气绝身亡,乡民将亚媛安葬在九龙村“太皇庙”附近。感戴亚哥父女泽被四方,遂筑起娘娘庙塑有娘娘像,娘娘庙里同时还敬奉有药王孙思邈,每年二月二,村民去耀县药王山背药水,又去娘娘庙内接药水,传说喝过药王爷的药水后能除百病。于是,“背……[详细] |
社火是流传于陕西关中大荔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古人认为“社“是土地之神,祈求丰收或驱鬼逐疫,都要祭祀社神,“火“有红火、热闹之意。我们老家的社火主要以地雷、火枪、摇杆、穷摇杆、芯子、抬高、日破瓮、日破天、锣鼓、拐子、打犟驴、秧歌、旱船、血故事、耍后台组成。而其中以穷摇杆、芯子、抬高、日破瓮、日破天、打犟驴、锣鼓、耍后台最具地方特色。追溯 大荔县社火 其源,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详细] |
大荔剌绣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造型简洁夸张,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构思奇巧,色彩强烈鲜明,寓意含蓄,针法灵活,绣工精细,形象布局错落有致,充分体现着朴素的先民意识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大荔县位于陕西渭北平原东部,黄、洛、渭三河交汇处,古称“同州府”,地处黄河之滨,华山脚下,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 大荔刺绣工艺,已有2000多年历史渊源,可追朔到商周时期。早在虞舜周代就有“绣缋共职”的……[详细] |
扶风县,位于西安和宝鸡两大城市的黄金分割点上,以“辅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在位于扶风县段家镇东北7公里处,有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山峰,因山下韦河水环绕山峰,蜿蜒而过,形景极像一条青龙,故起名为青龙山。青龙山似山非山,山顶上建有一座古庙,庙因山而得名,称为“青龙庙”。青龙庙悬山峰顶端,四面古柏环抱,郁郁葱葱,势如星辰倒映,俯视西崖,似如身临华山西峰之壮观,故有“……[详细] |
在鱼河众多的寺庙中,位于古堡北城永昶门东侧城隍庙绝对值得大书特书。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创建之日算起,它已经有了500余年的历史,当地“城隍救康熙,获封府城隍”的传说,更是为鱼河堡城隍庙增添了无尽的神秘色彩。正月十三这天,适逢鱼河堡城隍庙庙会。作为延绥三十六堡中的一座普通军堡,鱼河堡城中的城隍却位居府城隍,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呢?据史料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登基称……[详细]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泪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七夕又称乞巧节、双七节、中国情人节等。牛郎织女天各一方等鹊桥相会的悲剧故事传至今天已经演变成劳动人民(主要是妇女)向巧娘乞巧、求福的民俗活动。大荔乞巧节活动独具特色。活动有组织、有宣传、有内容、集传承传统、娱乐人民、宣传地方、挖掘技艺能人,体现了……[详细] |
合阳县东雷村,地处黄河岸边,村东有个三官庙,旧时,当地船夫为了求神保佑航运平安,商贾求神保佑生意兴隆,于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举办庙会,唱戏酬神,闹社火,上锣鼓。每年正月初四、初五一过,村里的“积极分子”便开始动员人练锣鼓,寻觅带头人。若不答应,便拿来锣鼓在你家门口敲,或采取“车轮战术”,轮流去你家劝说,直到你答应为止,若还不答应,便在你家门口放一块厚木板,或垒几个碌碡,叫你开不得门,挑不成水,只得走……[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