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特产

陕西省民俗文化

  紫阳民歌是流传在陕西省紫阳县境内的一种具有浓郁陕南地方色彩的民间歌曲。紫阳位于陕南中部,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得名。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谣的流传地主要就在包括紫阳在内的汉水上游,紫阳民歌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伴随着人们种种生活习俗的形成发展而逐渐成熟,于明清达到鼎盛。紫阳民歌藏量极为丰富,所发现曲目总数已达5028首,编印成册的有828首,体裁包括……[详细]
  古乐曲谱“谏公”是韩城市西庄镇杨村王门后裔尊神敬福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古韵古味,优雅动听。“谏公”曲谱由来已久,清顺治年间,王姓家族每年春节正月初一祭拜祖先,在祖先牌位前敲打“云锣”、“海牛”等乐器演奏的这种乐曲,以示不忘祖恩。康熙年间,因天下安定,王姓人丁兴旺,生活富裕,祭祖时感到乐曲单调,乐器破烂,后购置回铙、钹、云锣、海牛等乐器,经过精心探讨,将曲谱起名曰“谏公”(即尊长之意),从此每年春节……[详细]
  吴起弹口琴内容极其丰富,即可弹民歌,又可弹山曲,即可合弹,又可对弹,即可弹曲问答,又可弹曲斗骂,其曲调高雅,内容丰富,悦耳动听,反映吴起人民热情、豪放、纯朴、敢爱敢恨的纯朴民风。相传吴起弹口琴于清朝初期在周湾、长城等乡产生,康乾盛世间,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人民过着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那时,民间文化生活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民间妇女在闲暇时,用竹片制成口琴,弹着曲调用以自乐,那时能弹的曲调较少,解放……[详细]
  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是流传在蔡伦的封地、葬地和造纸实验地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龙亭及周边地区的民间,蔡伦造纸传说优秀的民间文学,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龙亭蔡伦造纸传说形成于东汉朝代。二世纪初叶,蔡伦发明的造纸术,由其养子、蔡氏后裔及龙亭故县乡民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推广传播,其后世代相承,保留至今,随之而产生的蔡伦在龙亭造纸的许多传说也口口相传,生生不息,保留到今日。在龙亭及县域内一些地方有以蔡伦造纸法……[详细]
  “吹箫引凤的传说”起源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是一个流传全国的千古佳话。吹箫引凤的传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的爱情故事。据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天性喜欢玉石,因在满周岁的那天,从众多的金银珠宝中抓了一块绿玉而得名弄玉,穆公后来又把这块绿玉命人雕成了一只笙,教弄玉吹奏,弄玉从此喜欢上了吹笙,并立志要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如意郎君。萧史原是一名太史令,父母双亡,自幼勤奋好学,才华出众,因……[详细]
  斗门石婆庙会和七夕传说的历史渊源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不仅在中国妇孺皆知,在韩国、朝鲜、日本等国也广泛传播,源远流长。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详细]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又经过了千万年,在他的身体里孕育出了女娲。女娲非常漂亮,她用树叶和鲜花给自己做了衣服,头上戴着野花做的花环。有一天,女娲四处游玩,来到了水边。女娲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美丽的倒影,又好奇,又高兴。从此以后女娲就经常来到水边看着自己的倒影又唱又跳,因为她以前从来不知道自己长得什么样子。日久天长,女娲一个人感到很孤独。女娲非常喜欢自己在河里的倒影,于是她就照着河里的倒影用泥土捏起了小人。没想……[详细]
  社火在清代由关中传入城固,每年春节民间都要耍社火。芯子社火是社火的一种,讲究高、惊、险、悬,由芯子和杠子两部分组成,杠子刨光两端安装抬把,中间打卯,上芯子时套卯。芯子上1至3人,分称单芯、双芯、三芯或悬芯。旧时表演的《船仓借伞》、《草坡传信》等,形象鲜活、风趣滑稽、诙谐幽默,可谓名副其实的民俗舞蹈艺术。虚中有实实有芯,总将扮相饰逼真。嬉笑忧乐随情移,谁说社火不感人。……[详细]
  城固架花是中国民间刺绣工艺的一种,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架花设色单纯,大多绣品是在白色坯布上挑绣蓝花,色彩鲜明沉着,饱和而谐调,注重黑白对比效果。城固架花最典型的组合图案是“五果花”,果中有花、花中有果,传统代表作品有《十子图》、《大舜耕田图》、《状元祭塔图》、《鲤鱼跳龙门》等。城固架花既有江南水乡之雅致,又有北方宏大之气势,是农耕社会的缩影和人类文化美学史的实录,在西北地区独放奇葩。2010年……[详细]
  以弦胡伴唱而得名。又名“高腔”,以唱腔落尾有帮腔而得名。流行于陕南、鄂西、川北的交界地区。在陕西主要活跃于平利、镇坪、西乡、旬阳等地。弦子戏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说唱、皮影与舞台演出等三个阶段。据平利水田河老艺人李鉴德1962年口述,弦子戏是从其曾祖父李敬谋开始起家的。其曾祖父传给祖父李兴烈,再传到父亲李连生和他本人,共历一百八十余年。弦子戏的声腔主要源于陕南的说唱艺术“莲花落”。据李鉴德说,在其曾祖……[详细]
  庙会、香会是历史上遗留的集市形式之一,伴随宗教,一般多在寺庙及其附近山岳、集镇举行。起始纯为庙祭,后渐演变为物资交流会。一、城隍庙会会期三天,从农历四月十七日起会,十八日是正日,庆贺城隍寿辰。二三家戏班在城隍庙戏台和上察院新搭戏台昼夜演出,各献技艺,激烈竞争,唱对台戏。庙内或富宦、商贾、社会名流陈设家藏文物古董,让人观赏、品评,谓“摆六所”。庙后寝宫有马畅和本县两家自乐班演唱。寝宫上悬一对九莲灯,……[详细]
  “四船扑莲”流传在城固县汉江河畔的白岩村一带。舞蹈通过四个船姑娘,驾着四条彩船,在四个艄公的协力配合中,围、追、扑、赶一朵莲花的表演,表现了水乡人民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的情感。“四船扑莲”流传在城固县汉江河畔的白岩村一带。舞蹈通过四个船姑娘,驾着四条彩船,在四个艄公的协力配合中,围、追、扑、赶一朵莲花的表演,表现了水乡人民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的情感。传说很久以前,有个老渔翁和他的女儿爱莲,去汉……[详细]
  柳毅传书是发生在陕西省长武县芋元乡柳泉村的一个真实故事,后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化为传奇故事或神话故事,终被历代文人定格为《柳毅传》(传奇,唐代陇西人李朝威著)和《柳毅传书》(杂剧,元代尚仲贤改编)等,载于中华民间文学史册之中,影响深广。柳毅传书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武本地更是影响深远。公元七世纪时的唐高宗仪凤年间,苏州城里滚绣坊有位书生,名叫柳毅,进京赶考,可名落孙山,打点行装返回吴地前,去京城……[详细]
  定边民间道教音乐通常是道士们作道场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内容。道场是为善男信女祈福禳灾、超度亡灵而设坛祭祷神灵的宗教活动。有以下两类:一、祈福道场:大则为国家祝厘、禳解灾疫;小则为民安宅镇土、祈福祝寿。祈祥道场程序:选择吉日(玉皇大赦、庶民上表之日)。吉日前七天,祭主家清扫宅院,忌荤食(俗称:清锅灶)。布置场面。于正房中央墙壁悬挂《三清神主》;对联是:三清此日临金殿,玉帝今朝赴醮筵。横眉:万圣临。供桌上……[详细]
  吹唢呐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以前,一班吹手由五人组成,两个吹唢呐者,既一个压上眼吹高音(吹上手),一个压下眼吹底音(吹下手),另外三个分别是擂鼓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