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特产

陕西省民俗文化

  地处秦岭以南的陕南地区由安康、汉中、商洛三市组成,总人口876.83万人,版图面积7.002万平方公里。因地处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流域,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位于陕南地区重镇的安康市汉阴县,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横贯东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陕南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革命时期陕南重要革命力量——陕南抗日第一军的诞生地。由于属陕南革命老区,在红军时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有着光荣的斗……[详细]
  哑柏刺绣可溯源于西周、秦汉初兴,随唐继起,衰落于民国,振兴于今。哑柏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气候温和,适宜于栽桑养蚕、抽丝织帛。清乾隆年间,周至县令邹儒大力推广蚕桑事业,并在哑柏建有织帛工场。按照哑柏乡俗,姑娘出嫁,必须上等绣品陪嫁,方显姑娘才艺。一是居室绣品门帘;二是床上被面、枕头;三是服饰、凤冠、霞披、裙袄等;四是小装饰品,荷包、香包、飘带等。有的习俗还保留至今。手绣以平针、齐针、散套针、切针、扣针……[详细]
  横山县境内流传的陕北说书,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从事说书的人多是盲人,六十年代初有百余人,遍及全县。建国前,盲艺人走门串户,为群众说平安书、祈福增寿。建国后,说书成了一种娱乐享受。横山说书形式简单,活动方便,不受时间、地点和听众人数的限制,穷乡僻壤都可到,家庭院落,田间地头也可说。陕北说书原来只是一人表演,在右小腿绑三层竹板,左膝上绑一扇小铜钹,右手背戴一串蚂蚱子,配合……[详细]
  陕南山区的山民们,不论谁家宰杀了肥猪或是猎获了较大的野物,便要请邻居相好来吃剖膛。这吃剖膛以肉为主,并无多少蔬菜搭配。只消磨上几升黄豆,做起大碗豆腐,洗净成筐洋芋,或焖或煮,弄一大锅,用几只大盆盛起,放在院落、碾盘或树疙瘩上,由客人或蹲或站围着去吃,那肉片切成如木梳大小足一指头厚,那酒是成桶的自酿的包谷烧。只见那男男女女吃肉如吃豆腐:喝酒如喝凉水,吃得嘴角流油,喝得满脸通红。平川人初进深山,见这大……[详细]
  延川秧歌最能展现延川男人粗狂豪放、幽默乐观情怀。起源于古代祭祀、迎春礼仪、戍边军旅庆功及与农民欢庆丰收时手舞足蹈表演密切相关。在表演过程中,由起着领唱和领舞作用的“伞头”带领演员尽情地扭,表达热情和快乐。扭的动作幅度越大,体态越灵活,越能博得满场喝彩,越能体现秧歌感情热烈而纯朴、真诚,形式犷悍的艺术性。秧歌的组织和演出,离不开“领头”的作用,他是秧歌队的“龙头”,又称“伞头”。“伞头”不但文才和嗓……[详细]
  延川民歌是陕北民歌重要组成部分,在延川俗称“山曲”或“酸曲”,具有北方民歌艺术特性。人们喜、怒、哀、乐皆可用民歌形式来表达,已成为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可分为“信天游”、“小调”、“酒曲”、“对花调”等,其中以“信天游”和“小调”流行为主。信天游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即时随口编唱。每段两句,上句起兴,下句点题,言简意赅,配合默契。也有多段分节式抒情式的叙事体。曲调多达几十种,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详细]
  说书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古老民间曲艺。以前本县说书艺人几乎都是盲人,他们走村串户,怀抱三弦或琵琶,腿上绑着甩板,一个人边弹、边唱、边说,听众可多可少。说书是说唱艺术,唱占了很大比例,艺人们常说:“说是骨头唱是肉”。内容包括远古神话、历史传奇、百姓故事、新闻、奇闻趣谈等,说书人都能说得活灵活现,对那些邪、恶、丑予以嘲笑和鞭挞,对真、善、美大加赞扬与歌颂。说书场所人少时设在窑洞里的炕上或地上,人多时设……[详细]
  延川道情作为陕北道情的分支,属后起之秀,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民间曲艺。道情本为道场曲,是服务于道教的一种音乐形式。延川人把道情与陕北民歌谣、民间舞蹈融洽在一起,有了一种新的曲艺形式——说唱韵味浓厚,表现出明显的曲艺色彩。简单粗犷的戏曲,闹社火的秧歌服,粗犷的秧歌舞,地道的方言土语,构成了道情戏独特的表演形式。延川民间流传大量道情剧,如《走南阳》《忤逆子》《三回头》《牡丹亭》《李四接妻》《十万经》《……[详细]
  阳武仓颉的诸般奇人异事早已传至黄帝。黄帝久有纳贤之意,只是难得召见。当时黄帝居住的桥山距离阳武国较近,黄帝的妃子丽娱恰巧又是阳武国人,距仓颉家只是洛水之隔。因此,黄帝对仓颉的事迹知道不少,心中总是惦念不已。由于黄帝时常想念仓颉,一日,借出游华山,便带着妃子丽娱和一班近臣顺路去阳武国会晤仓颉。不料是夜三更黄帝做了一梦,梦见桥山中突发山洪,赶得他与群臣无处躲身,妃子丽娱被洪水卷去。黄帝大喊一声惊醒,心……[详细]
  榆林地区群众十分好客,亲戚朋友上门,热情接待。群众认为:有亲朋上门是自己的荣耀,也是有人缘的标志;如果亲朋好友长久不上门,则是生活破落或离离寡合的表现。客人来了,主人开门并揭起门帘迎接,让客人先进,然后自己才进门。进门后,主妇就扫席子,铺毡,让客人上炕。客人不上炕有“立客难待”的说法。上炕要脱鞋,俗话说,上炕不脱鞋,走了再别来。客人上炕后,主人敬茶敬烟,问寒问暖,给客人敬东西时,主人用双手递送,毕……[详细]
  神龙花秋千既是一项可陶冶情操的地方民俗娱乐活动,诞生于蒲城县城北20千米的罕井镇西南村。据族中老人讲,旧时家簿记载是在明朝时,在朝廷做官的族人王理和王义将宫里的秋千按原样传袭回村的,距21世纪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神龙花秋千表达了地方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蒲城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兼具丘陵、台塬、平川地貌,盛产小麦、玉米、棉花、酥梨,是国家级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详细]
  起源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在楼观建清庙,祭祀老子,是庙会的先声。魏晋南北朝时,周至建起一些佛教寺庙,庙会渐兴。唐代李渊认李耳为远祖,在楼观大兴土木,修建规模宏大的宗圣宫等建筑。唐代皇帝6次到楼观,举行隆重的皇家谒祀大典。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副将伊斯出钱营建大秦寺,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正月初七(2月4日,礼拜天)立碑,信徒- 庆祝50天,这是首次正式记载的周至庙会。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详细]
  渭河以南古会,亦称过会。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起源于秦汉,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延续至今。这个风俗既是渭河以南,秦岭以北,东起潼关,西至宝鸡这个关中平原腹地广大农村所独有的、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的鲜明标志,又是千古帝都咸阳和西安之间、渭水和沣水流域黄土地上一枝永不败落的鲜花。过会,既不同于过年,又不同于其他乡村流行的各种各样的传统古会、庙会。它一般是从农历六月初开始,到七月底结束,历时两个月。……[详细]
  陕北的民间有一种叫“搭平伙”的习俗。搭平伙的时间一般是在晚上或霪雨天,此时,人们往往聚会在一起,地点大都是村子的中心,人又比较户拉(爱门户),或者是光棍汉家,大家坐在一起山里上,沟里下,说长论短,也有时人们在一起玩牌耍棋,或者听别人说西游(讲故事),时间长了大家都感觉有点饿,这时有人提议“搭平伙”,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能哩(可以),然后众人就七嘴八舌地提各自的方案,有的说杀只羊,有的说买几只鸡,……[详细]
  花棍也叫“浑身响”或“霸王鞭”,主要流行于延安、富县一带。花棍用木棍制成,一般长近四尺,粗不过一寸,花棍上凿有很多空槽,槽内装有二至四枚可活动的麻钱(铜钱)或钢环,为了美观可染成花节状,表演时演员身穿古代兵丁服或现代秧歌服,手持此棍,从头、肩、腰、腿、脚等部位翻身、打转、缠腰、踢腿、有节奏的依次击打,并带有民间武术动作,同时还发出“沙、沙”的响声。表演场地在广场和舞台均可,舞台表演人数一般二至八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