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柞水渔鼓是陕西省柞水县的一种汉族民族曲艺形式,起源于陕西南部柞水县,是陕西省独树一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柞水渔鼓声腔曲调源于湖广、汉江流域,而柞水又为中国南北结合部交织区域,境内又有从关中迁往而至的客籍,南北语音方言长期杂汇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方言土语,音乐的声腔基于此而形成,形成了现如今的柞水渔鼓声腔派别。柞水地处陕西南部,商洛市西北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之南麓。柞水县独特的地理……[详细] |
![]() | 镇安渔鼓是一种古老的汉族说唱艺术,属于道情的一个分支,广泛流传于陕西省镇安县,是陕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中段,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传统艺术和特色剧种得以完好保存。明清年间,渔鼓由湖广移民传于陕西镇安,与当地的花鼓小调、道情戏等民间音乐想融合,逐渐形成了“镇安渔鼓”这一独特的汉族曲艺曲种,渔鼓也是镇安当地流行最早的民间乐器之一。当地许多民间艺人背着渔鼓走家串户……[详细] |
![]() | 镇巴渔鼓是陕西陕南地区汉族民间曲艺中的主要曲种之一,主要分布于镇巴县的盐场镇、观音镇、泾洋镇和青水乡。邻县陕西省西乡、南郑、紫阳、汉阴和四川万源、通江等地亦有分布。镇巴渔鼓是以汉中镇巴话为唱、白基准语音,一人兼多角坐唱,采用曲牌和板腔综合体讲唱故事的陕西地方曲种。明末清初已在镇巴盛行,其源据传由川、鄂籍移民带入,与四川“竹琴”有较密切关系。曲目丰富,艺人多,流传广。当地人称镇巴渔鼓为“渔鼓筒”“道……[详细] |
![]() | 周至道情是流传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道情,是道教宣传教理教义为道教服务的一种汉族民间演唱曲艺。最初宣扬道家的修身养性,改恶从善为宗旨,也是道家所说的“点化”。周至县历史悠久,周至县楼观台是老子(李耳)说经的地方。后来,在汉、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楼观台成为全国有名的道观,来往1及游人很多。在这种情况下,道教内有人将教内的经典,文献等改为“道情”演唱。楼观台也是“道情”这种……[详细] |
![]() | 八岔戏,又称“七岔戏”“花鼓戏”“小调戏”“岔口戏”,是流传在陕西省安康市的一个新创的汉族戏曲剧种。八岔戏是安康土生土长的艺术与外省流入的民间艺术融汇、衍化、丰富发展起来的,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八岔戏的历史】八岔戏的形成发展经历了唱民歌——打围鼓(赛唱)——小场子、地蹦子(民间歌舞)——民间戏曲(八岔戏)的演变过程。公元1650年(清顺治六年),朝廷下达了垦荒令,第一次移民进入当时颓……[详细] |
![]() | 在富平,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领,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这种艺术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源于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每年春节,各乡各村,群众自发组织,抬芯子、跑竹马、踩高跷、耍狮子、走村串户,十分热闹。这种喜庆活动,……[详细] |
![]() | 关中道情是陕西省的汉族皮影戏剧种之一,以长安为正宗,亦名“长安道情”,又称“拉波戏”,盛行于长安、蓝田、户县、咸阳、兴平等地。它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前者流行于黄河两岸,后者流行于陕北及内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区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凉调”等分支剧种。相传道情是出家人求施舍化缘时诵唱的“道中情理”,关中民间长期有“一经二词三道情”的说法,由此可知它是由关中道教的诵经唱词演变发展……[详细] |
![]() | 煮腊肉也叫腊汁,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七、八开始的。先把风干的鸡鸭鱼肉等食材洗净浸泡。到年三十正式开煮。用新鲜的大料调和,勾兑出深红色的卤汁,把浸泡好的食材放进锅里烧开、翻身,透去血水和泡沫,捞出来稍微凉干,然后根据易熟程度,分批次放进卤汗锅烧煮,到熟透为止。煮好的腊汁肉色红嫩,香气浓郁,吃来满口生津。孩子们先吃为快,个个小嘴油汪汪的。大人们只尝个味道。正月里,只要有客来,先是米酒元宵,再后是白米饭和腊……[详细] |
![]() | 谷雨祭祀仓颉起于何时无人考证,祭祀历经数千年,而约定成俗。在陕西白水史官乡每年谷雨都要举办仓颉庙会,并于谷雨这天公祭或民祭仓颉。国民党元老,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于佑任先生,民国九年谷雨节,在参加仓颉祭祀活动时,曾挥毫题下了“文化之祖”的牌匾;国民党将军朱庆澜民国22年在参加谷雨祭祀并视察黄龙山垦荒后,捐资修缮了仓颉墓并亲书“画卦再开文字祖,结绳新创鸟虫书”的名联。仓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劳动者的创……[详细] |
![]() | 留坝是秦岭山区核桃的县区之一,在民间流传着一种“刀砍核桃树”的习惯,实际这是一种科学管理核桃树的方法。每年到冬季尾和春季初的季节,山里的核桃乡村就开始“刀砍核桃树”,直砍得核桃树根上部成鱼鳞口。春节过后,天气渐暖,冬眠的核桃树开始上水了,腊八“刀砍核桃树”,可以砍死藏在核桃树皮中的害虫卵,再之核桃树中的苦涩水也就流淌出来了,流出了枯涩水,能够提高核桃产量,减少疏果和落花。现代科学管理中也发现这种“……[详细] |
![]() | 在留坝县,给老人过生日,是件非常隆重的事。不光亲友就连村里乡邻也携礼物赶来祝寿。当地人把这叫做赶“牛王会”。为啥要把祝寿说成赶“牛王会”呢?这是因为在十二生肖中牛居前(本来鼠在首位,可它名声不好),以此寓意过生日者辈份高,寿数长。人们把记住别人的生辰时日视为要事,特别是主人若能请谁在生日那天来家“耍一耍”,那就更感荣耀了。逢老者生日,赶“牛王会”的人就三三两两相约,在生日前一天下午带上糖果糕点、溜……[详细] |
![]() | 在留坝乡村中,有卖牛不卖牛笼嘴和鼻绳的风俗习惯。买牛的人,都要自带鼻绳或自备笼头,就是买主花钱买,畜主也不愿意把鼻绳和笼头一起卖,更不用说牛带的铃铛和笼嘴了。追其这风俗习惯,内涵讲究和多:如果让买牛人把鼻绳和笼头等连牛都买去了,就意味着带走了卖牛主家的财产和福份。更重要的是怕日后再养牛槽头不顺,发展不旺。这一风俗的流传,既是养牛农家为图卖了牛过后吉利,同时又反映了养殖户以农为本,以农为业的忠诚淳朴……[详细] |
![]() | 第一怪:西北西南一脚踩;汉中地处西北地区,但因有大秦岭阻隔,其气候、降水、物产和植被等都和西南地区相同。人们到了汉中,虽从行政区域中说到了大西北,但各种生活气息都让人感到是西南。第二怪:川音川味口难改;汉中也因大秦岭阻隔,和关中地区交往不便,自古以来,人们的民间生活往来和社会文化交流,大多都是与川北地区进行交流,故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川音语系和川味饮食文化。第三怪:男女老少爱穿戴;汉中盆地气候适宜,……[详细] |
![]() | 人们为女儿置办嫁妆,通常是以物品的贵重和时兴为标准,而汉中南山一带姑娘出嫁时,却以腌菜为最珍贵。有首民谣说:“巴山姑娘怪,出嫁要腌菜,嫁妆没腌菜,往后头难抬。”因之,女儿长到十八九岁时,母亲就要为女儿准备嫁妆腌菜。嫁妆腌菜的品种越多,姑娘就显得越光彩。这种风俗在陕南巴山一带,尤为盛行。腌菜有资格做嫁妆,必定不同凡响。嫁妆腌菜在制作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首先要选好菜。陕南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这时气候……[详细] |
![]() | 城固善食,尤以原公名。原公吃食中,清汤杂烩为上品。原公于县城北十里处,乃名乡古镇。这个镇子很是特别,有两点十里八乡不可比:一曰人稠。诺大个镇子,住着两万民众,房挨房,脊连脊,几条巷子贯穿其间,像个迷魂阵。有这么个顺口溜相传至今:东西原公十里吊,一里一座庙,八百(爬柏)菱雀树,七十二槽槽……,足见其不同凡响。外乡人如一人进巷,你无论如何是独自走不出来的。原公真是个了不得的奇镇。二曰善食。因人口稠密,……[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