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志丹羊皮扇鼓是流传于陕西省志丹县的一种独特的汉族鼓舞艺术,是足以与安塞腰鼓相媲美的陕北鼓乐艺术,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是志丹羊皮扇鼓的活跃地。志丹县原名保安县,保安县的历史源渊流长,可以上朔到宋代。西击属狄,春秋属白狄,三国两晋时属匈奴地,隋属延州地,1269年元降保安州为保安县,1936年为纪念民族英雄刘志丹而命名志丹县。志丹羊皮扇鼓何时形成,经过了多少年的历史变迁,……[详细] |
![]() | 阿宫腔系陕西关中中北部地区(礼泉、咸阳、泾阳、高陵、临潼、耀县、富平等市县)皮影戏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其唱腔旋律不沉不躁、清悠秀婉;行腔中的“翻高”、“低遏”、“一唱三遏”为其特色。阿宫腔音乐长于刻画、抒发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如《王魁负义》中焦桂英唱段的凄楚哀怨、热耳酸心;《白蛇传》借伞中许仙与白素贞对唱婉转情切、缠绵悱恻;《杜鹃山》中雷刚哭大江则高亢激越、荡气回肠。这些经典唱段不但为广大观众所……[详细] |
![]() | 洛川蹩鼓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洛川县黄章、永乡、旧县等乡村,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陕西方言称“蹦跳”为“蹩”,此舞以蹦跳为特征,故称“蹩鼓”。洛川为战国时秦、晋、魏争夺之地,传说蹩鼓即由军阵演变而来,其后通过与当地民间祭祀祈雨活动结合而流传至今。黄章乡已确知的蹩鼓表演传承者已达六代之久。洛川蹩鼓表演者均为男性,表演时头包战巾、背插战旗、腰系战裙、腿扎裹带,或挎鼓,或持锣、钹(大镲……[详细] |
![]() |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是千余年来流传在陕西省蓝田县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间吹打音乐。蓝田县位于关中平原东南部秦岭北麓,是古长安南通荆楚巴蜀的门户。据史料记载,可容纳千名僧侣的蓝田悟真寺水陆殿在唐代已是官方和民间举办大型佛事的重要地点。在水陆道场等大型佛事活动中,吹鼓乐助兴营造气氛,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这一形式由僧人和民间乐手传承至今。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分为行乐和坐乐两类,因演奏所涉事由严肃、庄……[详细] |
![]() |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音乐之一,白云山道教音乐由三部分组成,即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是以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白云山道教音乐,并成为道教音乐四大流派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派。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白云山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等,持陕西布政使司贴来白云山总理教务,首次把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传到白云山,因而……[详细] |
![]() | 汉调桄桄又称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戏,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并曾流传到川北、陇东、鄂北等地。汉调桄桄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本戏五百六十多本,折子戏一百七十多出,其中《刘高磨刀》、《镔铁剑》、《夕阳山》、《水灌晋阳》、《红缨披》等百余种剧目为汉调桄桄所独有,《帝王珠》、《无影剑》、《呢喃阁》、《草……[详细] |
![]() | 靖边信天游是广泛流传在陕西省靖边地区这块土地上的汉族民歌,当地群众称之为“山曲儿”顺天游。靖边信天游语言质仆,曲调优美感人,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是人们喜爱的的民间音乐形式,因而经久不衰。世代传唱,并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信天游,是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田园文化自然交融的最直白、最简洁的表达形式。靖边信天游发祥于于草原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古夏州——靖边—带,并主要流行陕北地区。靖边信天游就是草……[详细] |
![]() | 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该剧种唱腔板式齐备,伴奏乐器很有特性,细腻幽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皮影造型优美,人物个性特征明显、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清乾隆、嘉庆年间,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举子,为碗碗腔皮影著有《十大本》等许多传统剧目,至今流传,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搬上舞台,久演不衰,为陕西的戏曲艺术作出了……[详细] |
![]() | 秦腔是元明之际流传于关中一带的劝善调及当地民间音乐与关中方言结合形成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部地区。明清之际,秦腔由陕西商人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一带,在清初成为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戏曲剧种。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三千多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及各种神话和民间传说,其中包括《春秋笔》、《和氏璧》、《玉虎坠》、《紫霞宫》、《麟骨床》、《长坂坡》、《卖华山》、《临……[详细] |
![]() | 洛川,地处陕北南部,塬面宽阔,沟壑纵横,古属雍州之域,夏商系西河国地,周平王十五年(公元前756年)秦文公设置鄜畤,后秦建初8年姚苌于县北部始设洛川县,沿袭至今已历时1600余年。洛川“地接关辅风承周秦,境临洛渭俗融戍狄”,古老的黄土高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悠久的历史在这片塬上留下了众多的印迹,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风俗具有了多样性。在这片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黄土地上不但遗留着一大批……[详细] |
![]() | 西乡打锣镲流传于陕西省西乡县白龙塘镇贯溪村的汉族舞蹈。贯溪村的汉族劳动人民长期以耕织和渔猎活动为职。为了祈求神灵保佑丰收,修庙祭祀成为当地群众的愿望和习俗,每年都要举行庙会(船桥会),后来演变成春节灯会。西乡打锣镲是十分独特的汉族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贯溪村位于白龙塘镇牧马河南岸,距何家湾、李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不远。曾经,这里土地贫瘠,山荒水患,兵灾匪扰,百姓生活十分……[详细] |
![]() | 西山刁鼓发源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香泉镇水柏村,具是陕西宝鸡市汉族民俗传统文化之一,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据考证,西山刁鼓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刁鼓是与历史悠久的地社火、笑谈(当地民间流传的一种小对对戏)相伴着流传下来的,社火中没有鼓就烘托不出来那种热烈的气氛,慢慢地鼓也从单一的伴奏,逐渐演变出了表演功能,就成了我们现如今看到的带有舞蹈动作的刁鼓。在徐州双沟画象石上有一个建鼓舞场面,西山刁……[详细] |
![]() | 监军战鼓是陕西咸阳永寿县汉族民间音乐,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监军战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集体演奏的音乐形式,表演人员少则三四十人、多则百余人,因而表演起来,鼓点整齐,声势震天,有着震撼人心的气势,使人遥想古代战鼓的鼓舞士气,冲锋险阵的威武壮观场面。监军原系武将职官名,监军战鼓是唐时鱼朝恩在永寿县驻节开府而得名。明清时,地处联结陕甘官驿大道上的监军集镇,商贾云集,贸易繁盛,口外的食盐、皮……[详细] |
![]() | 秦琼敬德门神传说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门神是中国历来信仰群体最多的神祇之一,传说中的秦琼和敬德是唐名将,关于他们的故事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憧憬和喜爱。贴门神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风俗之一,每逢除夕,人们便把旧门神撕下来,换上新门神。门神,顾名思义就是守护宅门的神灵,是古代人们想象出来的宅院保护神的统称。过去门神主要贴于大门的门板两侧,主要有“驱鬼避邪”和“祈福迎祥”两类门神,包括……[详细] |
![]() | “花苫鼓”流传于渭南地区大荔县石糟乡九龙村,是一种少见的由女子(过去是男扮女装)击鼓、男子伴奏的民间舞蹈。表演时,鼓手腹前挂一个扁圆小鼓(鼓的直径约35厘米左右),并用一块长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的彩花绸缎做鼓围子,围遮鼓帮,垂于鼓下,当地俗称“鼓苫子”,“苫”,当地方言,指用物遮盖的意思。花苫鼓由于鼓手扮相俊秀、服饰华丽,群众又称其为“花鼓”、“花社火”。表演时,女子击鼓、男子击镲敲锣伴奏,另……[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