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特产

甘肃省民俗文化

  魏晋壁画墓画幅拓片,取材于出土的魏晋墓壁画,其拓片色彩绚丽,古朴典雅,装饰精致,富有地方特色。……[详细]
  藏语称作“俄荞”,意为十月五供法会,汉语俗称然灯节。-十月二十五日,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成道圆寂的日子。僧俗教民通过点燃不息的酥油灯来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并以此颂扬佛法如光明火炬,永远驱散黑暗、愚昧之功德。在西藏,燃灯节创立较早,叫“琅麦”,意思是全世界都有佛法的火焰在照耀。届时僧俗或在寺中、或在自家佛龛前点燃酥油供灯予以纪念。这个节日是全民性的,几乎所有僧俗都会参与,尽其力量供献。由于宗喀巴……[详细]
  西峰区是周先祖公刘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地。周代的遗俗和农耕文化是孕育出民间荷花舞文化的历史人文环境,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享誉世界舞台、载入《20世纪中国民族舞蹈经典》的“荷花舞”就源千这里,庆阳也因此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荷花舞之乡”。“荷花舞”原名“云朵子”、“地游子”,又称“地飘儿”、“云影子”、“地云子”等,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叫“跑花灯”、“莲花灯”、“荷花舞”。源于周族的赛社祭……[详细]
  软木画天水生产的软木画棚栩栩如生,造型优美,形象逼真,生动感人。软木画是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品,它用质地细密而轻盈的软木(栓树皮)作原料,经过切削、雕镂、布景等精巧细致的制作,构成巧夺天工的画面,运用浮雕、圆雕、透雕各种技法。充分表现层次丰富、立体感极强的花鸟鱼虫、山水风光、亭台楼阁、屋字轩树、园林建筑等艺术造型,配制成各种不同规格的单屏、吊挂、壁饰等精致而美观的陈列品。目前,产品行销兰州、西安、新……[详细]
  “东山转灯”是舟曲县东山乡遗留下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是整个正月活动的中心,被称做是东山乡村民的狂欢节。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东山转灯”不断吸收了宗教文艺的精华,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表演形式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东山乡自古就有“转灯踩道”和“迎灯”之说。每年从腊月起开始做灯,农民破竹扎灯,糊灯贴花,捆扎火把。民间艺人扎制的各种彩灯,灯具各异,有手提宫灯、八卦灯及象形的鸡、鸭、鱼灯……[详细]
  剪纸是我国民间工艺之一。剪纸实用性广,过年时除做窗花、挂笺,还可做灯笼、喜庆花,在农村剪纸作鞋花、枕花、帽花、肚兜花、衣袖花、围裙花等。剪纸以单色为主,也有套角的,还有撕纸;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还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手法多样,内容丰富。剪纸的工具,一般用一把小剪刀,有的艺人还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制,称为“刻纸”。剪纸表现的题材非常广泛,有人物、花卉、动物、风景、神话故事、民间生活片断等。甘谷剪纸历……[详细]
    戈壁石画 是嘉峪关戈壁滩和讨赖河中天然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经过加工处理,把图画在上面。它多姿多彩,寓意幽深,豪放潇洒,错落有致。戈壁石画的内容较广泛,有戏剧脸谱,12生肖,古建筑,风光人物等,很受旅游者的青睐。( 嘉峪关)……[详细]
  兰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也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苦水太平鼓则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鼓的鼓身为木质,大红颜色,绘有龙狮;鼓面为牛皮,绘有太极图案;鼓体较重,十数斤不等。表演时,几十人乃至上百人列出大型的阵势,鼓手们斜背着太平鼓,持鞭击鼓打面,阵容雄浑庞大,节奏起落有序,身法刚健多变,声响震耳欲聋,方圆十数里外都能听到隆隆的鼓声。太平鼓,鼓太平。苦水太平鼓表演的文化内涵,意在祈求天……[详细]
  苦水社火是丝绸之路沿线最壮观的民俗活动之一,于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当日表演,集中了高高跷、太平鼓等经典节目。表演之时,演出人员就有几千人,观众就更多了,簇拥在乡村的道路上,场面宏大,人山人海,蔚为壮观。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先生创作的巨幅水墨长卷《苦水社火》,长达31米,是他在丝路沿线采风时为苦水社火的盛况所吸引,用一年半的时间创作而成。这幅画在全国巡展,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今年四月在兰州展出,更……[详细]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欢度此节,各地民俗大同小异,而甘肃省舟曲县别具一格,独有特色,与国内外闹灯会不同,世界绝无仅有。素有“小扬州”、“赛扬州”之称的舟曲元宵楹联灯会,据传:灯火兴隋唐,对联盛明清。活动主要由楹联松棚大会、十五庙会、十九“迎婆婆”为主的内容形式组成。在舟曲年小十五大,从正月初八始,县城四街两关就组建各自的灯会组织,划定各家地段,每家负责各自地段的立架、挂灯等事宜。灯对架多达800多……[详细]
  藏语意“珠玛托地”采花节。起先,插岗、拱坝、铁坝、大年在农历五月初五日选人扮猴(猴为“珠玛”),披树皮,走村串户蹦跳祝福,人们恭迎赠酬。博峪藏族为纪念传说中的汉族医仙兰芝姑娘(又名“达玛”),于五月初四日,青年男女结伴攀登茨斯卡山,欢歌舞蹈、通宵达旦,采摘鲜花。初五日,个个头戴花环,背着满载鲜花的背篓,一路花香一路歌。村人齐聚麦场为采花者们隆重举行欢迎仪式。敬酒毕,轻歌曼舞,相互祝福。礼毕,姑娘们……[详细]
  农历五月初五日,巴藏乡后北山朝水活动历来是藏汉群众盛大节日。人们自古至今传颂着一位善良美貌的医司仙子下凡此地,呼风唤雨,驱走人间瘟疫,治愈因护救自己而失明的小伙眼睛。从此两人相爱,历经艰险困苦,终在一崖洞结为伉丽,生下聪明可爱的孩子。不料,天宫王母查悉此事,施雷击死他们的孩子,卷走医司仙子,堵住洞口。此后,崖洞下凡有呼喊声振荡,洞口必泻出清澈激流。从此,每年此时节,众人纷纷集聚这里,欢聚“喊瀑”处……[详细]
  敦煌书画主要有仿古壁画、丝路风情画、裱画、仿真壁画残片(泥皮画)、书法、卵石画及文物拓片等,其中以仿古壁画见长。仿古壁画以丰富多彩的莫高窟艺术为临摹对象,复制加工而成。其形式有客观临摹、复制临摹、创意临摹3种。壁画的线条流畅,色调明快,具有一定的装饰美和原始美。敦煌书法主要以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为主,还有大量挖掘出土的敦煌简牍。其书体风格独特、包罗万象、称之为“经书体”。敦煌遗书中的硬笔书法,是中国书……[详细]
  伯夷、叔齐互让君位,不食周粟,采薇隐居而死的故事见于多种经传史籍,千百年来传唱不绝。而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4公里的夷齐古冢,就是二位圣人隐居采薇直至饿死后的墓葬地。  首阳山属西秦岭末梢的延伸山脉,属丹霞地貌,境内群峰耸立,林木参天,1998年被命名为“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夷齐古冢山上有清圣祠,内有著名雕塑家何鄂雕塑的伯夷叔齐塑像,祠前有伯夷叔齐双冢。“伯夷叔齐祭祀”活动便在清圣祠举行,每年农历……[详细]
  高台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中下游,当地居民大多为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军民之后裔,具有浓厚的尚武好斗之风。流传在当地的《通背捶》、《八虎棍》皆起源于中原地区,而在当地发扬光大。通背捶的主要特点是动作舒展大方,不尚花絮,劲力纯厚,终于技击。通背捶就是胳膊比别人长的捶,捶就是拳头。手法上主要有展劈挑撩、砸砍撞推,挨崩挤靠等,腿法上主要有踢踹蹬踩、绞绊扭拐等,上下兼备,协调自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