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特产

甘肃省民俗文化

  高台雕彩玻璃画是与制镜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工艺画,在制镜生产过程中为制镜装饰,特殊制作方法也成为一种独立画种。其制作工序如下:一、清洗玻璃涂蜡液以水洗、干擦清洁玻璃,熬炼石蜡溶液,根据季节,冬季加适量甘油软化,夏季纯粹加硬脂酸,将熬制好的蜡液用毛刷均匀的涂刷于玻璃表面。二、雕画线条及蚀刻将涂刷腊液干燥后的工作面置于图案墨稿上,按照画稿的要求,用粗细不同的竹笔,雕画图案的造型线条,边雕边用干净软毛刷,扫……[详细]
  大轱辘车是历代农业运输,乃至运人载物、短途长途的主要工具。大轱辘车以其轱辘大且结构合理、坚固实用、经济而闻名遐迩,成为高台的一大特色。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高台已有大轱辘车的辙迹,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大轱辘车才被手扶拖拉机、小三轮等现代机械替代。如今大轱辘车已从人们的视线和记忆里逐渐消失,大轱辘车的制作技艺也因此而面临失传。高台大轱辘车主要由车辕、车匣、大轱辘以及相关配套的勾心、鞧……[详细]
  高台唢呐曲主要有《封都官》、《十里墩》、《方腊坐帐》、《行五方》、《开门》、《马道岑》、《三皈依》、《诸真忏》、《二尊咒》、《四合四》、《小摆队》、《孟姜女哭长城》、《超十殿》、《十王忏》、《三官鐟》、《救苦鐟》、《朝天子》、《祭菜》、《弼马温》、《沙滩宴》、《劫江》、《苦柳青》、《抱马坑》、《马秀英吊孝》、《小儿子出兵》等。代表性传承人有高台县新坝乡边沟村的邓应鼐、邓应勤、邓应杰、邓有俭和罗城乡……[详细]
  根治婴幼儿疝气秘方,是高台人民在久远的生产生活中探索总结出的治疗10岁以下婴幼儿疝气的简便易行的“土方子”,具体方法如下:按幼儿腰围大小,用8号铁丝箍成一个玦形环,置于腰部,看病症发生部位,在相应一侧玦形环开口处制直径约2.5——3厘米圆圈,圈内置球状药包(内置麝香、草果等7种中药材),使药包紧贴发病幼儿小腹,再用线绳连接铁丝环两端以进一步固定,日夜不离其身,该装置连续使用6——12个月,症状便可……[详细]
  高台面筋、凉粉,是高台县历史悠久的地方特色小吃。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纵贯全境,自明代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理想地域,盛产小麦、水稻等作物,是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与临泽、甘州等县区共同成就了“金张掖”的美誉。发达的农业基础,为饮食文化的兴旺发达提供了可能。正因如此,“金张掖”孕育了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高台面筋。其工艺独特、味美爽口,为待客佳品,可热吃,可冷吃,也可晾干……[详细]
  醋,又称醯(xi)、苦酒、米醋,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各地物产气候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食醋。醋的性能:味酸、甘,性平。归胃、肝经。能消食开胃,散淤血,止血,解毒。高台食醋酿造技艺最早自中原地区传入,又在当地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是高台农业文化历史悠久、饮食文化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高台食醋酿造工艺如下:一是煮投子。也叫煮醋,按2.5公斤青稞、5公斤麸皮的比例……[详细]
  据考证,刺绣的发生、形成期在黄帝时代,大概成熟于舜命禹制作衮服十二章的“衣绘、裳绣”时期。从民俗节日的民俗心态理念推演,端午节制作佩带绌绌(香包)的习惯约有近四千年的延续期。明清时期是环县刺绣内容的丰富期,民国至解放后的60年代,这种针工技艺普及于家家户户,属兴旺期。“文革”中许多内容被当做“四旧”破除,香包民俗艺术一度陷于沉寂。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国家知名专家张道一、冯真、曹振峰、靳之林……[详细]
  新石器时代,环州(环县古称)地域即有了“夫妻之道”,从周祖移居凤城庆阳开始,环江流域便有了男婚女嫁的礼仪,先秦两汉时,婚礼逐渐完毕,唐宋之时(公元618-1279),婚礼习俗基本形成,并绵延至今。主要形式:1.牵线。农村男女大了,媒人从中说合,诸事完妥后,择日相面。2.相面。男女双方约定时日,请来媒妁,然后双方见面。3.挂锁。诸事商量妥当之后,即在媒人主持下,男女双方举行婚姻挂锁仪式,并商定彩礼及……[详细]
  在我国自唐代开始历经宋元,儒、释、道三教各流的历史进程沿续近千年,其间有曲折变化,但三教合流混同的总的历史趋势没有改变。环县兴隆山以道教无量祖师为第一尊神,因此其壁画也以描绘道教神话故事为主,儒、释故事合流混绘,是三教合流混杂这一宗教历史发展进程形象化的体现和反映。绘制是依据壁画“粉本”而绘,布局合理,主次分明,以丰富多变的线条把人物的形象服饰、建筑,山石花草树木等完美地勾画出来,动笔如行云流水,……[详细]
  兴隆山的建筑砖雕图案是部形象化的史书。从兴隆山砖雕的表现和在建筑物上的使用布局来看,一是砖雕本身从构图到制作都十分精细,就使用布局来看,最明显的特点是密集、繁琐。这些特点反映出清代图案艺术的文化走向,这种文化走向的诞生主要来自官方建筑的范例导向。清代的建筑装饰图案必须遵循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一习俗。因而兴隆山建筑物上的砖雕图案,尽管精雕细刻,使用密集,但寓意吉祥,如猴子形象,表示封候,五个蝙蝠形象……[详细]
  梧桐泉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高台县城西南榆木山西侧山崖岭坡之上,距县城38公里,为佛道两教活动场所,因山涧有滴滴泉及梧桐树而得名。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前后,适值春夏之交,游览者络绎不绝,梧桐泉香火旺盛,场面蔚为大观。从四月初一开始,信教教徒及群众就已开始前往寺中朝拜住宿,筹备浴佛节诸项事宜。四月初七晚戌时,在寺内举办放焰口仪式,诵《焰口经》。四月初八日辰时举办浴佛典礼,由主持从藏佛殿请出鎏金佛降……[详细]
  环县黄酒历史悠久,大约产生于明代,因为原料(粘糜子)产量充足而质优,千百年来,兴盛不衰,在环县山区农村十分盛行。改革开放以来,黄酒已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过年过节、酬亲厚友的理想酒品。目前黄酒酿造技艺已进入了持续发展阶段。制作流程:1.选料。即俗称采曲,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用小麦加工磨成块瓣,用“细香草”农山药水拌好,做成方块,放在炕角1个月,称发曲。2.装酒。农闲十月以后,将粘糜子水泡后蒸熟,将采来的……[详细]
  兴隆山在环县俗称东老爷山,其无量祖师庙宇,约修建于明朝中叶,后经明、清、民国几代几次大规模修缮,2008年环县又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所在地也称兴隆山公园。因兴隆山处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地带,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日便是庙会日,三省民众云集,商贾汇聚,善男信女,拜神祭祀,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每年庙会期间,祭祀的戏一定用道情皮影戏连唱神戏三天,也有大戏团或马戏团助兴,每年农历二月最末……[详细]
  地云子,又称荷花灯舞或“地围围”,据初步考证,晚清时的环县就有社火活动,清末明初大盛且有一定规模,地云子那时就是环县社火0类拔萃的舞蹈形式。地云子表演都一般是十几岁的少女,4人至8人不等,表演时,舞者身着五彩缤纷的衣裙(当地有些社火队中也着秧歌服或彩衣),手挽长长的草绿色纱带,肩膀挎有荷花盘的两条背带,(背带长以荷花盘刚离地面为宜),唱着《扬燕麦》小曲缓缓步入舞场,做出“蛇形”、“8字形”、“十字……[详细]
  木钵庙会与兴隆山庙会一脉相承,都是无量祖师庙会,木钵庙为兴隆山无量祖师的歇马凉亭。因此,兴隆山庙会上的万灯会与木钵三月三日庙会万灯会一脉相承。万灯会的民间信仰习俗约产生于元末明初。①每年360天,用灯361只,钩城后,通过道士诵经,神仙开路,游客万灯后,一年360天天天平安。取前景平安光明,道路曲折之意。②万灯用八卦中乾坎艮震巽离坤兑8门。乾门为生门,占据西北方向,8门即休门、生门、伤门、杜门、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