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族宴席曲,是回族人在婚礼、喜庆、伊斯兰节日演唱的民歌形式之一。又称“家曲”、“菜曲儿”。广泛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分为表礼、叙事曲、五更曲、打莲花、散曲等五类。这些宴席曲涵盖了回族群众数百年来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方方面面的历史,可以说是全景式表现回族历史的音乐史诗,是研究回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等的重要资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口头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详细] |
![]() | 玉树地区虽然物质财富上极度匮乏,但却是中华藏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名山之宗、唐蕃古道、嘛呢石之城、帐篷之城”来形容玉树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玉树素有江河之源、歌舞之乡、中华水塔之美誉。玉树民歌即山歌,它是在高山、原野传唱的歌。鸟瞰藏区民歌的分布情况,解放以前昌鲁主要流传在康巴藏区,尤以玉树最盛。在玉树藏族地区流传的民歌中,它是最有代表性。玉树民歌—“昌鲁”嘉雍群培藏族把民歌分为两大类,即“鲁”(……[详细] |
![]() | 黄南藏戏是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戏曲剧种,在19-20世纪中期,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目前主要流行于黄南地区。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发展经历了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说唱阶段;1740-1794年夏日仓三世时期三人表演的形成阶段;1854-1946年吉先甲时期的成熟阶段;1910-1973年多吉甲时期的兴盛发展阶段……[详细] |
![]() | 丹麻花儿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传统1,集戏曲表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举行,会期为五天,一年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举办丹麻花儿会的丹麻镇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东部,是一个土族聚居乡镇。丹麻花儿会起源于明代后期,盛行于清代、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认为是低俗野曲会而遭到禁止,一度中断,1978年以后逐步恢复。据专家认定,……[详细] |
![]() | 《拉仁布与吉门索》是土族民间长诗,用土族口语创作并演唱,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群众中相沿传袭,至今仍为活态的口头文学形式。这部民间文学作品用生动的形象、深沉悲壮的语言及讲唱的形式记述了穷人拉仁布和牧主的妹妹吉门索的爱情悲剧,两人从雇主关系发展到热恋关系。由于吉门索兄嫂的百般阻挠,这对恋人的爱情终归于失败。全诗以讲唱为主,共分8个章节,是土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土族群众最喜欢演唱……[详细] |
![]() | 七里寺峡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南古鄯镇境内的小积石山麓。在这里举行的花儿会至少已有百年历史。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八方群众盛装举伞结伴而来,六七万人云集峡谷,通宵达旦对唱花儿。七里寺花儿会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文化盛会,演唱者均为民间歌手。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无任何乐器伴奏;演唱内容多为情歌。演唱者一般一手轻捂耳朵,根据内容需要用不同的“令”来演唱,所唱曲令达四十余种,代表曲目有《古鄯令》、……[详细] |
![]() | 瞿昙寺花儿会同时也是当地的庙会,从农历六月十四到十六日,共三天。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在青海各地花儿会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据考证,瞿昙寺花儿会从清道光年间瞿昙寺开庙会起,至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一定规模的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是当地群众交流花儿的最大舞台,许多民间花儿歌手从这里走向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瞿昙寺花儿会参与群众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也踊跃参加。在演唱曲令上,除当地的《碾伯令》外,还有《白牡丹令》、《……[详细] |
![]() |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纳顿”土语原意为“游戏”,关于它的历史渊源,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有学者认为,从纳顿节中傩舞傩戏的内容、形式、服饰等考证,纳顿节当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青海三川地区的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七十多个村庄都过纳顿节。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从农历七月十二日的宋家纳顿开始,一村接一村,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一直延续到农历……[详细] |
![]() | 湟中银铜器可分为银器和铜器加工制品,皆具有藏文化的艺术特色。银器制品工艺精细,图案丰富、复杂,造型逼真,表现手法独特,湟中银器工艺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素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而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深受各族群众喜爱。鎏金技术是中国古代的发明。方法是把一毫米厚左右的金箔剪碎,放在坩埚中加热至400℃时,放入汞(1)。黄金与1的比例为1:7,加以搅拌后,倒入水中,形成“金泥”。用“金棍”沾“……[详细] |
![]() | 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主要指“清蒸清烧四次清”传统酿造工艺,即原料清蒸、辅料清蒸,清糟发酵,清蒸流酒,并用花岗岩窖池发酵的四次清操作工艺。该工艺融合多个民族、多个地区的酿酒技术,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祖十贤”。4000多年前,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金禅口,人们以青稞为食,当青稞富足时就会储存到石缸里。偶然之下,人们发现一缸青稞坏了,流出很多液体,但是并……[详细] |
![]() | 塔尔寺僧众主要食品是面粉、奶类、肉类和糌粑。大米只是偶尔吃一点儿,主要饮料为奶茶,饭后多饮酸奶。基本为一日三餐。塔尔寺主要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风味,其特色是:取料广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还有各种农作物,因此荤素配合得当,工于火候,调味以鲜咸,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较丰富,重于煮、炒、闷、炸。在保持自身传统特色的同时,注重“绿色”和“保健”。藏餐的主要原料大都来自无污染的高原地区,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详细] |
![]() | 酿皮是湟源丹城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酿皮加工用“蒸”、“馏”两种方法,馏的酿皮,金色发亮,薄细柔脆;蒸的酿皮,色褐沉重,浑厚肥大,两者色形各异,而味道基本一致。酿皮虽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饥解饿,也可当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冷热均宜,四季可食。酿皮是用当地的小麦加工制成的食品。因为它经济实惠,调料独特,味道鲜美,很得群众的称赞,男女老幼都爱吃。清道光年间丹城有一姓严的经营酿皮,人称“严酿皮”,他卖的酿……[详细] |
![]() | 尖扎达顿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顿”系藏语,意为“箭宴”之意,是安多藏区的一项特有的隆重的庆祝箭赛的活动,是尖扎地区在举行群众性射箭活动时,双方箭手们在紧张激烈的箭技比赛后,为达到和睦相处、友谊长存之目的而举行的一种宴会。尖扎“达顿”自成体系,极具地域、民族特色,是一个以民间射箭和对唱情歌为主要载体,将切磋箭技、表演歌舞、说唱艺术、美酒佳肴融为一体的藏族综合性文体娱乐活动。“达顿”一般由门……[详细] |
![]() | 草原、承载着我们无数的梦想,也保留了无限的文化,蒙古包及其营造技艺是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高超的技能和创作才能。它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和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蒙古包营造技艺也是第二批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这也见证着它的独特性和传承的必要性。在辽阔的草原上,点缀着许多白……[详细] |
![]() | 贵德县六月庙会(俗称为六月会)是贵德地区影响较大的庙会。贵德六月会藏语称为“周卡拉什则”,意为“娱神节”,自明代沿袭至今。从农历六月十九日开始,当地居民将供奉在贵德周屯二郎庙的二郎神和供奉在贵德刘屯文昌庙的文昌神,分别“请出来”,载入“神轿”,走转当地众寺庙后在河滨公园“相遇”。因为传说二郎神是文昌神的舅舅,因此人们将这场“相遇”称为“甥舅会面”。贵德是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迄的,旋从甘肃河……[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