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疆特产

新疆民俗文化

  锡伯族传统婚俗主要流行于新疆锡伯族聚居区。凡是锡伯人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大都保持着本民族的婚姻习俗,在新疆除乌鲁木齐、伊犁地区以外散居的锡伯人当中亦有本民族的婚姻习俗留存。锡伯族的婚俗历史悠久,至今在传统婚姻习俗中依然留存着古代渔猎文化及其后来从事农耕生产时期形成的婚俗文化。锡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属从夫居的父权制婚姻形态。通婚讲究辈分,坚持同姓不通婚的原则。锡伯族的婚姻形式大致经历说亲、订婚、阿吉……[详细]
  满文、锡伯文书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民族的字母文字可按字母形式的来源和其他情况,分成七类,其中一类为:窣利文、回鹘文、蒙古文、满文、锡伯文,窣利文来源于波斯时代的阿拉米文草书。回鹘文字母是参考窣利字母创造的。以后蒙古文字母的制定又参考了回鹘字母,满文字母的制定则参考了蒙古文字母。锡伯文是满文的延续。满文书法形成于清代,公元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额……[详细]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吐鲁番市高昌区文化馆获得“坎儿井开凿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在吐鲁番盆地,平坦的黄褐色戈壁上,排列着一串串土包,土包大多不过1人高,隔二三十米就有一个,两端望不到尽头,这些似乎有些神秘的景象,就是著名的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不需动力而将地……[详细]
  喀什木雕艺术,喀什独有,充满智慧的维吾尔族人在整颗原木上进行锯、砍、磨、凿等工艺,以植物枝蔓、花、蕾、果实等形式表现,经过变化组合后大量使用,显现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维吾尔族木雕的图案以花带、组花为主。通常以二方、四方连续或中断、交错的手法来取得构图上的韵律变化。其几何纹样严谨对称,植物花卉自由灵活。图案题材多以杏、桃、葡萄、桑、石榴、荷花为主。刀法表现有阴线刻、浅浮雕、综合方式。其浅浮雕的特点是……[详细]
  馕是一种圆形面饼。先以麦面或玉米面发酵,揉成面坯,再在特制的火坑(俗称馕坑)中烤熟。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五十多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等。馕的品种众多,喀什民众钟情于“窝窝馕”,“窝窝馕”的诞生充满故事性和民间智慧。第一代打馕人最初是将面团摊在用柴火烧热的石头上烤,后来发现糊状面团流到地上,被高温黄土烫热后,口感更好。于是开始用黄土垒砌馕坑,坑中烧柴烤馕。 略厚、……[详细]
  在哈萨克族工艺中,最美丽最有价值的工艺当属刺绣工艺,而刺绣工艺产品都是想像力异常丰富而奇特。哈萨克人的刺绣是十分普遍的传统工艺,妇女们大都善长。她们从小学起,能在各种绒料、绸缎上刺绣,刺绣工艺有挑花、刺花、贴花、补花、钩花、落花、嵌花、锻花、贴边花等刺绣艺术。她们主要用丝线和金线刺绣,色彩大方、鲜艳,多用对比色,表现风格不落俗套,集中反映了哈萨克族善良、勤劳、健康、愉快的思想感情及朴实的审美观,给……[详细]
  错金银,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错金银工艺中国古代金属装饰的精工技法之一,是源自中国青铜时代的一项精细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主要用在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青铜器物件上作为装饰图案。它是源自于绘画的灵感,以青铜作为基本背景,以金银体代替画料,从而实现在青铜器物上“绘”出精美华丽的图案效果。错金银是青铜器重要装饰工艺之一……[详细]
  解放前,哈萨克族中买卖婚姻相当严重,儿女婚事多由父母包办,索要彩礼常常多达上百头大小牲畜。当彩礼交付一半以后,女婿即可到女家拜见岳父母,当晚可在岳父母家留宿。哈萨克举行婚礼有用绊脚绳绊新娘和新娘往炉火中浇油的风俗。新郎领新娘回家时,男方亲友在路上扯起一根根绳子,新娘想要顺利通过,就要给摆绳者一一赠送礼物,或是让伴娘唱歌,以歌代物。“姑娘追”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之间表达爱情的一种传统活动。活动开始时,……[详细]
  喀什土陶制作工艺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作为维吾尔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手工艺,始终坚持口口相传、父子继承的传统,作为先辈和父辈的神圣事业得到了持续传承和发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陶器成为维吾尔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如:碗、碟、盘、壶、罐等70多种各具特色的生活用品,沿用至今。土陶主要是以自然粘土为原料,粘土用水和成泥巴,以手工制作和高温烧制相结合的方法,再配以色彩和花纹图案制作而成,充……[详细]
  姑娘追,哈萨克语“克孜库瓦尔”,哈萨克族的马上体育、娱乐活动,多在婚礼、节日等喜庆之时举行。不同氏族部落或地区的男女青年交错组合,一男一女两人一组。活动开始,二人骑马并走向指定地点。去的时候,小伙子可以向姑娘逗趣、开各种玩笑,甚至可以接吻、拥抱,按习惯,怎么嘻闹逗趣都不为过,姑娘也不会生气。到达指定地点以后,小伙子立即纵马急驰往回返,姑娘则在后面紧追不舍,追上后便用马鞭在小伙子的头上频频挥绕,甚至……[详细]
  伊犁鹅主要产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伊犁州各直属县市,分布于新疆伊犁州及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一带。该鹅抗寒耐热,适应性强,饲养粗放,生产性能不高。1.体型外貌中等体型,中等平顶,无肉瘤突起,颌下无咽袋,颈较短,胸宽广而突起,体躯呈扁平椭圆形,腿粗短,颈尾较长,体型与灰雁非常相似。雏鹅上体黄褐色,两侧黄色,腹下淡黄色,眼灰黑色,喙黄褐色,胫趾、蹼桔红色,喙豆乳自色。成年鹅喙象牙色,胫、趾、蹼肉红色,虹彩……[详细]
  民间社火(新疆社火),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社火舞出和谐情,锣鼓喧天颂华年。在新疆的众多地方,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在阖家欢乐、鞭炮声声的氛围中,由舞龙舞狮、威风锣鼓、秧歌、霸王鞭、跑旱船、太平车、大头娃娃、高跷、抬阁、回族宴席舞,哈萨克族黑走马、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等表演组成的社火将年味演绎得愈发浓烈。……[详细]
  “帕普孜”被称为维吾尔族的曲棍球,是维吾尔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用天然带有弯曲的树枝作棍,沙包作球,男女老少都能玩,是当地农牧民非常喜欢的一项运动。赛场上,雪地“帕普孜”角逐激烈。这是农民在农闲和节日时热衷的体育运动,维吾尔族曲棍球的球很有特点。一种是白天比赛用球,用棉花或羊毛做球心,外面包上布缝制成球形。一种是夜间比赛用球,取自柳树或杨树上的菌体,晒干后锉磨成球形。比赛中点燃球,击打时火星飞溅,在夜……[详细]
  维吾尔族铜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是维吾尔手工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喀什铜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做工精巧、造型独特,一个个铜器不仅是很好的生活用品,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切料、造型、刻纹、抛光等,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图纸和模板,完全靠手感和经验。铜器制作技艺保留了维吾尔族铜器制作技艺最为传统的加工技巧,很少使用机械化工具。铜器制作技艺(喀什维吾尔族铜器制作技艺),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
  民族服饰、刺绣 阿勒泰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这里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和刺绣,非常的有特色,别具一格。特别是哈萨克族的服饰和刺绣,表现出了哈萨克族的文化蕴涵及民俗风情,是特色的地产旅游产品。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