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疆特产

新疆民俗文化

  新疆维吾尔族的织造、印染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以花毡和印染花布最为著名。按照维吾尔族的传统习俗,居室内目光所及之处都要精心装饰,羊毛毡就是进行居室装饰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主要用于铺炕、铺地、拜垫和壁挂等,直到十多年前仍在广泛使用。目前虽已不多见,但少数睡土炕的人家也还在使用。花毡的种类很多,包括压制花毡、印染花毡、彩绘花毡和刺绣花毡等。花毡的纹样及印花布纹样约有百余种,其中既有受汉文化影响的“……[详细]
  塔吉克族是公元前操伊朗语的诸部落和后来从帕米尔西部、南部迁至塔什库尔干一带的塔吉克人融合而成。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塔吉克族的音乐为阿拉伯风格,有弹唱曲、歌舞曲、叼羊曲、哀悼曲、情歌和宗教歌曲等。特有的乐器为纳依(鹰……[详细]
  于田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于田县维吾尔妇女的服饰、小帽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其中于田妇女所独有的克奇克太里派克(小帽)和皮日夹是全自治区仅有的礼仪服饰。克奇克太里派克用墨皮、花缎料和望平绒布缝制而成,形似倒扣的小酒盅和喇叭,一般用别针固定在白纱巾和头发的右前方。在婚丧娶嫁的礼仪中,妇女穿戴整套的克奇克太里派克和皮日夹,看上去优美文雅,别有气派。于田县妇……[详细]
  哈萨克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等哈萨克族聚居区。哈萨克族服饰系在古代乌孙、瓦克、乃蛮、克列衣、吐热克等部落或氏族服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成,它选料考究,剪裁合理,色泽艳丽,种类繁多,颜色中包含着吉祥、祝福的意蕴,缝制、刺绣及饰品的精细加工等方面也都体现出鲜明的哈萨克民族特色。哈萨克人自古以畜牧业……[详细]
  哈萨克语中称“婚礼”为“克勒恩吐苏入托依”。哈萨克族作为马背民族,其婚俗也表现出古老游牧民族的遗风。哈萨克族婚庆仪式包括一系列严格的程序,主要有说亲仪式、订婚仪式、送彩礼仪式、出嫁仪式、迎亲仪式。哈萨克人在同一个氏族部落内结亲时,七辈之内不得通婚。七辈之内不准通婚主要是以男方的氏族血缘关系来计算的。“哈萨克族婚俗”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的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详细]
  木垒塔合麦西热甫类型丰富多样,其中既有节日麦西热甫、婚嫁麦西热甫、邀请麦西热甫,又有地域特色鲜明的卡尔拉克麦西热甫、亚木吾尔里克麦西热甫、阿克塔亚克麦西热甫等等。麦西热甫活动往往通宵达旦,参加者人数不限,可多可少,大家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更具特色的是,由于居住分散,山路遥远,歌者往往骑在马背上,一边击打手鼓,一边跟着马铃声和马蹄声的节奏演唱,颇有游牧文化的遗风。据说木垒塔合麦西热甫共有12套,现仅……[详细]
  历史上的刀朗人主要分布在巴尔楚克一带,他们只是维吾尔族的分支,但在生活习俗、语言、文化以及面貌上与其它维吾尔人有一定的差别,尤其是曲调朴实、风格豪迈,粗犷的刀朗歌舞更是别具一格,是维吾尔民间舞蹈之一。近年来,刀朗舞在南疆悄然兴起,田间地头,深深庭院,盛大节日,婚嫁喜庆,文艺晚会,到处可见刀朗歌舞。如有贵宾到来,刀朗人自然跳起欢快的刀朗舞迎接你,还有展示民族性格的刁羊、赛马活动,引入入胜,回味无穷。……[详细]
  伊斯兰教使用的历法,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用于农耕,一年365天或者366天,与公历基本相同。太阴历用于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55天,跟四季的轮回总相差十来天。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麦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为伊斯兰教历的元年元旦,古尔邦节是宗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肉孜节在斋月结束后的第二天、古尔邦节前七十天。由于古尔邦节与肉孜节的日期与公历之间的差异,使这些年节有时候是在冬……[详细]
  骑马叼羊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多个新疆民族所共有的传统竞技项目,在新疆分布广泛。叼羊比赛一般在两个部落或两个群体间进行,以“叼”到羊后安全送达指定地点的一方为胜。巴楚县是古代刀郎地区的一部分,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反映渔猎文明特征的传统习俗,叼羊就是全县十分普及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作为一种在马上进行的角力性竞技活动,叼羊比赛具有强悍而勇猛的特点,并能培养参加者的勇敢精神和坚强、沉着……[详细]
  除了药浴,“布拉吾”一词也是皮浴、骨浴、草袋浴的总称,通过外洗、熏蒸、烤等方法,使药物通过皮肤吸收以达到治疗的作用。正所谓生于兹,而取之于兹。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就会在大自然中寻求方法。从温泉中得到启示,从而催生了布拉吾疗法。而所谓皮浴,就是将羊宰杀后,将羊皮裹在身上,可以起到除湿去寒的作用。这些治疗方法无不来源于哈萨克人独特的生活经验。2014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申报的“布拉吾药……[详细]
  生活在天山脚下的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的演奏,更为维吾尔族的歌舞增添了许多光彩,是维吾尔族人民珍贵的音乐遗产,也是祖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2008年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入选了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维吾尔传统乐器品种多、制作美、着色好、音质悦耳。按结构和演奏规律,维吾尔族乐器可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弓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四大类,共50多个品种。民间较为广泛使用的乐器……[详细]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民歌在哈萨克族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里有哈萨克族的毡房,哪里就有歌声。于20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萨克族民歌安泛指歌曲。这里指旋律优美、宽广,并有固定唱词和曲名的歌曲,又可分为“阔西安”(牧歌)、“巴拉克西安”(渔歌)、“安给西安”(狩猎歌)、“玛罕拜特安”(情歌)、“迪纳依安”(宗教歌)等。人们把唱这……[详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有民谚唱: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龟兹的羊羔一朵花。生活于此的维吾尔族人利用卡拉库尔羊胎羔皮,制作成独具特色的帽子。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在当地的汉代古城玉什喀特古城中就曾发掘出卡拉库尔胎羔羊皮及胎羔皮做的帽子。2008年,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沙雅县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河中游,塔克拉玛干沙……[详细]
  卧塔什正骨术采用揉摸、捏拉、摇拐、抵崴等独特手法将骨折处重新复位。之后多采用杉树皮或柳树板为夹板固定,“卧塔什”们运用自己的独家“秘方”,将配好的药物涂搽在患部,使其骨痂软化、脱离,再使其重新复位固定治愈。2014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申报的“卧塔什正骨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详细]
  申报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铁尔麦”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精选”、“集粹”之意,是一种从哈萨克族谚语、格言、诗歌或其他文艺作品中撷取精华,配以曲调演唱的劝喻歌,其唱词富于哲理和智慧。因为是一种单人弹唱方式,所以“铁尔麦”的艺术形式简练,但所唱的曲子较长,多是叙述历史事件的,这就要求弹唱者要有很好的记忆力和冬不拉的弹奏技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