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 > 长安特产

长安民俗文化

  大兆西瓜2009年,西瓜种植面积5000亩左右,连片种植初具规模,产量3500万斤,品种有台湾小兰,京域威尔,特大京欣,西农8号,千岛王,巨龙王等二十多个品种,其显著特点是个大、皮薄、汁蜜、瓤沙,纯天然栽培闻名遐迩。其中反季节设施栽培大棚西瓜700亩,主要品种为京域威尔,特大京欣,西域星及部分小兰、墨童等小型礼品西瓜,产量420万斤,5月中旬陆续上市,大田地膜西瓜4300亩,产量3010万斤。亩产……[详细]
  长安仓颉造字传说是流传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民间传说,是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始祖仓颉,创造汉字,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汉字的出现,承载了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因而,仓颉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相传上古时代,距今约五千年的时候,中华神州处于洪荒草昧之世、结绳记事之时。一天,在今属陕西白水所辖的阳武村侯冈家一个男孩轰然出世,他嫩纯而宏亮的哭啼声震惊四邻,人们纷纷爬下树巢、钻出山洞、……[详细]
  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源于西汉汉武帝时代,发展历经唐、宋、明、清,是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在古长安霸桥出土有西汉汉武帝时代的麻纸,现在展览在陕西省博物馆;隋唐时期白麻纸还传入朝鲜、日本等国;而北张村所造白麻纸更是自唐沿袭至清一直是奏折和科举考试用纸,被历代视为精品。由此可见,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造纸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相传东汉时,蔡伦因他人之错受牵连,朝廷要抓他去……[详细]
  楮皮纸制作技艺是以楮树皮为料制作手工纸的传统工艺,陕西省西安市北张村是楮皮纸的发源地。据记载,蔡伦就是在这里发明造纸术的,这里至今仍保留着非常原始的楮皮纸制作技艺。制造楮皮纸的原料是楮树的树皮,楮树皮含有非常适于造纸的木本韧皮纤维。制作楮皮纸要经过洗瓤、踏碓、制浆、抄纸、除水、晒纸、揭纸等诸多道工序,细分下来有70多道。楮皮纸制作技艺的历史悠久,唐代,陕西北张村造纸业兴盛发展,白麻纸也备受朝鲜和日……[详细]
  何家营鼓乐传承的“大唐遗音”,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9年,何家营鼓乐作为西安鼓乐的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斗门石婆庙会和七夕传说的历史渊源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不仅在中国妇孺皆知,在韩国、朝鲜、日本等国也广泛传播,源远流长。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详细]
  关中道情是陕西省的汉族皮影戏剧种之一,以长安为正宗,亦名“长安道情”,又称“拉波戏”,盛行于长安、蓝田、户县、咸阳、兴平等地。它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前者流行于黄河两岸,后者流行于陕北及内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区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凉调”等分支剧种。相传道情是出家人求施舍化缘时诵唱的“道中情理”,关中民间长期有“一经二词三道情”的说法,由此可知它是由关中道教的诵经唱词演变发展……[详细]
  “添碟子”又名“花碟”。是长安区杜曲镇寺坡村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工艺,起源于清朝末年。由该村名叫赵锡恩的村民所独创,将祭祀“关帝庙”时供奉的祭品进行艺术加工,被称为“添碟子”。“添碟子”诞生后,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完善。形式上,工艺由在碟子里平摆发展为在分层相隔的盘碟中搭楼置戏。祭品由腊肉、冻肉、点心、鸡蛋、豆类、咸菜、萝卜等逐渐发展为用秸秆、面、豆、蜡、瓜子等材料着色制作的立体化祭品。造型也由平面图……[详细]
  长安道情是古长安地区道教徒以道教故事为题材,通过唱词诵经、敷演道中情理而得名,也称“拉波戏”。1960年,省新剧种汇演后,定名为长安道情。清乾、嘉时期,道情的演唱活动已十分兴盛。除“登山行唱”、“围桌坐唱”外,还出现了皮影形式和“广场踏席”的化妆演出。据临潼西湾道情艺人赵广庆(1892—1977)回忆说:其师王志年(1876—1944)是新筑镇的道情世家。王的祖父在清嘉庆时期担任当地道情会首,吹拉……[详细]
  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西周。秦汉时疆域扩大,南方香料进入中原。丝绸之路开辟后,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传入。魏晋南北朝,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兴盛的道教佛教也大量用香。隋唐时期香料涌入,香料贸易异常繁荣,文人、药师、医师、佛家、道家等都参与研制。宋元明清时期,香品继续繁盛普及。宋代以后,除宗教用香外,香品也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居室厅堂用熏香,宴会庆典焚香助兴,可佩带的香囊香袋……[详细]
  西安市长安区兴隆乡北张村的楮皮纸制作技艺起始于汉代,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北张村造纸所用的主要原料为构树皮(构树亦名楮树)。北张村制作的这种历史名纸叫麻纸,分为黑白两种。采用冬季的构树皮造出的纸为白色,而用春夏季的构树皮(称为芽皮)造出的纸则是黑色。造纸的主要程序是:先将采集回来的构树皮进行筛选,之后放到清水中浸泡。然后把浸泡过的树皮放到石灰水中泡2-3天,再从石灰水中捞出放在大锅里蒸一天一……[详细]
  沣峪口老油坊位于长安区滦镇街办辖内的沣峪口村西。创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据文物部门对油坊土板墙、地基以及油梁的磨损程度鉴定,认为距今已有120年以上的历史,是西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手工榨油作坊。其榨油方式延续了明清时期的立式(我国现存古代榨油术多为卧式)榨油方式,以河水为动力,利用杠杆原理工作,从采集原料、磨胚、蒸胚、包坨、压榨、沉淀成油等共30多道工序,榨出的油……[详细]
  中华民族的膏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唐、宋、明、清至今有二千余年历史。膏药学作为中医学重要分支,集中体现了中医学里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司外揣内”的文化精髓,再现了中医学“内病外治,外病外治,辨证施治”的独特医学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同疾病作斗争的长期过程中,膏药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明仁膏药”创始于清朝咸丰年间,其第三代传人马明仁(1905—1958),自小受祖……[详细]
  牛老爷社火,是长安区引镇侯官寨的村民自发组织的民间迎春风俗。它源于明,盛于清,延续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古代农耕社会里,“春官”是皇帝派来报春的官员,历史中“春官”的形象都是骑牛到田间报春,“牛老爷”其实是“春官”的别称。又因侯官寨社火中有个“牛老爷”,故名“牛老爷社火”,它独行于侯官寨村。侯官寨村共有七个村(1961年后,为管理方便将上堡村独立划分为一村,但在习俗上仍与现侯官寨村统一):上堡村、……[详细]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发〔2011〕14号),西安市长安区的“牛郎织女传说”名列其中。但是,太多的人并不知道,西安牛郎织女传说在2008年上榜时遭遇极为激烈的竞争。当年,全国11个地方同时申报“牛郎织女故乡和传说发源地”。2006年农历“七夕”,河北邢台就已挂出“牛郎织女故乡”的牌子,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七夕爱情文化之乡”。其后,湖北襄樊(……[详细]